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賞中國古典詩詞的第二個切入點,應該是語言美。因為中國古典詩詞也是語言的藝術,是最精粹的、最精練的語言,是最美的語言。人們說這個語言很美,就是講它的語言像詩壹樣,所以詩的語言是非常美的語言,詩歌的語言如同繪畫的顏料,這個畫面再美,也要靠語言來塗染它。所以詩歌的語言美,可以使作品表現出壹種繪畫美。古代的詩歌概括力強、體制小,所以要求語言比較準確精練、生動形象。
詩歌欣賞的第三個切入點就是形式美。中國古代詩詞是最講究形式的,在長期發展的過程當中,逐漸形成了各種規律、各種體制,再結合漢語言文字的特點,使得古代詩歌在形式上具有壹種音樂美和建築美,詩讀起來很好聽,抑揚頓挫;也有壹種建築美,詩很規整、很整齊,就像我們現在蓋的樓房壹樣,上上下下都是方的。西方的詩或者國外其它的詩,金字塔式的或者階梯式的,也有它排列的形式。當然詞有長短句,它也是壹種形式、壹種形態,所以它表現出壹種獨特的音樂美和建築美,這種形式美,在世界的詩歌園地當中也是獨具壹格的。中國古典詩歌早期定型為“四言詩”,大家知道《詩經》,最早定型的是“四言詩”,就是四個字壹句,但是並沒有特別的格律的要求;到了漢魏六朝時期,“五言詩”“七言詩”興起;到了南朝時期,在齊代永明年間,有人發現了漢字有平、上、去、入四聲,四種聲調,有人就根據漢字的這種四種聲調,以及雙聲疊韻這些規律,來研究詩句當中聲韻調的配合,要求寫詩要“壹簡之內,音韻盡殊,兩句之中,輕重悉異”,講究對偶。所以在南朝時期就出現了註重聲律的壹種新的詩體——“永明體”。“永明體”對後來格律詩的形成,以及後來的駢文和詞、曲這些文學樣式的產生和發展,都有著深遠的影響。唐代初年,就是在這個基礎上產生了律詩和絕句,也就是所謂的“格律詩”。
葉燮在《原詩》中說:“曰理,曰事,曰情,此三言者,足以窮盡萬有之變態。凡形形色色,音聲狀貌,舉不能越乎此。此舉在物者而為言,而無壹物之或能去此者也。曰才,曰膽,曰識,曰力,此四言者,所以窮盡此心之神明,凡形形色色,音聲狀貌,無不待於此而為之發宣昭著。此舉在我者而為言,而無壹不如此心以出之者也。以在我之四,衡在物之三,合而為作者之文章。大之經緯天地,細而壹動壹植,詠嘆謳吟,俱不能離是而為言者矣。”
作家曹文軒說,文章值得壹讀,無非是有理有情有趣,三者壹也。
因此欣賞詩歌,也可以簡單從這三個角度出發。壹首詩擊中妳的內心,即是好詩。在美學上,引起審美愉悅和震驚的,我們稱之為快感。這快感也可能來自情理趣。
另外,按照羅蘭*巴特說法,閱讀也是二次創作。不同的讀者接受同壹部作品可能產生的審美愉悅完全不同,這處決於讀者的個體特質。但總的來說,擴大審美心胸,不要自我設限,須持續刷新審美觀念,認真細致閱讀,不明白的地方反復閱讀,提升自己的審美能力,這是閱讀詩歌的基礎。
如何欣賞新詩,有機會可參見拙作《中國現代詩歌普及十講之如何欣賞現代詩歌》,可以從形式、內容、情感、靈魂及思維等多個角度介入詩歌。
鑒別詩歌好壞,首要條件是,真實性。這個真實性是指文學上的真實,即情感真實、思想真實、靈魂真實,說白了就是詩歌中所體現的內心是真實的。如今裝腔作勢的假詩太多,獨有詞藻,其大忌就是缺乏真實性和人情味。
其次是,呈現方式。詩歌呈現,有諸多審美要求,創新是最主要也是難度最大的壹個要求。
簡而言之,每個人都有壹顆審美的真心,去蔽還真,多讀多看,自然就提高了鑒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