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句詩出自杜甫的《春望》。
1、全文:
《春望》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2、譯文:
國家淪陷只有山河依舊,春日的城區裏荒草叢生。
憂心傷感見花開卻流淚,別離家人鳥鳴令我心悸。
戰火硝煙三月不曾停息,家人書信珍貴能值萬金。
愁悶心煩只有搔首而已,致使白發疏稀插不上簪。
3、作者簡介: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原籍湖北襄陽,後徙河南鞏縣。
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
杜甫少年時代曾先後遊歷吳越和齊趙,其間曾赴洛陽應舉不第。三十五歲以後,先在長安應試,落第;後來向皇帝獻賦,向貴人投贈。官場不得誌,親眼目睹了唐朝上層社會的奢靡與社會危機。天寶十四載(755年),安史之亂爆發,潼關失守,杜甫先後輾轉多地。
乾元二年(759年)杜甫棄官入川,雖然躲避了戰亂,生活相對安定,但仍然心系蒼生,胸懷國事。創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三吏》《三別》等名作。
雖然杜甫是個現實主義詩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羈的壹面,從其名作《飲中八仙歌》不難看出杜甫的豪氣幹雲。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杜甫雖然在世時名聲並不顯赫,但後來聲名遠播,對中國文學和日本文學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杜甫***有約1500首詩歌被保留了下來,大多集於《杜工部集》。
大歷五年(770年)冬,杜甫病逝,時年五十九歲。杜甫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後人稱為“詩聖”,他的詩被稱為“詩史”。後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也稱他杜少陵、杜草堂。
擴展資料:
壹、《春望》的藝術特色:
1、情景交融:
前四句重在繪景(山河、草木、花鳥),但景中有情(破、深、濺淚、驚心),而且景中有意(感時、恨別)。後四句重在抒情,是借事抒情(斷“家書”,搔“白頭”),情中有景。
2、意境深沈:
“國破”然而“山河在”, “城春”可是“草木深”;花鳥本娛人之物,反而“濺淚”,“驚心”,語意的強烈反差,語勢的節節逆轉,使詩人郁勃而頓挫的憂思情感獲得藝術的表現。
3、壹字傳神: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中“破”字使人觸目驚心,“深”字令人滿目淒涼。“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中“濺”、“驚”體現了詩歌語言的動態美,寄托了詩人強烈的情感。
二、名家點評:
1、現代·顧隨《駝庵詩話》: “(首聯)在雄偉中有秀雅,壯美中有顧優美。”
2、現代·蕭滌非《杜甫詩選》:“關於‘感時’句,有人認為花並不濺淚,但詩人有這樣的感覺,因此,由帶著露水的花聯想到它也在流淚。
按果如此說,濺字就很難講通……濺是迸發,有跳躍義。……故此處‘淚’仍以屬人為是,所謂‘正是花時堪下淚’也。又白居易《聞早鶯》有‘鳥聲信如壹,分別在人情’,可與‘鳥驚心’互參。”
3、現代·徐應佩、周溶泉等評此詩曰:“意脈貫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備而不遊離,感情強烈而不淺露,內容豐富而不蕪雜,格律嚴謹而不板滯。”
百度百科-春望
百度百科-杜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