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端午節詩句 - 蒯草詩

蒯草詩

重點描繪端午節的氣氛,表達對節日的熱愛。

把大部分筆墨放在了對端午節喜慶氣氛的描繪上。例如,村鎮的人們上街采集艾葉,市場上的人們正在購買端午節的小飾品和食物,以突出“端午節的風味”。

2.記錄端午節發生的情感故事,贊美親情、友情、師生情。

妳可以寫媽媽如何關心我,老師如何幫助我,同學或朋友如何在端午節支持我。送粽子,送小飾品,表達對節日和即將到來的中考的祝福。

3.展現戰國的歷史風貌,表達端午節的情懷。

著重描寫屈原在戰國時期的表演。為了國家,屈原冒著生命危險忘我的死去,人民創造節日紀念他。壹定要註意巧妙地把人物和節日聯系起來。

4.針對當今社會現實呼籲保護節日文化。

本文通過與國外其他節日的比較,呼籲人們保護我們的傳統節日,並從教育意義的角度進行了深刻的探討。

樣本文章

端午節的味道

溫暖溫柔的南風從海的彼岸緩緩吹來,纏繞著人們,溫暖中帶著鹹鹹的味道。“夜裏南風起,麥子披黃壟。”壹夜之間,田野裏充滿了金色的波浪,像河流壹樣,充滿了金光和蒸汽。

麥子熟了,端午節到了。

包粽子是端午節的壹大習俗。家鄉餃子比較簡單,沒有其他調味品,以清淡為主。通常情況下,最好的糯米是用稻草灰和堿水浸泡壹段時間。泡好後糯米洗幹凈晾幹,就可以包了。

端午節的前壹天,奶奶開始忙碌起來。首先,制作堿性水。把稻草灰放入盆中,加水,不斷攪拌,然後用竹篩蓋壹層紗布過濾,就可以制出黃色的堿性水。然後,將潔白飽滿的糯米倒入堿水中浸泡。然後要把葉子壹片壹片的擦洗,去掉葉子上的細小絨毛,最後把葉子壹片壹片的疊起來,泡在裝滿冷水的塑料盆裏,用磨石或石錘壓實,慢慢把堅硬的葉子變軟。

端午節的清晨,家裏彌漫著節日的氣氛。奶奶、媽媽和幾個阿姨圍在壹起包粽子。他們都有壹雙巧手。他們拿起壹片粽子葉,用剪刀剪開粽子葉的下端,紮成壹個倒鐘形。然後他們用勺子舀起糯米,用筷子塞住,封好,最後用浸過水的幹草紮緊。壹個棱角分明、飽滿的粽子,用幹凈利落的動作紮好。

餃子包好後,五個或者10個餃子紮成壹串,就像壹串葡萄,壹個嘟嘟壹個嘟嘟,沁人心脾,精致可愛。接下來就是煮粽子了。鍋裏加水,放入粽子,點火,火候的深淺由經驗掌握。在我嗅覺的記憶裏,還清晰地保留著粽子沒出鍋時從廚房裏流出來的香味。經過長時間的期待和煎熬,粽子終於煮好了,剛出鍋的粽子熱氣騰騰,香氣四溢。涼拌粽子色澤金黃,晶瑩剔透。用棉線切成小塊,蘸蜂蜜或糖。吃起來清涼爽滑,齒頰留香。

端午節的另壹個習俗是插艾葉和榕樹枝。端午節是壹個驅除邪靈和災難的節日。民間傳說,艾草和榕樹枝可以辟邪(很多地方都插艾草和菖蒲,所以為什麽在這裏插艾草和榕樹枝,至今對我來說是個謎)。端午節,家家戶戶的門框和窗戶上都插著壹對艾草和榕樹枝,更不用說瘟疫辟邪了。只有滋潤心肺的植物才是芳香的,就像穿越田野的風。

我終於明白了:端午節的味道,其實就是家人的味道!端午節的味道也是小時候的味道!

端午節的味道

苗付軍

時間過得真快!轉眼間,又到了粽葉飄香的時候,端午節帶著濃厚的文化背景和清新的節日氣氛到來。

端午節作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承載著豐富的傳統文化內涵。南朝梁《荊楚紀年》記載:“當日屈原死於汨羅,人傷之,遂乘船救之。今天的比賽是他的遺物。”意思是人們為了救屈原的命,盡可能快地劃船。所以端午節的本質意義是抓壹個生命契約,端午節是壹場打撈生命的戰役。

我壹直很喜歡端午節的內涵。當然,人們知道大詩人屈原早已不在了,但賽龍舟等活動卻保留了下來,我用這種詩意的方式向後人傾訴,端午節其實是壹個關乎生命的節日,是中國幾千年民俗文化和愛國精神的積澱。

端午節還有“掛壹葉劍”的習俗。小時候壹直很奇怪為什麽要掛壹把葉劍。問起爺爺,爺爺捋了捋花白的胡子,說:“嗯,這是我們老祖宗傳下來的習俗。妳看蒲葉,看起來像壹把劍。這是因為我們的祖先提醒我們即使在節日裏也不要忘記與邪惡作鬥爭...現在每到端午節,爺爺捋著胡子的形象總會浮現在我的腦海裏,我也記得爺爺的話:“與邪惡作鬥爭”。

其實爺爺的話可能有些誇張,但是他給我宣講的文化內涵卻深深的迷住了我。

還有必不可少的吃粽子,這是端午節最受歡迎的傳統習俗吧?不管妳有多忙,妳都不能忽視端午節。包粽子是壹種隆重而簡單的迎接端午節的方式。泡糯米、洗粽子葉、包粽子的顏色和品種很多,餡料和形狀也不壹樣,但無壹例外都有迷人的香味。因為粽子的濃濃香味,不僅包裹著端午香濃的文化氣息,更包裹著包粽子的人那深不見底的愛。

還有“戴香囊”、“掛荷包”、“紮五色絲線”、“掛鈴鐺掛雕像”等各種習俗,讓端午節變得詩意而豐富。我想這就是端午節被申請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原因,也是我們國家從2008年開始把端午節定為法定假日的原因。我想這需要我們更好的保護和傳承中國傳統文化,更好的理解和尊重端午節的文化內涵,並將其進行到底。

我覺得端午節是壹種精神,重在張揚和關愛生命,重在尊重和傳承文化,重在傳承和發揚,讓後人知道這個節日的由來和細節,然後在屈原憂國憂民的愛國精神中穿行,在他舍生忘死的政治品格中超脫。這是端午節最深刻的味道。

——摘自江城日報。

喜歡閱讀

這篇文章很深刻,從多個角度展示了端午節的味道。文章引用史料展示端午節的文化內涵。引用故事解釋“懸壺葉堅”的民俗;詳細解釋並展示如何制作端午節粽子...最後把端午節提升為壹種精神,壹種愛國精神,深化了文章的主題。

學生傑作

端午節的味道

張雨思

又是壹場細雨,又是壹年端午。

記憶中的端午節,彌漫著又苦又香的味道,那是艾草特有的味道。素衣青臉難得,壹縷幽香在苦澀中提煉,使其在壹群平凡的小草中脫穎而出,屹立於陌上。最後被神農收走,吸取了日月精華,成為端午節驅邪避災的象征之壹。愛彩應該在雞叫之前出發。當整個城鎮籠罩在霧中時,我們這些孩子出發了。采摘最具人形的艾草,掛在門前,配上幾根菖蒲,很有金庸武俠的味道,陰森的墻壁點綴著艾草的濃濃綠色,直到枯萎。明年端午節的新艾草。

記憶中的端午節充滿了溫馨幸福的味道,是親情的沈澱。“五月五日,用彩絲紮胳膊,紮線時不要說話”,已經成為端午節的潛規則。父母經常在端午節的淩晨買彩色的繩子來保護他們的健康。至於孩子們,嗯,孩子們起得很早,去市場挑選香包。我自然是孩子中最活潑的壹個。早起和朋友壹起在喧鬧的市場閑逛,對抗壹些陰沈的天氣。當我回到家時,我媽媽很快把事先準備好的彩繩綁在我手上。原來,系彩繩不僅是壹種流傳下來的傳統,也是親情的延伸:壹根系在孩子的手腕上,壹根系在家人的心上。為了留作紀念,我經常在端午節後把彩繩收起來。但我媽總是在端午節後的第壹個雨天,把彩繩無情地扔進河裏,隨水漂走。我才知道還有壹種說法叫扔彩色繩子!

記憶中的端午節充滿了強烈的愛國情緒,這是屈原葬於汨羅江的證明。妳站在汨羅江畔,蓬頭散發,讓海水打濕妳的衣襟,讓海風吹拂妳的秀發,最後妳用壹個飛躍詮釋了妳的愛國。汨羅江邊有妳愛國的身影。為了防止妳的身體被魚蝦侵犯,人們把粽子扔到河裏。每到端午節,家家戶戶都彌漫著粽子的香味,竹葉的清香和粽子米飯的醇香混合在壹起。這是對屈原的虔誠,也是對屈原的熱愛和紀念。

端午節的味道是艾草的芬芳,是幸福的洋溢,是愛國主義的延伸。端午節的味道是記憶中獨特的紀念味道。

評論

本文最成功的部分是清新的結構。文章緊扣主題,將端午節的味道描述為苦與香、暖與喜、愛國,在結構上自然形成平行段。文中每壹部分都結合實際生活和自身經歷進行了細致的描述和講解,讓人對“端午節的味道”有了深刻而具體的感受。結尾用壹個排比句自然的把問題演繹出來,自始至終呼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