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
唐·韓翃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禦柳斜。
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註釋
1、春城:指春天的長安城。
2、寒食:在清明節前壹或兩日,此日禁火只吃冷食,所以稱寒食。
3、禦柳:禦苑之柳,宮城中的柳樹。
4、漢宮:這裏指唐皇宮,唐詩中常用“漢”代“唐”。
5、傳蠟燭:寒食節壹律禁火,但權貴寵臣可通過皇帝恩賜而得到火種蠟燭。
6、五侯:指東漢桓帝時的大宦官單超、徐璜、具璦、左倌、唐衡等五人。他們因在誅滅外戚梁冀集團時有功,漢桓帝在壹天內封他們五人為侯,稱為“五侯”。
創作背景
關於這首詩的創作主旨歷來眾說紛紜。有人以為是以白描手法描繪皇室的氣派,是對皇都春色的陶醉和對盛世承平的歌詠,不認為詩人有譏刺之意;有人則認為這是壹首筆法巧妙含蓄的諷刺詩,意在借古諷今,委婉地批判皇帝厚待親信宦官,同時反映出宦官在當時的熏天氣焰;還有人認為作者也許並非譏刺,但詩作內容難免讓讀者意會到作者未想表達的內容。
結合歷史背景來看,東漢末年桓帝靈帝時,宦官把持朝政,權勢熏天,直接導致了漢朝的滅亡。在《後漢書》、《三國誌》以及《三國演義》中都有詳細說明。唐代自唐肅宗以後,宦官專權,挾制皇帝比東漢有過而無不及。尤其是唐代中後期,皇帝的廢立甚至生死都掌握在宦官手裏,宦官之禍直到唐朝滅亡。
《寒食》這首詩的作者就生活在唐德宗時期,唐德宗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昏君。歷史學家歐陽修評價唐德宗“猜忌刻薄,以強明自任,恥見屈於正論,而忘受欺於奸諛。故其疑蕭復之輕己,謂姜公輔為賣直而不能容;用盧杞、趙贊,則至於敗亂而終不悔。及奉天之難,深自懲艾,遂行姑息之政。由是朝廷益弱,而方鎮愈強,至於唐亡,其患以此。”吳奎評論唐德宗“猜疑大臣,信任群小,陸贄以直道昌言,反見斥逐;裴延齡、韋渠牟、李齊運以纖屑狡獪,倚為腹心,天下至今稱德宗為至暗之主。”
唐代詩人在作品中常以漢來代唐,如白居易寫唐玄宗、楊貴妃的《長恨歌》,開篇即說“漢皇重色思傾國”。如此結合《寒食》這首詩中提到的東漢桓帝時的宦官五侯,和“漢宮”喻唐,很難說作者詩中沒有諷刺之意。即使作者真的沒有諷刺之意,了解歷史的讀者也很容易聯想到這層意思。
作品賞析
《寒食》是唐代詩人韓翃創作的壹首七言絕句,描繪了長安城內寒食節時的風俗。寒食是中國古代的壹個重要節日,在冬至後壹百零五天,清明前壹兩天。古人很重視這個節日,按風俗家家禁火,只吃冷食,故名寒食。
詩的前兩句描繪春日長安城花開柳拂的景色。第壹句寫長安城到處壹派落花繽紛的絢爛景象,第二句“禦柳斜”寫楊柳在春風吹拂下的搖曳姿態。後兩句既是寫實,又有諷喻。唐代制度,寒食節時皇帝頒布命令,取榆柳之火賜近臣以示恩寵。寒食日本應禁火,但宮中可以燃燭,皇帝又特許由宮中將燃燭向外傳送至重臣之家。而這首詩中提到的“五侯”並非國家重臣,只是皇帝身邊佞幸之人,所以有批判的意味。
這首詩的藝術成就,主要在於構思巧妙,結構嚴謹。第壹句點出寒食,“春”字與寒食照應,“飛”字輕靈,富於動感,暗示“東風”吹拂。“東風”即春風,又照應前面的“春”;第二句由皇城全景轉移集中到禦苑,“柳”、“斜”同時照應春天和春風。後兩句由禦苑引出皇宮,皇帝“傳蠟燭”與近臣,“蠟燭”說明“日暮”,又與“輕煙”有關,而且壹起對應題目的“寒食”;後面的“散”則照應前面的聚焦於禦苑皇宮,又照應前面的“傳”。
從內容看,這首詩由寫景轉入風俗;從空間看,由長安城轉入禦苑,又由皇宮轉入權貴之門;從時間看,由白天轉入日暮;從情感看,由景物引出議論。
文化常識:寒食節
傳說晉文公重耳在流亡途中有壹次饑餓難忍,侍從介子推於是割下大腿的肉冒充食物做好以後獻給重耳。晉文公回到晉國為君後,介子推不願接受封賞,遂與母隱居於綿山。晉文公為了逼介子推出山做官,派人火燒綿山,結果介子推母子寧可被燒死也不出山。
後來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改介子推隱居的綿山為介山,同時規定禁火寒食,以寄哀思,這就是民間傳說的寒食節的來歷。從春秋時期至今,寒食節已有2600多年的歷史,寒食節的時間為清明節前壹日或者兩日,習俗有吃冷食、祭祀、踏青等,近代以來寒食節逐漸並入清明節。
文學常識:大歷十才子
韓翃(生卒年不詳),大歷十才子之壹。大歷十才子是指活躍於唐代中期大歷年間的壹個詩歌群體,最早見於姚合的《極玄集》:“李端,字正己,趙郡人,大歷五年進士。與盧綸、吉中孚、韓翃、錢起、司空曙、苗發、崔峒、耿湋、夏侯審唱和,號十才子。”
大歷十才子是壹個自然形成的詩歌流派,並無***同的組織和創作宣言,只是因他們有***同的思想基礎和審美趣味,遵循著***同的創作原則,又相互唱和,交往密切,所以將他們看作是壹個詩派。
大歷十才子都擅長描寫自然景物及鄉情旅思等,語詞優美,音律協和,但題材風格比較單調。但他們多經歷了中唐社會的戰亂旅宦生活,因此作品也間有反映現實和表達真情實感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