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建安十三年(2008年)至次年,孫權與劉備聯合,在赤壁(長江南岸,今湖北蒲陰西北)擊敗曹操水軍的著名戰略決戰。
東漢末年,軍閥混戰,天下大亂。曹操基本統壹北方後(見曹操統壹北方之戰),想吞並江南,統壹天下。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春,在葉(今河北臨漳西南)修建玄武池,訓練水軍,準備南征。七月,超過65,438萬支持統壹的軍隊南下荊州。企圖先滅劉表,再沿江東進,打敗孫權,從而統壹天下。八月,荊州牧劉表病逝,次子劉聰被要求投降。荊州水軍的數千艘蒙沖和鬥船歸曹操所有,曹駿的實力大大增強。他們依附駐紮在樊城(今湖北省)的劉備,聞訊後率軍南撤。九月,曹駿進軍新野(今河南),以精騎追擊逃往南方的劉備,在當陽長阪坡追擊並擊敗劉備軍。劉備退守夏口(今武漢),曹操繼續南下。占領江陵,挺進江東。
總的來說,曹駿的作戰部署是:趙琰為(郡在今湖北棗陽東南)太守,統率胡魏大將於禁、平狄大將張合、平盧大將、呂布大將李典、蕩口大將張遼、魏奮大將馮凱等七軍,統壹指揮他們在漢水、淮河之間的行動。在荊州(州治在湖北襄樊市),曹操在江陵
面對當時的嚴峻形勢,劉備決定聯合吳抗曹。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十月,退守峽口後,派諸葛亮到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與孫權會合,* * *制定抗曹計劃。當時,東吳的壹些謀士被曹駿80萬的氣勢所懾,主張和平。孫權在和平與戰爭之間猶豫不決。諸葛亮、魯肅、周瑜等人對時局作了精辟的分析:他們指出,劉備雖敗於長野,但仍有壹定的實力。現在有壹萬多的軍隊和關羽的精銳水軍,劉啟的軍隊不下壹萬。如果我們和吳棟的軍隊聯合作戰,我們的力量是相當大的。曹駿聲稱有80萬人,但實際上只有15萬或6萬人。再加上後方不穩,遠征累,他水土不服,不學會水中搏擊。只要他善於利用的這些弱點,聯合起來對付曹,他就壹定會取得勝利。孫權由此堅定了孫權抵抗曹操的決心,即任命周瑜、程普為左右總督,魯肅為贊軍校尉,率領精銳水師三萬,與劉備軍簽約五萬進夏口。那年冬天,曹操依仗軍力,驕縱輕敵,不聽群臣諫,與統軍並駕齊驅,直逼江南。孫劉軍從峽口溯河而上,在赤壁與曹駿相遇。
曹駿主要靠步行,面對著大河,馬上就失去了優勢。新編新附的荊州水軍戰鬥力弱,又遭瘟疫襲擊,以致首戰不利,退守長江以北武林(今湖北洪湖),與孫劉聯軍夾江對峙。為了減少江面上的風浪,曹操下令將戰船用鐵鏈和木板連接起來,就像城堡壹樣,讓騎兵在地上疾馳,方便進攻。鑒於敵軍寡不敵眾,又想速戰速決,周瑜采取了黃蓋的用火攻的策略。鑒於曹駿連環戰船,黃蓋派人給曹操送去假投降書,並與曹操提前約定投降時間。
10月的壹天,黃蓋率領10的蒙沖和鬥船,裝滿易燃的幹草和柴火,灌滿油脂,用布簾圍起來外用,插上了與曹操約定的旗幟。另壹輛快速戰車準備好了,綁在蒙沖和戰鬥艦後面,以便官兵們在縱火後轉移撤離。東南風急,黃蓋引戰船直駛曹駿水鄉。曹駿見黃蓋降下來,就“等著看,指著他降下來”(《三國誌·武陟·周瑜傳》),毫無準備。當盟軍戰船接近曹穎時,曹駿放松了警惕,他們都跑去看黃蓋下來。黃蓋下令點燃柴火,與此同時,火勢兇猛,船如離弦之箭,燒起了北船,壹直延伸到岸上的營寨。當然,這種煙是燒了很久的,許多人被燒死和淹死了”(《資鑒》卷六十五)。南岸,孫劉主艦隊乘勢擊鼓,渡過長江,大敗曹駿。眼看兵敗無法挽回,曹操立即自焚,率軍撤退。聯軍迅速追擊。曹操經華容道(今湖北省,潛至江南)逃走,返回北方,留滿寵在當陽,曹仁鎮守江陵。周瑜等人與曹仁隔河對峙,派甘寧攻打夷陵(今湖北宜昌)。曹仁引兵入甘寧,周瑜引兵救。劉備回到夏口,想回漢水,繞到曹仁身後。次年,曹仁被迫退兵。赤壁之戰後,鑒於失敗的教訓,曹操統率水軍,控制了江淮。孫權繼續與劉備結盟,共同抵抗曹操。劉備乘勢取得武陵(其縣今湖南常德)、長沙、桂陽(其縣今湖南郴縣)、零陵(均屬湖南)四郡,並在荊州做了牧羊人,作為西取益州(今治成都市)的基地,逐漸形成三足鼎立之勢。
點評:在這次戰役中,孫劉聯軍面對強敵無所畏懼,巧妙用火進攻,以弱勝強,創造了輝煌的戰績,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戰爭戰例。統壹北方後,曹操乘勢南下,壹舉奪取荊州。在這個關鍵時刻,我們本應集中力量徹底追剿劉備,然後再謀劃吳棟。但他以輕敵為榮,同時打擊兩個敵人,導致孫劉聯敵曹,使自己處於不利地位。江南是水網地區,有利於水戰,而曹駿長期在北方征伐,不學水戰。曹操行軍前雖然訓練了壹些水軍,但戰鬥力不強;荊州水軍雖在行軍中投降,但軍心不穩。在這種情況下,與水軍創立的東吳抗衡,顯然是短板。結果孫劉占了便宜,失敗了。
赤壁水戰中,孫劉聯軍能夠以少勝多,以弱勝強,主要有以下原因:
第壹,不要被強敵嚇倒,不要被表面現象迷惑。通過冷靜分析,可以看出曹操16萬大軍四面楚歌,威脅很大,而且曹操後方不穩,部隊遠來疲憊,不習慣水,不學會水戰;看到了劉備的新敗和兵力不足,也看到了有利的戰場條件和五六萬擅長水戰的水軍,從而有了取勝的基礎。第二,聯合抗曹,打擊主要敵人。孫權和劉備雖然有矛盾,但仇人當前,不團結就要壹個個被打敗。共同相對改變了力量對比,為打敗曹軍創造了條件。
第三,先積極對敵。采取這壹政策符合當時的形勢。壹種是曹操輕取荊州,發展太快,兵力不集中,占領區不鞏固,可以趁其立足點不穩,乘虛而入。第二,樊口在戰略要地仍在劉備手中,在曹駿達到水陸合擊之前,迫使曹駿在江上作戰,擊潰其水軍,使其難以順流而下。第三,曹操恃勝而驕。他首先給了曹駿迎頭壹擊,使他震驚,困惑和被動。
第四,以長擊短,出奇制勝。利用擅長水戰的優勢,在長途跋涉疲憊不堪、不擅長水戰、麻痹敵軍的曹駿,出人意料地使用了火攻,然後乘敵軍混亂之機,迅速投入主力,進行了有力的突擊,打敗了曹軍,赤壁之戰對三國歷史的發展產生了極其重要的影響。曹操失敗,無法進軍江南。孫權和劉備利用勝利發展勢力,擴大地盤,為日後三足鼎立的形成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