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端午節詩句 - 張若虛有壹首詩很出名,叫什麽?為何如此有名氣?

張若虛有壹首詩很出名,叫什麽?為何如此有名氣?

《春江花月夜》壹向以"孤篇壓全唐"為人所熟知,但其實,這只是個誤會。

這首詩本身在詩歌發展史上有開創突破之功,被眾多大家所贊頌,而正巧,王闿運給它的評價是"孤篇橫絕",而聞壹多給它的評價是"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王聞兩人都是文學界大牛,這兩個評價壹疊加,再加上此詩本身的魅力,大家就誤以為此詩是唐詩巔峰了。事實其實不然。

所謂的"唐詩巔峰"其實只是訛傳?

1、聞壹多評:"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

聞壹多的確曾在《宮體詩的自贖》壹文中盛贊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但這是有語境的。在《宮體詩的自贖》壹文中,聞壹多先是痛切批評了齊梁到初唐宮體詩的糜爛放蕩,認為那是文學的"黑暗",是詩歌史的"汙點",而初唐四傑先後改變了齊梁風氣,到劉希夷而面目壹新,至張若虛,更是石破天驚:

"如果劉希夷是盧、駱的狂風暴雨後寧靜爽朗的黃昏,張若虛便是風雨後更寧靜更爽朗的月夜。"接著,便是大多數人所熟知的那句評價——"這是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

但是聞壹多後面還寫道:"至於那壹百年間梁、陳、隋、唐四代宮廷所遺下了那份最黑暗的罪孽,有了《春江花月夜》這樣壹首宮體詩不也就洗凈了嗎?向前替宮體詩贖清了百年的罪,因此,向後也就和另壹個頂峰陳子昂分工合作,清除了盛唐的路……"

可見,聞壹多所贊頌的,首當其沖是《春江花月夜》對宮體詩的發展所做的突出貢獻。《春江花月夜》這樣壹首情景理得到完美統壹的詩作壹經出世,橫掃宮體詩的罪孽,穩穩開創了宮體詩的新局面。聞壹多也在文章中直接把《春江花月夜》歸為宮體詩,所以他所說的"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說的並非唐詩乃至整個詩歌史,而是說的宮體詩,指《春江花月夜》堪稱宮體詩的最高峰。

2、王闿運評:"孤篇橫絕,竟為大家"

王闿運的那句評價同樣有相應的語境,"孤篇橫絕,竟為大家"只是其中壹句單獨使用十分容易引起誤會的話而已。這句評價出自《論唐詩諸家源流(答陳完夫問)》:

"張若虛《春江花月夜》用《西洲》格調,孤篇橫絕,竟為大家。李賀、商隱,挹其鮮潤;宋詞、元詩,盡其支流,宮體之巨瀾也。"

這裏有幾個關鍵字:"宮體之巨瀾",可見王闿運同聞壹多的評價是壹個角度的,都是據宮體詩而言,並非說它"孤篇橫絕"全唐,而我們現在所說的"《春江花月夜》孤篇壓倒全唐",想來多是斷章取義之誤,文學上這種事可謂多矣,還需細細分辨。畢竟若是《春江花月夜》"孤篇壓倒全唐",那李白杜甫等人應被置於何地呢?

但說來說去,《春江花月夜》能被人誤會成"孤篇壓全唐",也並非是毫無依據的,主要還是在於這首詩寫的的確是好,張若虛也因此才能憑借這壹首詩而光耀千秋。

宮體詩的巔峰之作——張若虛《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潮生。灩灩隨波千萬裏,何處春江無月明!

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裏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

江天壹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白雲壹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

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臺。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

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

昨夜閑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

斜月沈沈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

《春江花月夜》的作者張若虛是"吳中四士"之壹,其他三位分別是賀知章、張旭和包融。張若虛現存的詩只有兩首,壹首是《代答閨夢還》,不太為人所知;另壹首就是久負盛名的《春江花月夜》。

明朝在《詩藪》中說:"張若虛《春江花月夜》流暢婉轉,出劉希夷《白頭翁》上",認為它代表了初唐詩作的高度。認為這首詩"淺淺說去,節節相生,使人傷感,未免有情,自不能讀,讀不能厭。又雲:將"春江花月夜"五字,煉成壹片奇光,分合不得,真化工手。" 明末清初的在《唐詩評選》中說它:"句坷翻新,千條壹縷,以動古今人心脾,靈愚***感。其自然獨絕處,則在順手積去,宛爾成章,令淺人言格局、言提唱、言關鎖者,總無下口分在。"

《春江花月夜》何以得到眾多明清大家的如此青睞呢?筆者認為主要在以下幾點:

1、格局之大:從宮體詩的偏狹病態到對宇宙人生更深廣的體驗和思考

齊梁宮體詩是以宮廷生活為中心的艷情詩,雖也有清麗可誦的佳句,但大多不脫淫靡之風,實是壹種病態的賞玩之作。而經盧照鄰和劉希夷等人的努力,到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這種艷情之風被削弱了,而代之以對人生的關懷和對命運的關註。

首先,這首詩寫的不管是人事代謝還是離情別思,除卻這些情感本身在詩歌中具有的永恒意義外,詩人筆下的這些情感,都不是落腳到個人,而是整個世界,體現了作者對人類這種普遍情緒的關註。"何處春江無月明!""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不知江月待何人""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不知乘月幾人歸",這裏的"何處""何人""何年""幾人歸",全都非特指壹地的情景,皆是泛指人世間存在的離愁別緒或人生短暫而自然永恒的慨嘆。而且詩人的態度總是積極的,雖感嘆人事的變遷,卻並沒有壹頭紮進去出不來,而是婉轉以離情承接上,並最終留了個充滿想象空間的"月落江樹"這樣的情景,使人聯想到上壹句的"歸",心中自然落了團圓的期望。

其次,詩中最為人所稱道的在於"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這六句。詩人對月懷遠,由優美空靈的月色聯想到人生無常,這和後來的"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如出壹轍。這種思索繼承了戰國文學家屈原《天問》的偉大探索精神,給人以無盡的哲思靈感。

《春江花月夜》已經完全創造出了宮體詩的品格,其博大的胸懷和積極的態度還有對宇宙人生最深廣的體驗,註定使這首詩在文學史上大放光彩。

因此聞壹多也說:"在這種詩面前,壹切的贊嘆是饒舌,幾乎是褻瀆。""從這邊回頭壹望,連劉希夷都是過程了,不用說盧照鄰和他的配角駱賓王,更是過程的過程。"

2、意境渾融:情、景、意、理的高度統壹

此詩前八句寫景,以"春江""明月""春潮"幾種物象,勾畫出壹幅美妙空靈的圖畫。"何處春江無月明",化小為大,化個人情懷為大眾情懷,用明月這壹經典意象串聯古今中外,穿越時間空間,寫出春江明月給人的永恒審美感受。

接著詩人又將目光從春江遠處向近處轉移,寫到了"花林""白沙",構造出如夢似幻的境界.接下來的"江天壹色無纖塵"承接上面的江天情景,而"皎皎空中孤月輪"開啟下面對"江月"的描寫從而引發出詩人對人生的思考:"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壹氣呵成,壹脈貫穿,讀來令人酣暢淋漓,大呼快意。

緊接著,目光又轉向了水盡頭的白雲,而白雲下又是誰家的思婦在懷人呢?這無邊愁意使人揪心,就像那徘徊的月光,"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絲絲繞繞,撩人心扉。貌似無理而有理,看似無情而有情,無情的是明月,有情的是人心,此處言有盡而意無窮,展現了思婦對遊子的深切思念。

思念至極必然傷心,但思婦的想法是消極的嗎?不。"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她的期盼如此情真意切,她的願望如此純真動人,此處哀而不傷,十分能展現此詩的品格。

最後八句寫遊子的相思,想起昨夜的夢裏落花,這裏是虛寫,用夢境的美好來暗示結局的團圓。他也期盼著乘月而歸,這樣的思緒不絕如縷,凝成壹句話,就是"落月搖情滿江樹"。

這首詩裏,""有遊子思婦的愛情、思鄉情和詩人對自然美景的體察之情;""則"春""江""花""月""夜"壹字不落,字字為景,合壹為境;""有對人生滄海桑田人際代換的體悟;""有物是人非、江流永駐的哲思。情、景、意、理在這首詩中得到了高度統壹。

3、質實優美的語言風格和壹氣貫穿的結構安排

除了前面兩點最重要的評賞角度之外,《春江花月夜》的語言也值得壹提,詩人並沒有用什麽生字僻字或晦澀的典故,都是平實直白卻清雅含情的字詞,但合在壹起卻深得白描妙處。

在章法上,此詩壹***三十六句,分九組,四句壹組,壹組中三句押韻,平仄相間,音節錯落有致。詩人還使用對偶和頂針,更使得本詩壹脈連貫,回環往復,極具韻律感。

此詩還以時空轉換和情思婉轉取勝,結構上也是壹脈貫穿,壹環扣壹環,從春江花月夜的景色寫道人生哲理,再順其自然轉到月光下遊子思婦的相思,結尾意韻深遠,充分發揮了中國詩歌"言有盡而意無窮"的妙處,實在當得起初唐詩巔峰之作。

詩歌的發展是壹步步推進的,其實沒有哪首詩能真的"孤篇壓全唐",唐詩風骨是壹個整體的評價,不是靠某首詩得來的。但雖說《春江花月夜》說不上是"孤篇壓全唐",我們卻可以認為,正是有了《春江花月夜》的出現,我們心中的盛唐文學氣象才會那麽順利地到來。《春江花月夜》為盛唐開辟了新的路徑,在中國詩歌發展史上註定功不可沒。(壹往文學作者:柳暄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