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端午節詩句 - 情動於中而行於言出自哪裏

情動於中而行於言出自哪裏

出自《毛詩序》

詩者,誌之所之也,在心為誌,發言為詩,情動於中而形於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詠歌之,詠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情發於聲,聲成文謂之音,治世之音安以樂,其政和;亂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國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故正得失,動天地,感鬼神,莫近於詩。先王以是經夫婦,成孝敬,厚人倫,美教化,移風俗。?

1、《毛詩序》講後妃美德的詩,是《詩經》十五國風的起始,是用它來教化天下而矯正夫婦之道的。所以可以用以教化鄉村百姓,也可以用以教化諸侯邦國。風,就是諷喻,就是教化;用諷喻來感動、教化人們。

2、詩,是人表現誌向所在的,在心裏就是誌向,用語言表達出來就是詩。情感在心裏被觸動必然就會表達為語言,語言不足以表達,就會籲嗟嘆息,籲嗟嘆息不足以表達,就會長聲歌詠,長聲歌詠不足以表達,就會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

3、情感要用聲音來表達,聲音成為宮、商、角、徵、羽之調,就是音樂。太平盛世的音樂安順而歡樂,其時的政治就平和通暢;動亂之世的音樂怨恨而憤怒,其時的政治就乖戾殘暴;亡國之時的音樂悲哀而思慮,其國民就困頓貧窮。所以矯正政治的得失,感動天地鬼神,沒有什麽比詩更近於能實現這個目標。古代的君王正是以詩歌來矯正夫妻的關系,培養孝敬的行為,敦厚人倫的綱常,淳美教育的風氣,改變不良的風俗。

4、所以詩有六義:壹叫“風”,二叫“賦”,三叫“比”,四叫“興”,五叫“雅”,六叫“頌”。上面的(統治者)用“風”來教化下面的(平民百姓),下面的(平民百姓)

5、用“風”來諷喻上面的(統治者),用深隱的文辭作委婉的諫勸,(這樣)說話的人不會得罪,聽取的人足可以警戒,這就叫“風”,至於王道衰微,禮義廢弛,政教喪失,諸侯各國各行其政,老百姓家風俗各異,於是“變風”、“變雅”的詩就出來了。

6、國家的史官明白政治得失的事實,悲傷人倫關系的廢弛,哀怨刑法政治的苛刻,於是選擇吟詠自己情感的詩歌,用來諷喻君上,這是明達於世上的事情(已經)變化,而又懷念舊時風俗的,所以“變風”是發於內心的情感,但並不超越禮義。發於內心的情感是人的本性;不超越禮義是先王教化的恩澤猶存。

7、因此,如果詩是吟詠壹個邦國的事,只是表現詩人壹個人的內心情感,就叫做“風”;如果詩是說的天下的事,表現的是包括四方的風俗,就叫做“雅”。“雅”,就是正的意思,說的是王政所以衰微興盛的緣由。

8、政事有小大之分,所以有的叫“小雅”,有的叫“大雅”。“頌”,就是贊美君王盛德,並將他的成功的事業告訴祖宗神明的。(“風”、“小雅”、“大雅”、“頌”)這就是“四始”,是詩中最高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