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抒情插曲》第10首
荷花心驚膽戰-
害怕烈日光輝,
低垂粉頸入夢-
靜待夜幕低垂。
她的情郎月亮-
傾瀉清光喚她,
花兒親熱地沖他-
揭去臉上的輕紗。
荷花盛開怒放-
默默仰望高處,
她哭得直顫香氣四溢-
因為愛情和相思之苦。
2.《抒情插曲》第33首
在北方有壹顆松樹
孤獨地長在山坡上。
它進入夢鄉;冰和雪
給它裹上了白毯。
它夢見壹棵棕櫚,
長在遙遠的東方,
孤單單默然哀傷,
在灼熱的巖壁上。
3.《抒情插曲》第44首
我曾經愛過妳,現在依然愛妳!
要是天崩地陷,宇宙傾圮,
我的愛情的熊熊烈焰-
卻從它的廢墟瓦礫冉冉升起
4.《獻給我的母親B.海涅》第2首
我從前癡心妄想,離妳而去,
我想走遍整個的大千世界,
想看看,我是否能尋找到愛,
以便讓我親切地將愛摟住。
我尋找著愛,走過大街小路。
在每戶人家門前伸出手來,
向人乞求壹點點愛的施舍,
卻受到嘲笑,只得到冷酷的憎惡。
我總是到處瞎跑,總是在尋找,
可見,卻始終沒有將愛找到。
終於抑郁而憂傷,回轉家來。
那時,卻見妳迎面向我走近,
唉,往妳眼中浮現出的至情,
正是我找了許久的甜蜜的愛。
5.《新春集》第1首
奇妙的五月天,
百花破蕾開放,
愛情此時此刻-
在我心頭滋長。
奇妙的五月天,
百鳥鳴囀歌唱,
我在此時此刻-
向她吐露衷腸。
擴展資料:
海因裏希·海涅(Heinrich Heine,1797年12月13日~1856年2月17日)[1],德國著名抒情詩人和散文家,被稱為“德國古典文學的最後壹位代表”。
1797年12月13日生於德國萊茵河畔杜塞爾多夫壹個猶太人家庭。童年和少年時期經歷了拿破侖戰爭。學過金融和法律。
1795年,拿破侖的軍隊曾開進萊茵河流域,對德國的封建制度進行了壹些民主改革。正如恩格斯所指出,拿破侖“在德國是革命的代表,是革命原理的傳播者,是舊的封建社會的摧殘人”。法軍的這些改革,使備受歧視的猶太人的社會地位得到了較全面改善,因此海涅從童年起就接受了法國資產階級革命思想的影響。
1821年開始發表詩作,以4卷《遊記》(1826-27,1830-31)和《歌集》(1827)而聞名文壇。1825年為取得德國公民權而皈依基督教,但因此疏遠了自己的猶太民族。而他的革命思想又使他在德國無法找到工作。1830年革命後自願流亡巴黎,從詩歌寫作轉向政治活動,成為國家民主運動的領導人,同時對法國和德國文化有許多評述。
詩人以平常的詞匯,普通的語句構造出思想深刻、生動優美的詩篇。在德國文學中既是作家又是思想家的不乏其人,但像海涅那樣將二者完美地統壹起來,而又沒有讓詩歌負擔哲學的沈重的,卻不多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