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端午節詩句 - 杜甫的寫作風格是怎樣?

杜甫的寫作風格是怎樣?

杜甫壹生經歷了唐朝由盛轉衰的時期,作品大多是反映當時的社會面貌,題材廣泛,寄意深遠,尤其描述民間疾苦,多抒發他悲天憫人的憂國憂民情懷。 杜甫詩歌的風格沈郁頓挫,語言精煉,格律嚴謹,窮絕工巧,感情真摯,平實雅談,描寫深刻,細膩感人,形象鮮明。『語不驚人死不休』是他的創作風格。杜甫留下的詩作中,為後人推崇、傳誦的有許多是感時傷亂的作品,特別是那些表現作者仁愛之心和真摯之情的名篇。仁愛與真情永遠是產生優秀詩歌的源泉,也是歷史用以造就聖賢和明哲的兩大元素。而這兩篇都是杜甫在感受戰火下的百姓慘痛而自己無法可施,音訊難傳,有感而作,所以能傳千古。 春望 (杜甫)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字句淺釋 題解:此詩表現了詩人愛國念家的深厚感情,是唐詩中膾炙人口、千古傳誦的名篇。春望:春天所望之所見。國破:指安史亂軍攻下唐都長安。驚心:心神為之震撼。烽火:戰爭中的警報信號。家書:家信。白頭:頭上白發。渾:簡直。不勝:禁不起。簪:即簪子,古人用來束發或作裝飾。 全詩串講 國都殘破,山河依舊不改。城郭春景,遍地樹長草深。 感傷時勢,花兒也都落淚;悵恨別離,鳥兒也會驚心。 春來三月,戰火仍然未斷;消息阻隔,家信價值萬金。 發愁搔頭,白發越搔越短。稀疏寥落,簪子都難別緊。 言外之意 公元756年六月叛軍攻下長安,肅宗在靈武即位。杜甫只身投奔肅宗,途中被叛軍俘獲,帶到長安,但因官職卑微而未被囚禁,次年三月寫下此詩。 春望所見何物?大好河山未改而國破家離,都城殘敗、遍地亂草、樹木空自淒青。首聯寄情於物、托感於景,詩情曲折、工巧自然,出手不凡。次聯進壹步把感時恨別而墮淚驚心的感情寄托於本來是喜心悅目的花鳥身上,更顯出作者心中情感之強烈。戰爭連續到次年三月,造成音信不通、消息斷絕,此情人人能解,因此“家書抵萬金”極易引起讀者***鳴,宜其成為千古名句,流傳至今。心中愁悶便頻頻搔首,乃至發落稀疏、新發短淺,連簪子都幾乎要別不住了,足見憂愁之深長不斷。且於家國之恨外,又見白發衰落、老之將至,更增壹層垂暮之哀。

現存1400多首,寫詩可分四個時期: [編輯] 求學早期 三十五歲以前。與李白、高適三人同遊梁、宋(今開封、商丘)。有詩贈李白,雲:「余亦東蒙客,憐君如弟兄。醉眠秋***被,攜手日同行」。 [編輯] 困居長安時期 天寶五載至天寶十四載。杜甫「嘗困於衣食」,不得不出入貴族府邸,奔走獻賦,取得少許資助。這時期有《兵車行》、《麗人行》、《前出塞》、《後出塞》、《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等作品。 [編輯] 安史之亂時期 肅宗至德元載(756年)至乾元二年(759年)。這個時期有《月夜》、《春望》、《哀江頭》、《悲陳陶》、《北征》、「三吏」(《石壕吏》、《潼關吏》、《新安吏》)、「三別」(《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等詩。 [編輯] 飄泊時期 肅宗上元元年(760年)至代宗大歷五年(770年)。代宗寶應元年(762年)成都少尹兼禦史徐知道在成都叛變,杜甫流亡梓州、閬州。作品有《水檻遣心》、《春夜喜雨》、《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病橘》、《登樓》、《蜀相》、《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又呈吳郎》、《登高》、《秋興》、《三絕句》、《歲晏行》等名作。這時期寫詩千余首,占全部杜詩的百分之七十以上,深刻地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亂前後20多年的社會全貌。 杜甫詩集有60卷,早佚。北宋寶元二年(1039年)王洙輯有1405篇,編為18卷,題為《杜工部集》。錢謙益編有《箋註杜工部集》。楊倫說:「自六朝以來,樂府題率多模擬剽竊,陳陳相因,最為可厭。子美出而獨就當時所感觸,上憫國難,下痛民窮,隨意立題,盡脫去前人窠臼。」(《杜詩鏡銓》卷五) 杜甫有詩史之稱,最早見於晚唐孟棨《本事詩.高逸第三》:「杜逢祿山之難,流雍隴蜀,畢陳於詩,推見至隱,殆無遺事,故當號為詩史。」到宋時成定論,但詩史之義各有各說。人有以史事註杜詩,認為杜詩為紀實的詩,可補史證史,故號詩史。此說只重史事之虛實真假,而輕詩的情感特性。有人以杜甫具史識史見,其筆法之森嚴,可媲美漢朝歷史學家司馬遷。而詩有評人評事者,皆可「不隱惡,不揚善」,故號詩史。此說可取。另壹說是,子美之所以號詩史,因其悲天憫人,感時傷事。此說亦可取。 亦有人以「杜甫之詩,備於眾體」的角度言詩史。 zh. *** /w/index?title=%E6%9D%9C%E7%94%AB&variant=z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