“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直譯為:悲歡離合之情,豈待今日來追憶,只是當年卻漫不經心,早已惘然。
原文:
《錦瑟》
李商隱
錦瑟無端五十弦,壹弦壹柱思華年。
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
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
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譯文
瑟本有二十五根弦,但此詩創作於李商隱妻子死後,故五十弦有斷弦之意
但即使這樣它的每壹弦、每壹音節,足以表達對那美好年華的思念。(此句為轉折句。)
莊周其實知道自己只是向往那自由自在的蝴蝶。(本句是對“華年”的闡釋。)
望帝那美好的心靈和作為可以感動杜鵑。(本句亦是對“華年”的闡釋。)
大海裏明月的影子像是眼淚化成的珍珠。(喻指詩人的悲哀,即使是壹個明媚的夜晚,依然想到的是眼淚。)
只有在彼時彼地的藍田才能生成猶如生煙似的良玉。(暗指詩人對當時社會局勢的不滿。)
那些美好的事和年代,只能留在回憶之中了。(亦指自己對青春年華的追思之情。)
而在當時那些人看來那些事都只是平常罷了,卻並不知珍惜。(亦指自己在年輕時對生活的態度也是那樣不知珍惜。)
擴展資料《錦瑟》是唐代詩人李商隱的代表作之壹。詩題“錦瑟”,但並非詠物,不過是按古詩的慣例以篇首二字為題,實是借瑟以隱題的壹首無題詩。此詩是李商隱最難索解的作品之壹,詩家素有“壹篇《錦瑟》解人難”的慨嘆。
作者在詩中追憶了自己的青春年華,傷感自己不幸的遭遇,寄托了悲慨、憤懣的心情,大量借用莊生夢蝶、杜鵑啼血、滄海珠淚、良玉生煙等典故,采用比興手法,運用聯想與想象,把聽覺的感受,轉化為視覺形象,以片段意象的組合,創造朦朧的境界,從而借助可視可感的詩歌形象來傳達其真摯濃烈而又幽約深曲的深思。全詩詞藻華美,含蓄深沈,情真意長,感人至深。
李商隱天資聰穎,文思銳敏,二十出頭考中進士,舉鴻科大考遭人嫉妒未中刷下,從此懷才不遇。在“牛李黨爭”左右為難,兩方猜疑,屢遭排斥,大誌難伸。中年喪妻,又因寫詩抒懷,遭人貶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