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端午節的古詩有《端午日鄱陽湖上行》杜牧、《端午》王之渙、《端午》白居易、《端午節懷古》王之渙等。
1、《端午日鄱陽湖上行》唐代:杜牧,錢塘湖筆隨平展波,壹郎正猛萬夫多。乍覺槳聲雷漢急,藤枝短劈塔舴船。
杜牧的這首詩以描繪端午節賽龍舟的場景為主題。通過詩中描繪的錢塘湖上的龍舟比賽,生動地展現了端午節的熱鬧景象。詩中運用了描寫手法,濃墨重彩地繪畫出龍舟快速劃過水面的場景,給人以磅礴之感。
2《端午》唐代:王之渙,清江壹曲抱村流,長夏江村事事幽。我去秋來回首處,必應是龍舟各壹頭。
王之渙的這首詩以江村的景色為背景,表現出端午節的喜慶和熱鬧。詩中描繪了江村清幽的景象,通過回首秋去春來的場景,詩人表達了對端午節民俗活動龍舟賽的期待。通過鮮明的形象描寫、優美的詞藻和細膩的感情,使讀者感受到端午節的喜慶和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3、《端午》唐代:白居易,花謝笙簧不再響,賽龍正逐水雲行。幽篁短劈河圖筆,紅日斜照楚人情。
這首詩以花謝笙簧不再響、賽龍舟等元素來描繪了端午節的景象。通過對傳統活動的描繪,表達了作者對古老傳統和江湖勝景的向往之情。
4、《端午節懷古》宋代:王之渙,縱使千年潮間老,肝肺清涼嶽陽樓。天天長假就去肆,暖得誰敢更開口。
這首詩通過描述嶽陽樓的景色,展示了端午節期間的熱鬧景象。詩人用幽默的語言表達了人們迎接長假休閑放松的心情和陽光明媚的氣氛。
5、《端午》清代:龔自珍,青山老,綠水流,覺少年、再難留。紛紛佳節又端陪,只是當時已惘然。
這首詩通過反思過去的時光,描繪了青山、綠水和端午節的濃厚節日氣氛。詩人表達了歲月的無情和時光的流轉,自覺已然不再是當年的少年,但又對節日的美好回憶和惋惜之情。表達了對端午節的思考、懷舊和對傳統文化的追尋。通過細膩的描寫和抒發情感的方式,這些詩作生動地展現了端午節的特色和人們對傳統節日的熱愛之情。
端午節介紹
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重午節,是中國傳統的重要節日之壹,時間在農歷五月初五。端午節起源於中國上古時期的龍舟競渡和避邪的習俗,後來逐漸發展成為壹個重要的民俗節日。端午節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和慶祝活動。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活動就是龍舟賽。
這壹傳統源於古代人們為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紛紛劃龍舟到江河湖海中打撈他的遺體、投擲米粽以免被魚蝦噬食,後來逐漸演變為劃龍舟、賽龍舟的民俗活動。端午節也有食粽子的習俗。傳說屈原投江後,百姓為了避免魚鱉侵蝕他的遺體,紛紛將米粽扔入江中,以供祭奠。人們在端午節時會包裹糯米、肉類和各種餡料等食材制作粽子,以表達懷念和紀念。
端午節還有掛艾草、佩香囊、賽鹿皮球、戴五彩絲線、穿兒童挎線等壹系列的習俗和民間活動。人們在端午節期間也會拜祭祖先、參觀龍舟比賽、欣賞舞獅舞龍等表演,***慶這壹傳統節日。
端午節在2008年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成為世界上享有盛譽的文化節日之壹。端午節不僅是中華民族獨有的文化瑰寶,更是連接著中華民族歷史和傳統的紐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