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個要喝酒,壹個要禁酒,表面上看是小事,但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確實反映了兩種政治勢力的尖銳鬥爭。魯迅在《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酒的關系》壹文中說:其實曹操也喝。我們來看看他的‘如何緩解焦慮?能知道的只有杜康的詩。為什麽他的行為與他的論點相矛盾?沒有別的,因為曹操是個實幹家,所以不得不這麽做。這種管理者是對酒、對自己、對社會的理性態度。對於孔融等人的行為,曹操忍無可忍,最後孔融等人過猶不及,終於借故將孔融、楊修、許由等人處死,極大地打擊了士族勢力,促進了改革的順利進行。
不管歷史給曹操什麽評價,曹操在文學上都有壹席之地,魯迅評價他是改革文章的奠基人。曹操愛酒也是出了名的,其精神與酒息息相關。新版《三國》電視劇中,曹操臨死的時候說了這樣壹句話:世人昨日誤讀了我曹操;今天又錯了;也許,明天會錯。但我還是我。我從不害怕被別人誤解。作為臺詞,這句話在這部電視劇裏出現過很多次。雖然只是對作家壹廂情願的後現代解構,但我們還是能看到壹個真正可敬的、特立獨行的、敢於追求絕對精神自由的人。這是中國傳統酒精神的典型體現。
縱觀中國歷史,可以看到壹個有趣的現象,哪裏的釀酒業繁榮,政治、經濟、文化水平就會相對較高。酒已經從壹種客觀物質升華為壹種文化符號,即酒的精神的象征,深刻影響了壹個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水平。亳州之所以人文薈萃,人才輩出,與這裏的飲酒風氣有很大關系。比如在曹操、老子(亳州市渦陽縣)、莊子(亳州市蒙城縣)之前,他們的道家哲學追求無為、天人合壹,向往絕對自由,忘卻生死榮辱。這些都可以說是中國傳統酒精神的體現。其實歷史上的曹操本來就是壹個崇尚道家,追求清靜的人。他在《讓郡公知道自己的故事》中說:因此,他四時回鄉,在譙城東五十裏處築細宅,想秋冬學,冬春拍,求地下之地,想以泥水藏身,使客不能來往。遺憾的是,終其壹生,他都沒有過這樣的生活。唯壹能讓他有這種感覺的就是喝酒。這也是曹操壹生愛酒的重要原因。
現代人對曹操最大的誤解就是忠奸。關於這壹點,在剛剛結束的中國亳州曹操學術研討會上,國內外40多位專家已經達成壹致:對曹操的誤解始於南宋北方政權在中國的衰落。出於壹種民族感情,人們在1000年把這種怨恨傾註在曹操身上,於是他從壹個關心天下、扶貧濟困的忠臣變成了壹個篡位者和災難。我們可以暫時把這個放在壹邊。這裏說的是他身上體現的酒的精神:道在何處,雖千人已去。
不知道大家怎麽看待號稱梟雄的曹操,但是歷史畢竟是歷史,我們也不想深究,但是曹操確實很會籠絡人才,以酒籠絡人,也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說過料酒論英雄。《三國演義》中有很多曹操借酒識人的例子。比如袁紹聽說關羽只是個弓箭手,認為他沒有資格出戰,曹操就喝了壹杯熱酒,和關羽壹起上了馬。在煮酒論英雄的時候,曹操脫穎而出,把袁紹、袁術、呂布、劉表等人當成了陪葬的屍骨,而被嚇得像喪家之犬的劉備,卻和自己壹起被稱為天下英雄。在銅雀臺的酒席上,曹操讓自己的兒女與其他姓氏的武將比試,作為獎勵,得到了壹件西川的紅錦衫。雙方爭執起來,他命令每人給壹匹蜀錦,每人互相道謝,輪流舉燈。這些舉動既體現了曹操的英雄氣概,也顯示了他識人用人的智慧。在他的家鄉亳州,至今還流傳著酒如人品的說法,即以酒測人品的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