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語文課如何上好?
大學生把大學語文叫做:高四語文。這個評價精妙絕倫,把學生們對語文教育的厭倦和無奈說透了。全國高校上萬任課教師,腦袋每天埋在粉筆堆中灰頭土臉,腦子已經僵化了,遠不如這些學生聰明。有些人教壹輩子大學語文,而根本看不出問題所在。 學生天性聰睿質樸,他們厭倦壹門課程肯定是有道理的。我們都是這樣受教育過來的,從小學、初中到高中,十多年來,每壹名學生都曾為語文這門垃圾課程而頭大,學習毫無樂趣,基本毫無所得。我們帶著消化不良的腦袋擠進了大學,本想好好學習充實自己,放下包袱走進課堂,壹眼看見腐朽夫子站在講臺上,真是什麽興頭都煙消雲散了。 今日大學語文的編寫核心思想仍是政治教化。壹名資深大學語文教師在文章裏歸納大學語文核心目標:壹是"利用大學語文對大學生進行人生觀、價值觀和道德觀的教育";二是"利用大學語文,向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這兩個"利用"準確地揭露了大學語文只不過是被"利用"的壹門工具,是變味的四不像課程。"利用"完,這塊雞肋就該扔掉了。既然終歸要扔掉的,晚扔掉不如早扔掉。 大學語文的匯編思想看起來很宏偉博大,選擇的內容是上下五千年環球四萬裏,古典文學、現代文學、外國文學,什麽都有壹點,什麽都有個"利用"思想。這跟中小學語文各個章節的編排模式幾乎沒有兩樣,稱為"高四語文"最合適不過了。我曾請教過教中文的學者,大學語文到底怎麽教,到底誰有資格教。中文系能找出壹名知識博大到如維基百科般浩瀚的大師來授課嗎?哪位學者有這個膽量從先秦諸子直撲魯郭茅再從荷馬史詩壹直講到歌德托爾斯泰?中文系外語系都沒教授有這個能力,但大學語文教師卻信心十足。要肯定大學語文這門課程的價值,起碼需要古典文學教師、現代文學教師和外國文學教師三位術業有專攻的學者來教授吧?在大學裏,大學語文都是由普通基礎課教師來擔任的。中文系、外文系有成就的學者,幾乎沒有壹個人上過這門課。大學語文這門課,不僅普通教師、青年教師上不好,資深教師以及學術精湛的教授也照樣上不好。因為這門課基本上就是壹個垃圾桶大雜燴,裏面什麽都有,即使有些好菜混在這堆垃圾裏也變了味。大學語文的問題不在任課教師身上,而是這門課程的目標,以及相關的編撰思想,本身就有致命問題,它是"文學教育"的異化,但很多學者自己,也把這兩者混為壹談了。有人引用了幾位老科學家的話來證明大學語文的重要性。錢臨照先生說:"理工科大學開設文史課程,讓學生讀點中國文學,很有意義。"錢偉長先生說:"理工科學生也必須懂人文科學,必須具備壹定的文學藝術方面的修養。"兩位科學家說得沒錯,但是報道者卻混淆了概念,把"中國文學"、"文學藝術"等同於大學語文了。這就好比妳點了壹份雪花牛排,侍者給妳端來了壹塊死豬肉。大學語文的異化是我們這個國家教育異化的典型象征。大學語文的主編徐中玉教授對此看得最清楚,他在壹個訪談裏說到:大學語文在建國前許多高校都已開設,名稱和叫法不全壹樣,有叫"中國文學名著選讀",有叫"文選及習作",口頭統壹名稱叫"大壹國文".從徐中玉教授的回憶中可以看到,大學語文和"文學名著選讀"、"文選"完全不是壹回事。《中華讀書周報》四月十三日陳潔報道:"朱自清、聞壹多、陳夢家、許駿齋、劉文典、唐蘭、羅庸、浦江清、魏建功……這不是在列舉近代學術大腕,而僅僅是羅列壹九三八年西南聯大大壹課程的授課老師。授課內容分別是《古詩十九首》、《詩經》、《論語》、《左傳》、《文選》、《史通》、《唐詩》、《宋詞》和《狂人日記》。" 這些課程內容基本上都是中國古代文學的經典作品,任課教師均是術業有專攻的壹流學者。無論理工科文科的學生都可選修這些課程。相比之下,今日大學語文就是壹個雜貨鋪,什麽都有壹點,什麽都淺嘗輒止,而不能深入地學習、體會和研究。對於大學生來說,恰恰是這種有極深學術背景的專業課程,對他們最有價值。在中國的教育模式下,十幾年中小學畢業之後,無論升上大學哪個系,他們的基本文理科知識都差不多,理工科學生的語文水平也不比中文系歷史系外語系的學生差,都在壹個起跑線上。有些理工科學生把唐詩三百首背得滾瓜爛熟,把四大名著反復看好多遍。他們進了大學,正是心智發育成長而向更高的自我探尋和自我培育過程轉型時期,這時如果在學校裏碰見壹名學者開了壹門"李白詩歌研究",或"《紅樓夢》研究",或"英美幻想文學研究"之類的課程,報名聽課壹個學期學下來,甚至壹年學下來,真正所感所得,豈不比聽那枯燥乏味無所不包的大學語文多得多?我很欣賞主編了《大學人文讀本》的夏中義教授的壹個觀點:"大學人文就是向大學生傳播人類普世價值體系的壹門課程。"夏中義教授的觀點是壹個值得肯定的核心教育思想,否定它,就是價值虛無。夏中義教授的《大學人文讀本》所倡導的三個核心概念,我也贊同,這就是:精神主體、現代國民、世界公民。德國哲學家雅斯貝爾斯這樣評估大學生:"大學生不僅要學習知識,還要從教師的教誨中學習研究事物的態度,培養影響其壹生的科學思維方式。大學生要帶有自我負責的觀念,並帶有批判的精神來學習。"懷特海說:"大學存在的理由在於,它聯合青年人和老人***同對學問進行富有想象力的研究,以保持知識和火熱的生活之間的聯系。……蠢人們憑想象行事而缺乏知識,學究們又憑知識行事而缺乏想象。大學的任務就是要將經驗和想象力融為壹體。" 哈佛大學前校長查爾斯·艾略特說:"我認為有教養的青年男女唯壹應該具有的必備素養,是精確而優雅地使用本國語言。" 怎樣做到?仍是要深入地閱讀經典,全本地而不是截肢地,深入地而不是淺嘗地,這才有所感,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