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我所欲也》
壹、文章內容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於生者,故不為茍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於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於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於死者,則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於生者,所惡有甚於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壹簞食,壹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
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於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官室之美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而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二、文學常識
1、本文出自《孟子?告子上》,作者孟子,戰國時期魯國人,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還學過他的文章有《得到多助, 失道寡助》《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附“四書”:《孟子》《論語》《大學》《中庸》)
三、語音
簞(dān) 蹴(cù) 羹(gēng) 死亦我所惡(wù)
四、通假字
1、鄉為身死而不受 鄉 通“向”,從前
2、故患有所不辟也 辟:通“避”,躲避
3、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 得:通“德”,恩惠,這裏是“感激”的意思
4、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 辯:通“辨”,辨別
五、古今異義詞
六、詞類活用
七、壹詞多義
1、為
(1)今為(為了)
(2)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做)之
(3)則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為(做、采用)也?
(4)鄉為(肯、情願)身死而不受,
八、重點詞語解釋
1、壹豆羹 (古代盛食品的器具)
2、此之謂失其本心 本心:天性,天良”
3、故患有所不辟也 患:禍患,災難
4、壹簞食, 簞:竹筐
5、壹豆羹 豆:碗
6、蹴爾而與之 蹴:用腳踐踏
7、萬鐘於我何加焉 何加:好處
8、所惡有甚於死者 惡:厭惡。
9、舍生而取義者也 義:正義或仁義。
10、賢者能勿喪耳 賢者:有道德的人。勿喪:不丟掉,不遺失。喪:遺失
11、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 萬鐘:萬鐘的俸祿,形容位高祿厚。鐘:古代的壹種量器。
12、二者不可得兼 得兼:能夠同時得到。
13、故不為茍得也 茍得:茍且取得,本文指:“茍且偷生,意思是只為求利益,不擇手段。
14、妻妾之奉 奉:侍奉。
15、呼爾而與之 呼爾:沒禮貌的吆喝。 與 :給
16:所識窮乏者得我與 窮乏:貧窮。
17、有是心也 心:本性
九、特殊句式
十、朗讀節奏
十壹、理解性默寫
1、本文的中心論點是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2、文中能概括全篇大意的句子是:生,亦無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3、體現“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4、孟子認為能做到舍生取義的人是;所欲有甚於生者,所惡有甚於死者
5、孟子認為失其本心的行為是: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為宮室之美而受之;為妻妾之奉受之;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
6、在孟子看來,什麽情況下,即使遇到禍患也會挺身而出的?
*所惡有甚於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7、不辯禮儀的接受萬鐘是為了: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
8、文中與“嗟來之食”的意思相壹致的句子是: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
十二、重點語句翻譯
1、所惡有甚於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每有壹個關鍵詞沒落實就扣半分,扣完為止。比如“惡、患、甚、避”。)
2、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於我何加焉?
*萬鐘的俸祿如果不分辨是否合乎禮義就接受它,萬鐘俸祿對我有什麽好處呢?
3、是亦不可以已乎?
*這樣的行為不也應該停止了嗎?
4、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爾。
*不僅有道德的人有這種本性,而且人人都有,只是有道德的人能不喪失罷了。
5、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如果這兩種東西不能同時得到,那麽我就舍棄生命而選取正義了。
6、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
*以前寧肯死亡,也不接受,今天卻為了我所認識的窮苦人感激自己而接受它。
7、如使人之所欲莫甚於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假使人們追求的東西沒有比生命更寶貴的,那麽壹切能夠用來逃避禍患的手段,有哪壹種不能采用呢?
8、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
*如果沒有禮貌的吆喝著給別人食物,即使走路的人也不接受。
9、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
*用腳踢著(或踩過)給別人吃,乞丐也不願意接受。
十三、課文內容理解
1、從論證方法的角度看,本文除了“舉例論證”外,主要運用了對比論證的論證
方法,有力地證明了舍生取義(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這壹中心論點。
2、選出品讀有誤的壹項( A )
A、本文以“魚”比喻為正義,以“熊掌”比喻為生命;
B、“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中的“是心”是指“這種本性”,即“羞惡之心”;用原文句子說就是“所欲有甚於生者,所惡有甚於死者”。
C、“此之謂失其本心。”該句中的“此”是指“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而受“萬鐘”。
D、“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的直接原因是“生亦我所欲”、“死亦我所惡”。
3、選出對本文理解有誤的壹項( D )
A、這段文字運用了正反論證的方法論證中心論點。
B、第壹段文字主要側重於講道理,第二段文字則側重於列舉事例。
C、本文中最能概括全篇主旨的句子是“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
D、本段中運用了比喻、對比、排比的修辭方法,贊揚了舍生取義的精神,批判了那些只貪圖榮華富貴而不顧禮義廉恥的權貴們。起到了突出中心論點的作用。
3、歸納段意:第壹部分(第1節):論述舍生取義是人的本性。
第二部分:論述見利忘義是喪失本性的行為。
第2節 從正面舉例,說明義的存在。
第3節 從反面舉例,接受萬鐘這是喪失人的本性。批評見利忘義)
4、文中所指的比生命更可貴的東西是指道義,比死亡更可怕的東西是指喪失道義。
5、人的本心是什麽?舍生取義
6、本文使用了哪些論證方法,試舉例。
*比喻論證、對比論證、舉例論證、道理論證。
7文章開端沒有直接進入議題,而是先從生活中人們可能遇到的事情寫起,這樣寫的好處是什麽?
* 給所要論述的問題增加了通俗性,為下文論議正題作好了鋪墊。
8、文中多次使用對比這種手法,請舉例說明。
* 魚和熊掌對舉 生與死(義)對舉 向與今比較等
9、寫“魚”和“熊掌”“不可得兼時?”取“熊掌‘的用意是什麽?
*意在說明在生活中經常會遇到需要選擇的事,在兩者不可兼得的情況下,人們會選取價值更高的東西,用此事情來比喻”舍生取義“的道理。
10、非獨賢者有是心也。“是心”指什麽?
在生和義不能兼得的情況下,應該舍生取義。
十四、開放性試題
1、我國歷史上,許多人把文中的觀點作為自己做人的準則,作為自己最高道德標準來追
求。請根據妳所掌握的有關知識,舉壹個能用本文觀點來贊美的例子。(40字內) 3分
*文天祥面對元朝高官厚祿的誘惑,不為所動(要求:舉例典型,略有分析,只有人名不給分)
2、宋末抗元民族英雄文天祥在被元軍殺害前曾寫下絕筆說:“孔曰成仁,孟曰取義,惟其義盡,所以至仁。讀聖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後,庶幾無愧。”文天祥所說的這些話的意思大概是什麽?表明了他怎樣的人生觀?
*文天祥所說話的意思是:孔子說要“成仁”,孟子說要“取義”,惟有行為完全符合“義”的要求,才能達到“仁”的境界。我們研讀聖人賢士的著作,要從中學習什麽東西,從今往後,我沒有什麽可慚愧的。這表明他舍生取義、視死如歸的人生觀,用實際行動實踐他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壯誌和節操。
3、本文觀點廣為後人所贊同,請找出本文觀點並寫出與之壹致的兩句詩。
* 觀點:舍生取義 詩句:(1)取義成仁今日事,人間遍種自由花(2)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4、本文孟子用“ 舍生而取義 ”來表現他的人生追求(選擇)文天祥《過零丁洋》中體現這種追求的詩句是:“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請寫出歷史上在人生中有正確選擇的人。
*例如:嶽飛選擇精忠報國,文天祥選擇忠義守節,布魯諾選擇堅定信念。
5、本文所強調的“義”與市場經濟下的“利”有無矛盾,由此會引發壹點什麽樣的啟示,請簡要談談。
* 不矛盾,在市場經濟下也要講誠信、講道德,不做違法亂紀的事。
6、在現實生活中許多人用自己的青春熱血和寶貴的生命譜寫了壹曲曲“舍生取義”的正氣歌,請概述壹個這樣的例子。
*如抗洪英雄李向群為保壹方群眾生命財產安全誓鬥洪魔,以生身殉國。
劉胡蘭面對敵人的屠刀毫不畏懼,寧死也不出賣黨組織,最後英勇犧牲;
朱自清病危之際拒絕吃美國救濟糧等。
7、列舉奉行“舍生取義”這壹行為準則的事例,並簡要概述。
*如:南宋末年文天祥組織力量堅決抵抗外侵,失敗被捕後,面對元朝威逼利誘,竟毫不動搖,視死如歸,最終被殺,這種高尚的民族氣節和為正義而獻身的精神永遠值得後人學習。
8、本文主要闡述了“舍生取義”的道理。作為21世紀的中學生,妳怎樣理解這個“義”字?
*能見義勇為、為正義事業而獻身、做與國與民與人有益的事等。社會上的哥們義氣是與小團體個人私利相關的江湖義氣與本文的“義”不同。
9、作者在文中贊揚的是怎樣的人?
舍生取義的人(精神永存),批評的是怎樣的人:見利忘義的人(無生命價值)
10、《魚我所欲也》中,“所識窮乏者得我與”壹句,從壹個側面反映出了孟子親民愛民的民本思想,與此同時,在孟子看來,即使是出於用之於民的目的,也不能“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妳認為其中的道理是什麽?
*因為“義”的價值高於“生”,所以,即使出於用之於民的目的,也不能放棄“義”的前提,用“不辯禮義”之財來讓人茍且求生,更何況是出於讓“貧乏者”“得我”的個人目的。
11、讀“非獨賢者有是心也“壹句,列舉生活中的“壹個賢者”並寫出他具有怎樣的“心“?
*文天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2、結合現實生活,給本文補充兩個論據。(2分)
* 論據壹:文天祥寧死也不降元,慷慨就義;
論據二:聞壹多拍案而起,橫眉怒對國民黨手槍,寧可倒下去,不願屈服
(只要是符合“舍生取義”這壹觀點的古今事例作論據都可。)
13、孟子提倡的 “舍生取義”曾經造就了壹大批仁人誌士,而現在的學校教育則強調我們中小學生要“珍愛生命”,最近教育部新修改的《中學生日常行為規範》就刪掉了“見義勇為,敢於鬥爭”的字樣,對於這些,妳是怎樣看待這壹問題的?(3分)
* 我的觀點:(只要言之成理,觀點鮮明即可。)如:人的生命是寶貴的,我們應當要珍愛這僅有的壹次生命,但並不表示我們不見義勇為,不伸張正義,只是我們在見義勇為時,要量力而行,要在與壞人鬥勇的同時還要鬥智,盡量避免對自己的損害,對生命的威協。
14、結合材料思考。相關內容鏈接:閱讀下面壹段話,請結合原文談談妳的看法。(4分)
* 前安徽省副省長王懷忠因貪汙巨額財產被槍決;某大學學生馬加爵為泄私憤殺死自己同學而遭通緝;某明星參加義演假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