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江仙 楊慎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
是非成敗轉頭空, 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白發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
壹壺濁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譯文: 滾滾長江向東流,不再回頭,多少英雄像翻飛的浪花般消逝,爭什麼是與非、成功與失敗,都是短暫不長久,只有青山依然存在,依然的日升日落。
江上白發漁翁,早已習於四時的變化,和朋友難得見了面,痛快的暢飲壹杯酒,古往今來的紛紛擾擾,都成為下酒閑談的材料。 註釋淘盡:蕩滌壹空。
漁樵:漁父和樵夫。渚:水中的的小塊陸地。
濁 :不清澈;不幹凈。與“清”相對。
濁酒 :用糯米、黃米等釀制的酒,較混濁。 鑒賞 這是楊慎所做《廿壹史彈詞》第三段《說秦漢》的開場詞,後毛宗崗父子評刻《三國演義》時將其放在卷首。
詞的開首兩句令人想到杜甫的“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和蘇軾的“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以壹去不返的江水比喻歷史的進程,用後浪推前浪來比喻英雄叱咤風雲的豐功偉績。然而這壹切終將被歷史的長河帶走。
“是非成敗轉頭空”是對上兩句歷史現象的總結, 從中也可看出作者曠達超脫的人生 觀。“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青山和夕陽象征著自然界和宇宙的亙古悠長,盡管歷代興亡盛哀、循環往復,但青山和夕陽都不會隨之改變,壹種人生易逝的悲傷感悄然而生。
下片為我們展現了壹個白發漁樵的形象,任它驚駭濤浪、是非成敗,他只著意於春風秋月,在握杯把酒的談笑間,固守壹份寧靜與淡泊。而這位老者不是壹般的漁樵,而是通曉古今的高士,就更見他淡泊超脫的襟懷,這正是作者所追求的理想人格。
全詞似懷古,似物誌。開篇從大處落筆,切入歷史的宏流,四、五句在景語中富哲理、意境深邃。
下片則具體刻畫了老翁形象,在其生活環境、生活情趣中寄托自己的人生理想,從而表現出壹種大徹大悟的歷史觀和人生觀。 現出看盡紅塵多少事的豁達。
2. 《升庵詩話》找到以下資料,希望對妳有用
《升庵詩話》壹般認為大部分寫於充軍之後,那麽他這些評論離王十朋寫《黃鶴樓》詩約350年。據載:
乾道五年(公元1169年)陸遊在其《人蜀記》中記“黃鶴樓,舊傳費瑋飛升於此,後忽乘黃鶴來歸,故以名樓,號為天下絕景”。《人蜀記》還記載了途經武昌登黃鵠山的所見所聞:“今樓已廢,故址亦不復存。”提供了南宋初期黃鶴樓已實體不存的史料。
楊慎(1488-1559年)字用修,號升庵,新都(今四川新都縣)人,祖籍廬陵(今江西吉安市)。其父楊廷和官至少師大學士,當首輔近10年,叔父楊廷儀也官至禮部尚書。這樣的家庭使楊慎受到了高質量的教育,而他本人又異常聰慧,學習自覺而刻苦。7歲時所作《古戰場文》便為時人所稱。正德六年(1511年)辛未科他奪魁時年僅24歲。入仕後,他不計厲害,敢於諫爭。嘉靖三年(1524年)“大禮議”起,他堅持反對“以外藩入嗣大統”的世宗推尊其生父為“皇考”的主張,跟許多臣僚壹起挨了“廷杖”。他不僅被打得半死,而且被充軍雲南,終身不得赦免。
在官場上,他是個直臣。作為學者,他被公認為壹代雄才。其知識之淵博、興趣之廣泛,在整個明代是難有其比的。
楊慎與黃鶴樓的聯系詩間接的。從《升庵詩話》卷六《嶽陽樓詩》條所載“余昔過嶽陽樓,見壹詩雲……”可知,他是到過嶽陽樓的,是否順路遊覽過黃鶴樓未見記載。他本人不見有跟黃鶴樓相關的作品,但是多次評論過前人所寫的跟黃鶴樓相關的詩歌。
《升庵詩話》卷四《同能不如獨勝》條雲:
孫位畫水,張南本畫火,吳道玄畫,楊繪塑,陳簡齋詩,辛稼軒詞,同能不如獨勝也。太白見崔顥《黃鶴樓》詩,去而賦《金陵鳳凰臺》。
卷十《黃鶴樓詩》雲:
宋嚴滄浪取崔顥《黃鶴樓》詩為唐人七言律第壹。近日何仲默薛君采取沈佺期“盧家 *** 郁金堂”壹首為第壹。二詩未易優劣。或以問予,予曰:“崔詩賦體多,沈詩比興多。以畫家法論之,沈詩披麻皴,崔詩大斧劈皴也。”
同卷《遊景仁黃鶴樓詩》條雲:
遊景仁《黃鶴樓》詩:“長江巨浪拍天浮,城郭相望萬景收。漢水北吞雲夢入,蜀江西帶洞庭流。角聲交送千家月,帆影中分兩岸秋。黃鶴樓高人不見,卻隨鸚鵡過汀洲。”景仁名侶,廣安人,南渡四賢相之壹,有文集,今不傳,獨此詩見《楚誌》。
3. 清人沈德潛說自古以來詠諸葛亮詩中以楊慎《升庵詩話》所引《武侯廟以武侯廟為寫作題材的詩歌自古以來自然也不會少。單以標題而論,唐人中有岑參的《遊先主武侯廟》,宋人裏有孫應時的《辭武侯廟》。他們詩中的武侯廟也未必壹律都是建在河南南陽西郊臥龍崗的“南陽祠宇”。沈德潛認為在這類“武侯廟詩”裏,七律《武侯廟》算得上是翹楚。這裏確有溢美的成份,但也反映了“武侯廟詩”整體成就低下的事實。就像朱庭珍把《武侯廟》列入“懷古詩中卓然可傳之筆”壹樣,是壹個評論家面對整個明代詩歌成就低下的現實而不得不做的矮子裏挑長子的應景敷衍。
只要有杜甫、劉禹錫“詠諸葛亮”的詩在,《武侯廟》這樣的作品只能充當“備員”;只要有李白、杜甫、杜牧、溫庭筠們的“懷古詩”在,任妳怎麽說高啟、邊貢的“懷古詩”“卓然可傳”,也改變不了其屋下架屋的運命。
我所奇怪的是,《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壹書的編者何以要在這樣的常識面前來侮辱讀者讀詩賞詩的智商呢?
4. 清人沈德潛說自古以來詠諸葛亮詩中以楊慎《升庵詩話所引武侯廟》以武侯廟為寫作題材的詩歌自古以來自然也不會少。
單以標題而論,唐人中有岑參的《遊先主武侯廟》,宋人裏有孫應時的《辭武侯廟》。他們詩中的武侯廟也未必壹律都是建在河南南陽西郊臥龍崗的“南陽祠宇”。
沈德潛認為在這類“武侯廟詩”裏,七律《武侯廟》算得上是翹楚。 這裏確有溢美的成份,但也反映了“武侯廟詩”整體成就低下的事實。
就像朱庭珍把《武侯廟》列入“懷古詩中卓然可傳之筆”壹樣,是壹個評論家面對整個明代詩歌成就低下的現實而不得不做的矮子裏挑長子的應景敷衍。 只要有杜甫、劉禹錫“詠諸葛亮”的詩在,《武侯廟》這樣的作品只能充當“備員”;只要有李白、杜甫、杜牧、溫庭筠們的“懷古詩”在,任妳怎麽說高啟、邊貢的“懷古詩”“卓然可傳”,也改變不了其屋下架屋的運命。
我所奇怪的是,《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壹書的編者何以要在這樣的常識面前來侮辱讀者讀詩賞詩的智商呢? 。
5. 誰能賞析壹下《武候廟》這首詩遊先生武侯廟①
先主與武侯, 相逢雲雷際②。
感通君臣分, 義激魚水契③。
遺廟空蕭然, 英靈慣千歲。
[註釋]
①武侯廟:即隆中武侯祠。據說諸葛亮死後71年(公元305年),今鎮南將軍劉弘鎮襄陽邀太傅椽李興蒞此宅。也就是說晉時已有紀念諸葛亮的建築了。此後歷代都有修建。
② 是說劉備與諸葛是風雲際會。
③ “感通”:二句是:溝通了君臣間的感情,激起了如魚似水般的默契。
[評箋]
“感通”、“義激”,表達非常到位。
6.原句
八旬之內,勢變多端;盡寸之間,移形換步。正所謂波瀾獨老成也。
譯文
八十多歲的老人,可以根據具體形勢做出很多機動的改變;在很短的距離之內,就可以有很多種變化。這正是人們所說的詩文的起伏跌宕才能顯示辭章功力的深厚。
註釋
1、這句話出自清初著名詩文家錢謙益的《與方爾止書》。
2、八旬:80多歲的老人。
3、勢變:根據形勢做出機動改變。
4、多端:多頭緒,多方面。《楚辭·九辯》:“彼日月之照明兮,尚黯黮而有瑕。何況壹國之事兮,亦多端而膠加。”《晉書·藝術傳論》:“法術紛以多端,變態諒非壹緒。”宋葉適《祭陳君舉中書文》:“嗚呼哀哉!世事多端,非智所窮。”孫中山《駁〈保皇報〉》:“乃彼既知為美政,而又認為最終之結果,胡為如此矯強支離,多端辨難也。”
5、盡寸之間:在壹尺壹寸之間。尺寸:壹尺壹寸,形容短小。
6、移形換步:猶言移步換形。形容變化多端。 清 錢謙益 《與方爾止書》:“八旬之內,勢變多端,尺寸之間,移形換步。正所謂波瀾獨老成也。”
7、波瀾:本指波浪翻騰。南朝宋謝靈運《石門新營所住》詩:“洞庭空波瀾,桂枝徒攀翻。”五代齊己《題鶴鳴泉八韻》:“瀟湘在何處,終日自波瀾。”宋曾鞏《訪石仙巖杜法師》詩:“石巖天開立精廬,四山波瀾勢爭趨。”這裏用來比喻詩文的跌宕起伏。唐杜甫《敬贈鄭諫議十韻》:“毫發無遺憾,波瀾獨老成。”宋王安石《贈彭器資》詩:“文章浩渺足波瀾,行義迢迢有歸處。”馬南邨《燕山夜話·文天祥論學》:“盡管韓愈在文章中間掀起了幾個波瀾,反復論證,而實際上都只是為了說明他的基本論點。”
8、老成:本指穩重;持重。清李漁《憐香伴·隨車》:“我老成不作輕佻計。”這裏指辭章功力深厚。唐杜甫《敬贈鄭諫議十韻》:“毫發無遺憾,波瀾獨老成。”明楊慎《升庵詩話》卷三:“子山之詩,綺而有質,艷而有骨,清而不薄,新而不尖,所以為老成也。”清李漁《憐香伴·閨和》:“詩便和得好,只是末後二句欠老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