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存1400多首,寫詩可分四個時期: [編輯] 求學早期 三十五歲以前。與李白、高適三人同遊梁、宋(今開封、商丘)。有詩贈李白,雲:「余亦東蒙客,憐君如弟兄。醉眠秋***被,攜手日同行」。 [編輯] 困居長安時期 天寶五載至天寶十四載。杜甫「嘗困於衣食」,不得不出入貴族府邸,奔走獻賦,取得少許資助。這時期有《兵車行》、《麗人行》、《前出塞》、《後出塞》、《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等作品。 [編輯] 安史之亂時期 肅宗至德元載(756年)至乾元二年(759年)。這個時期有《月夜》、《春望》、《哀江頭》、《悲陳陶》、《北征》、「三吏」(《石壕吏》、《潼關吏》、《新安吏》)、「三別」(《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等詩。 [編輯] 飄泊時期 肅宗上元元年(760年)至代宗大歷五年(770年)。代宗寶應元年(762年)成都少尹兼禦史徐知道在成都叛變,杜甫流亡梓州、閬州。作品有《水檻遣心》、《春夜喜雨》、《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病橘》、《登樓》、《蜀相》、《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又呈吳郎》、《登高》、《秋興》、《三絕句》、《歲晏行》等名作。這時期寫詩千余首,占全部杜詩的百分之七十以上,深刻地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亂前後20多年的社會全貌。 杜甫詩集有60卷,早佚。北宋寶元二年(1039年)王洙輯有1405篇,編為18卷,題為《杜工部集》。錢謙益編有《箋註杜工部集》。楊倫說:「自六朝以來,樂府題率多模擬剽竊,陳陳相因,最為可厭。子美出而獨就當時所感觸,上憫國難,下痛民窮,隨意立題,盡脫去前人窠臼。」(《杜詩鏡銓》卷五) 杜甫有詩史之稱,最早見於晚唐孟棨《本事詩.高逸第三》:「杜逢祿山之難,流雍隴蜀,畢陳於詩,推見至隱,殆無遺事,故當號為詩史。」到宋時成定論,但詩史之義各有各說。人有以史事註杜詩,認為杜詩為紀實的詩,可補史證史,故號詩史。此說只重史事之虛實真假,而輕詩的情感特性。有人以杜甫具史識史見,其筆法之森嚴,可媲美漢朝歷史學家司馬遷。而詩有評人評事者,皆可「不隱惡,不揚善」,故號詩史。此說可取。另壹說是,子美之所以號詩史,因其悲天憫人,感時傷事。此說亦可取。 亦有人以「杜甫之詩,備於眾體」的角度言詩史。 zh. *** /w/index?title=%E6%9D%9C%E7%94%AB&variant=z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