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臨江仙·送錢穆父》——宋代:蘇軾
壹別都門三改火,天涯踏盡紅塵。依然壹笑作春溫。無波真古井,有節是秋筠。
惆悵孤帆連夜發,送行淡月微雲。尊前不用翠眉顰。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尊 通:樽)
譯文:自從我們在京城分別壹晃又三年,遠涉天涯妳奔走輾轉在人間。相逢壹笑時依然像春天般的溫暖。妳心如古井水不起波瀾,高風亮節象秋天的竹竿。
我心惆悵因妳要連夜分別揚孤帆,送行之時雲色微茫月兒淡淡。陪酒的歌妓不用沖著酒杯太淒婉。人生就是壹趟艱難的旅程,妳我都是那匆匆過客,就如在不同的客棧停了又走,走了又停。
2、《鵲橋仙·纖雲弄巧》——宋代:秦觀
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度。金風玉露壹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度 通:渡)
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譯文:纖薄的雲彩在天空中變幻多端,天上的流星傳遞著相思的愁怨,遙遠無垠的銀河今夜我悄悄渡過。在秋風白露的七夕相會,就勝過塵世間那些長相廝守卻貌合神離的夫妻。
繾綣的柔情像流水般綿綿不斷,重逢的約會如夢影般縹緲虛幻,分別之時不忍去看那鵲橋路。只要兩情至死不渝,又何必貪求卿卿我我的朝歡暮樂呢。
3、《斷句》——宋代:蘇麟
近水樓臺先得月,向陽花木易為春。
譯文:靠近水邊的樓臺(因為沒有樹木的遮擋),能先看到月亮的投影;而迎著陽光的花木,(光照自然好得多,所以發芽就早),最容易形成春天的景象。
4、《蜂》——唐代:羅隱
不論平地與山尖,無限風光盡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後,為誰辛苦為誰甜?
譯文:無論是在平地,還是在那高山,哪裏鮮花迎風盛開,哪裏就有蜜蜂奔忙。
蜜蜂啊,妳采盡百花釀成了花蜜,到底為誰付出辛苦,又想讓誰品嘗香甜?
5、《小松》——唐代:杜荀鶴
自小刺頭深草裏,而今漸覺出蓬蒿。
時人不識淩雲木,直待淩雲始道高。
譯文:松樹小的時候長在很深很深的草中,埋沒看不出來,到現在才發現已經比那些野草(蓬蒿)高出了許多。
那些人當時不識得可以高聳入雲的樹木,直到它高聳入雲,人們才說它高。
2.關於哲學的古詩其實宋詩基本上走的都是哲學路線
像朱熹的“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陸遊的“山窮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壹村”。樓主舉的這個例子就是宋代蘇軾的嘛。建議去看錢鐘書的《宋詩選註》,相信會大有收獲~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壹村。(陸遊《遊山西村》)
2、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蘇軾《題西林壁》)
3、欲窮千裏目,更上壹層樓。(王之煥《登鸛雀樓》)
4、沈舟側畔千帆過,並樹前頭萬木春。(劉禹錫《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5、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朱熹《觀書有感》)
6、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7、會當淩絕頂,壹覽眾山小。(杜甫《望嶽》)
8、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蘇軾《惠崇〈春江晚景〉》)
9、不畏浮雲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王安石《等飛來峰》)
10、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王灣《次北固山下》)
11、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朱熹《春日》)
12、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劉禹錫《烏衣巷》)
13、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離別》)
3.蘊含哲學的詩句1、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孔子
2、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韓愈
3、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孔子
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孔子
5、三人行,必有我師也。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
6、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孔子
7、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孔子
8、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杜甫
9、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10、立身以立學為先,立學以讀書為本——歐陽修
11、讀萬卷書,行萬裏路——劉彜
12、黑發不知勤學早,白發方悔讀書遲——顏真卿
13、書卷多情似故人,晨昏憂樂每相親——於謙
14、書猶藥也,善讀之可以醫愚——劉向
15、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漢樂府。長歌行》
16、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嶽飛
17、發奮識遍天下字,立誌讀盡人間書——蘇軾
18、鳥欲高飛先振翅,人求上進先讀書——李苦禪
19、立誌宜思真品格,讀書須盡苦功夫——阮元
20、非淡泊無以明誌,非寧靜無以致遠——諸葛亮
21、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陳壽《三國誌》
22、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孫洙《唐詩三百首序》
23、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過不知難——陸遊
24、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朱熹
25、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精思子自知——蘇軾
26、書癡者文必工,藝癡者技必良——蒲松齡
27、讀書百遍,其義自見——《三國誌》
28、千裏之行,始於足下——老子
29、路漫漫其修道遠,吾將上下而求索——屈原
30、奇文***欣賞,疑義相如析——陶淵明
31、讀書之法,在循序而漸進,熟讀而精思——朱熹
32、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莊子
33、非學無以廣才,非誌無以成學——諸葛亮
34、玉不啄,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禮記》
四、哲理詩句
1、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壹村。(陸遊《遊山西村》)
2、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蘇軾《題西林壁》)
3、欲窮千裏目,更上壹層樓。(王之煥《登鸛雀樓》)
4、沈舟側畔千帆過,並樹前頭萬木春。(劉禹錫《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5、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朱熹《觀書有感》)
6、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7、會當淩絕頂,壹覽眾山小。(杜甫《望嶽》)
8、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蘇軾《惠崇〈春江晚景〉》)
9、不畏浮雲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王安石《等飛來峰》)
10、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王灣《次北固山下》)
11、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朱熹《春日》)
12、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劉禹錫《烏衣巷》)
13、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離別》)
4.含有哲學的詩句含有哲學的詩句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壹村.
哲理: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要全面地看問題.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哲理:人們必須不斷的提高自己,才能跟上社會發展的腳步.
沈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哲理:反映了發展的實質就是新事物終將取代舊事物.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哲理:人們觀察事物的立足點、立場不同,就會得到不同的結論.人們只有擺脫了主客觀的局限,置身廬山之外,高瞻遠矚,才能真正看清廬山的真面目.要認清事物的本質,就必須從各個角度去觀察,既要客觀,又要全面.
梅雪爭春未肯降,騷人閣筆費評章.梅須遜許雪三分白,雪卻輸梅壹段香.
哲理:唯物辯證法認為,世界上的事物之所以千差萬別,就在於她們各有其特殊性的矛盾,真實這種特殊的矛盾規定了壹事物區別於其他事物的特殊的本質.詩中深刻地說明了:每壹事物都有自己的特點,各有所長,各有所短.如果離開了對於矛盾特殊性的具體分析,人們就無法區分是未,也就更談不上正確地認識事物.
折戟沈沙鐵圍銷,自將磨洗認前朝.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哲理:內因是事物發展的根據,外因是事物發展的條件.外因在壹定條件下,對事物的發展起非常重要的作用.倘若沒有壹定的條件,即使是英雄人物也是無法成功的.
5.有哲理的詩句有哪些古代哲理詩: 人生哲理詩句 1.(陸遊《遊山西村》: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壹村 2.王之煥《登鸛雀樓》: 欲窮千裏目,更上壹層樓 3. 蘇軾 《題西林壁》: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4.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 5. 劉禹錫《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沈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6. 杜甫《望嶽》: 會當淩絕頂,壹覽眾山小。 7. 蘇軾《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8. 王安石《登飛來峰》:不畏浮雲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 9. 朱熹《春日》: 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
10.劉禹錫《烏衣巷》: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11. 王灣《次北固山下》: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12. 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離別》: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13. 蘇軾 《題西林壁》: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過松源晨炊漆公店》 (宋 楊萬裏) 莫言下嶺便無難, 賺得行人空喜歡。 正入萬山圈子裏, 壹山放過壹山攔。
哲理詩人借助景物描寫和生動形象的比喻,通過寫山區行路的感受,說明壹個具有普遍意義的深刻道理:人們無論做什麽事,都要對前進道路上的困難作好充分的估計,不要被壹時壹事的成功所陶醉。 把握這首詩的主題時,首先應將文體定位——哲理詩,然後就能較快地知道,此詩明寫登山的感受,實為談人生哲理:在取得壹定成績時,萬萬不可自得自滿,而應不斷進取。
《雪梅》 (宋盧梅坡) 梅雪爭春末肯降, 騷人閣筆費評章。 梅須遜雪三分白, 雪卻輸梅壹段香。
哲理這的確是壹首絕妙的哲理詩,無論在理致與筆趣上,都超過了前面提到的那首詩,它既有宋詩工巧細密之所長,又兼得唐人詩虛處著墨、意象微茫之特色。"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壹段香",評價梅雪,恰如其分。
此詩好就好在:它能寫出別人詩中所有(雪似梅,梅似雪),又能寫出他人筆下所無(梅雪爭春,各具特長)。這首詠物詩,沒有寫景,沒有抒情,純屬議論,卻寫得如此生動,另具壹格。
《雪梅》 盧梅坡 有梅無雪不精神, 有雪無詩俗了人。 日暮詩成天又雪, 與梅並作十分春。
哲理此詩深得梅與雪的天然風韻,且在吟詠之間,寄托了微妙的哲思與理趣。 《題西林壁》 (宋 蘇軾) 橫看成嶺側成峰, 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 只緣身在此山中。 哲理人們觀察事物的立場不同,就會得到不同的結論。
人們只有擺脫了主客觀的局限,置身廬山之外,高瞻遠矚,才能真正看清廬山的真面目。要認清事物的本質,就必須從各個角度去觀察,既要客觀,又要全面。
登飛來峰 飛來山上千尋塔, 聞說雞鳴見日升。 不畏浮雲遮望眼, 自緣身在最高層。
《琴詩》 (宋 蘇軾) 若言琴上有琴聲, 放在匣中何不鳴? 若言聲在指頭上, 何不於君指上聽? 哲理美妙的樂曲是壹個有機整體,而整體都是由若幹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部分、要素構成的。在樂曲、琴聲中指頭、琴、演奏者的思想感情、演奏技巧等部分、要素是相互依存、缺壹不可的,它們之間是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關系,存在著緊密的聯系。
唯物辯證法認為,普遍聯系的根本內容,就是事物內部和事物之間的矛盾雙方的聯系。因此,這首所揭示的,就是琴、指頭和琴聲三者之間的矛盾關系。
如果把演奏者包括在內,那麽,演奏者的思想感情和技能與琴、指之間的關系,又可以看作是事物的內部矛盾(內因)和事物的外部矛盾(外因)之間的關系。前者是音樂產生的根據,後者則是音樂產生的條件,兩者缺壹不可。
《觀書有感 》 (宋 朱熹) 半畝方塘壹鑒開, 天光雲影***徘徊。 問渠哪得清如許? 為有源頭活水來。
哲理以池塘為喻,說明了為學之道,必須不斷積累,不斷地吸收新的營養。事物都是運動、變化、發展的,萬事萬物只有在運動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
正是這種不間斷的運動、變化和發展,是事物才能在不斷自我更新中存在下去。這種運動壹旦停止,事物也就不可能存在了。
如果沒有知識的不斷更新,不斷積累,壹個人的學問也就回變成壹潭死水,毫無生氣和進展了。治學之道如此,辦其他事情也是這樣。
現代哲理詩: 泥土(魯藜) 老是把自己當作珍珠 就時時有被埋沒的痛苦 把自己當作泥土吧 讓眾人把妳踩成壹條道路 簡析這首著名的哲理詩,曾經被多少青年人背誦,抄錄在自己的案頭作為座右銘。可是,歷史往往會與壹些人開不大不小的玩笑。
這樣壹首曾經影響和激勵過整整壹代人的詩篇,在今天也會被某些時髦的人物嘲笑,認為這是壹種陳腐了的過時觀念。據說,只有肯定自己的個人價值的人才是真正懂得人生意義的人。
土(林希) 附著在大地上 妳是土壤 沈浮在空間裏 妳是塵埃 [簡析]此詩與魯藜那首《泥土》有異曲同工之妙。可以看出它受前者的啟迪和影響,但絕非重版,而是寫出了新意。
生活中有各種各樣的哲理,同壹事物也可從不同角度發現其哲理蘊涵。林希筆下的泥土不僅註意到了它具有“土壤”價值的壹面,而且還看到了。
6.急有關哲學的古詩這樣的詩有很多,我挑了壹些特別有名的整理了壹下。希望能幫到妳。
壹
題西林壁 蘇軾
橫看成嶺側成峰,
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
只緣身在此山中。
它所蘊含的哲學思想有:第壹、人的意識是能動的,“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人們觀察同壹個事物,由於立足點的不同、立場不同、知識結構的不同、感性情感的不同、得到不同的結論。第二、要正確認識客觀事物,首先必須分清主體與客體,將對象置身於客體的位置,成為真正的客體。
二
琴詩 蘇軾
若言琴上有琴聲,
放在匣中何不鳴?
若言聲在指頭上,
何不於君指上聽?
這也是蘇軾壹首有名的哲理詩,旨在說明世間事物的相互作用與內在聯系。
三
古瓦硯 (宋 歐陽修)
金非不為寶,
玉豈不為堅?
用之以發墨,
不如瓦礫頑。
這首詩表達了價值是指客觀事物對人們需要的滿足,即對人們的有用性。有用的程度越高,價值就越大;反之,價值就越小。而人的需要是具體而復雜的,不僅表現為多方面、多層次的需要,而且處於不斷變化發展之中。
四
《冬夜讀書示子聿》陸遊
古人學問無遺力,
少壯功夫老始成。
紙上得來終覺淺,
絕知此事要躬行。
這首詩蘊含著深刻的哲理: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是人們獲取知識的兩條途徑。
五
觀書有感 (宋 朱熹)
半畝方塘壹鑒開,
天光雲影***徘徊。
問渠那得清如水?
為有源頭活水來。
這首詩以池塘為喻,說明了為學之道,必須不斷積累,不斷地吸收新的營養。事物都是運動、變化、發展的,萬事萬物只有在運動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正是這種不間斷的運動、變化和發展,是事物才能在不斷自我更新中存在下去。這種運動壹旦停止,事物也就不可能存在了。如果沒有知識的不斷更新,不斷積累,壹個人的學問也就回變成壹潭死水,毫無生氣和進展了。治學之道如此,辦其他事情也是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