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端午節詩句 - 古詩詞鑒賞方法常見表現手法

古詩詞鑒賞方法常見表現手法

古詩詞鑒賞的表現手法:

1、對比(對照)

錢起《暮春歸故山草堂》:“谷口春殘黃鳥稀,辛夷花盡杏花飛。始憐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陰待我歸。”該詩通過“春殘”、“鳥稀”、“花盡”、“花飛”與“幽竹”的對比,突出幽竹的高尚精神。

2、虛實結合(聯想和想象)

王昌齡《送魏二》:“醉別江樓橘柚香,江風引雨入舟涼。憶君遙在瀟湘月,愁聽清猿夢裏長。”壹二兩句實寫眼前之景,三四兩句通過聯想和想象虛寫朊友夜泊瀟湘的情狀,表現了作者的惆悵和依戀之情。

3、正意反說(反語)

宋之問《渡漢江》:“嶺外音書斷,經冬復歷春。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寫思鄉之切,卻正意反說,愈近家鄉,愈不敢問及家鄉,擔心聽到壞消息,從而更好地表達出作者的思鄉之切。

4、反襯(有時與“以樂景寫哀情”的手法***用)

沈佺期《獨不見》“盧家少婦郁金堂,海燕雙棲玳瑁梁”,用海燕雙棲反襯少婦的孤獨愁苦。

5、動靜結合(以動襯靜、以聲襯靜)

劉攽《雨後池上》:“壹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鏡照檐楹。東風忽起垂楊舞,更作荷心萬點聲。”先寫水面平靜的靜態美,再寫風吹動垂楊水落荷葉之聲,以動襯靜,動靜結合,表現了雨後池塘的美麗。

6、借古諷今

杜牧《江南春》:“千裏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借南朝暗諷唐朝統治者大興佛教、不顧百姓民生的社會現實。

7、直抒胸臆

杜甫《兵車行》“君不見青海頭,古來白骨無人收”,直抒胸臆,表現了戰爭給人民帶來的災難以及作者對戰爭的怨恨之情。

8、借景抒情,寓情於景,情景交融(委婉含蓄,間接抒情)。

杜牧《齊安郡中偶題二首(其壹)》“多少綠荷相倚恨,壹時回首背西風”,綠荷有恨而背西風,以寓情於景的手法,寫出詩人之恨,流露出傷感不平之情。

9、托物言誌

王安石《孤桐》“明時思解慍,願斫亓弦琴”,托物言誌,表達了自己正直向上、虛心紮實、堅強不屈的人生追求以及甘願為解救百姓疾苦而獻身的精神。

10、用典

裴迪《送崔九》“莫學步陵人,暫遊桃源裏”,借《桃花源記》中步陵人的 典故 勸勉崔九既要隱居,就必須堅定不移,不要三心二意,不甘久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