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端午節詩句 - 作者在《桃源與沅州》中認為的桃花源和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壹樣嗎

作者在《桃源與沅州》中認為的桃花源和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壹樣嗎

《桃花源記》表達了陶淵明向往和平與世無爭的田園生活,反映了人民厭惡戰爭和追求和平生活的願望,表現了作者對現實的不滿和對理想社會的憧憬、對和平與與世無爭的意境和黑暗社會的鮮明對比。《桃花源記》是作者不滿現實的壹種精神寄托。《桃源與沅州》中沈從文則是弘揚鄉村人生和人性的美和善。人民的淳樸,人民對勞動的重視,這些美好精神,值得歌頌。

2、寫作方法:

《桃花源記》:文言散文,敘事;《桃源與沅州》:現代文。

(1)帶有“野性”的個性語言表達方式

作品中出現的壹些“土腔”, 民俗化語言的滲透讓文中水手們“相互辱罵祖宗”、“各種古怪希奇字眼兒……長大時再用它來辱罵旁人”。這樣寫人物,真實、自然、質樸、親切、傳神。

(2)借助典型的意象。

專載各類客人的“桃源劃子”,船身輕,速度快,又不會出事,在平潭中遊刃有余,註定了是沅水流域的交通利器。桃源的小船,本可以作為引人進入“桃源洞”大同世界的象征性器物來認識,但在這裏沈從文揭力渲染的卻是小船的作用。在大的沅水體系中,小船像壹只過河的卒子,小與弱只是表象,當它容於水的體系中,含而化之,它卻是水中最安全無事的在水中遊刃有余的王子,其中的哲學人生之道是值得玩味的。

(3)傳統傳記的敘事方式:壹方水土養育壹方人。

沈從文在描繪沅水船只的過程中,時有對產生於沅水河畔的時尚名人進行穿插式的介紹,實踐了“壹方水土,養育壹方人物”的傳統傳記敘事方式。采用典型的方式介紹最早見於記載的桃源伐子上的屈原,還采用對比的方式把為反抗壓迫壯烈犧牲的姓唐的學生與終日混日子的本地人進行了對比。

六、課後延伸:

1、下面請同學們介紹自己收集的關於“桃源”的詩句:

夢幻中的桃源,似乎永遠與桃花源聯為壹體。那是壹個古老的傳說,那是壹個人間仙境,那也是壹個理想的“烏托邦”。壹直以來,桃源有古代詩人的吟詠,有近代文人的描繪。陶淵明筆下的桃源,是壹個“芳草鮮美,落英繽紛”的避世之地,是壹個“不知有漢、無論魏晉”的世外桃源。陶淵明陶醉在“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田園風光裏,那種悠然自得自然令世人向往。繼陶潛樂於此地躬耕、寫下奇文之後,不乏文人墨客來桃源壯遊尋覓,留下了難以計數的歌詠篇什,如:

李白的《桃源》詩是這樣描摹桃源的:“昔日狂秦事可嗟,直驅雞犬入桃花。至今不出煙溪口,萬古潺湲壹水斜。露濕煙濃草色新,壹番流水滿溪春。可憐漁父重來日,只見桃花不見人。”

被譽為草聖的張旭所寫的那首五絕:“隱隱飛橋隔野煙,石磯西畔問漁船。桃花盡日隨流水,洞在清溪何處邊。”

世稱陽明先生的王守仁的那首《桃源洞》:“桃源在何許?西峰最深處。不用問漁人,沿溪踏花去。”

2.交流與“桃源”有關的訊息:

現實中的桃源,不僅因桃花源而名聞遐爾,也借助歌唱家的演唱而傳遍了大江南北。蔣大為那首聲情並茂的《在那桃花盛開的地方》,引發多少人的遐想,激勵著多少邊防戰士“駐守在風雪的邊疆”。壹曲《春暖桃花源》,醉迷了無數聽眾,牽動了無數遊客。“三月春風,十裏桃花,涓涓溪流,石板小路。幽徑裏撒滿了桃花瓣,碧波中飄蕩著那打魚船;山也翠,水也藍,桃花源裏住壹夜,多活那個二十年,誰不羨慕武陵人住在那個畫中間!”著名自由撰稿人、鄉土作家石煌遠先生的《夢入桃花源》,那美妙的歌詞,清新的畫面,豐富的想象,深邃的意境,真使人如癡如醉。

3.桃源對聯欣賞:

卅六洞別有壹天:淵明記,輞川行,太白序,昌黎歌,漁耶、樵耶、隱耶、仙耶,都是名山知己;

五百年問今何世?鹿亡秦,蛇興漢,鼎爭魏,瓜分晉,頌者、謳者、悲者、泣者,未免桃花笑人。

〔附〕賞析參考資料

註釋[三十六洞]道家所稱的“三十六洞天”。 [淵明記]陶淵明的《桃花源記》。 [輞川行]王維《桃源行》詩。唐代詩人王維,有別墅在蘭田輞川。行:詩的壹種體裁。 [太白序] 李白《春夜宴從弟桃花園序》,也有人說指《奉餞十七翁州四翁尋桃源洞記》。 [昌黎歌]韓愈《桃園圖》詩。韓愈嘗以昌黎自謂,世稱韓昌黎。 [五百年]從秦至東晉太元中,歷五百余年。 [鹿亡秦]《漢書·蒯通傳》:“秦失其鹿,天下***逐之。” [蛇興漢]《史記·高祖本紀》載:漢高祖劉邦曾在豐田澤中斬白蛇。 [鼎爭魏]三國時代魏蜀吳三國鼎立,最後魏國統壹中國。 [瓜分晉]西晉被匈奴所滅,東晉偏安壹隅而存,時有許多小國,瓜分晉朝土地,總稱十六國。南朝宋鮑照《蕪城賦》:“出入三代,五百余載,竟瓜剖而豆分。” [嘔者]嘔心瀝血地感到傷心的人。 [桃花源]在湖南省桃源縣西南。後人將陶淵明《桃花源記》的想象之地附會於此,此處便成為我國的名勝之壹。

鑒賞這副對聯以“卅六洞別有壹天”總領上聯,創造了壹個變幻莫測,虛無縹緲的神奇境界。三十六洞本是神仙居住的地方,此處用來形容桃花源,使桃花源內美妙、和平寧靜、自由的生活畫面躍然紙上。接著作者借陶淵明、王維、李白、韓愈四位著名的文壇詩人,以詩文贊美桃源的事實,表達了作者對桃源理想社會的向往和追求。歷史上在桃源參觀遊覽、吟詩作文者數不勝數。作者之所以選擇這四位詩人的重要原因,是四人經歷相仿,都是懷才不遇,屢遭挫折。他們既想“入仕”為朝廷所用,又因理想不能實現而寄情山水;既願為國盡忠,又不滿黑暗的社會現實。矛盾的心理使他們尤其向往那個與世無爭、人人勞動、自食其力的幸福社會。***同的經歷和理想使他們像漁人、樵客、隱士、神仙壹樣依戀著山水,***為“名山知己”。在表達方式上,作者借用前代詩人軼聞逸事,融入作者的自我感嘆,較之直書桃源社會更能撥動讀者的心弦。

如果說上聯作者極贊桃源仙境,突出其美好的話,那麽下聯作者則控訴戰亂的現實,突出其黑暗。“五百年問今何世”,切《桃花源記》中桃源人對武陵漁人的問語,增加了桃源的真實感。“鹿亡秦、蛇興漢、鼎爭魏、瓜分晉”十二個字,展現了壹幅幅歷史畫卷。在五六百年的時間裏,經過了秦、漢、魏、晉四個朝代,每個朝代的興衰更叠,無不伴隨著連綿不斷的戰爭,給人民帶來了無窮的災難,勝者笑,敗者悲,無辜的人們則只有哭泣,真是可悲可嘆啊。這更進壹步襯托了桃源的美好,揭露了權貴爭相傾軋、爾虞我詐的社會現狀,反映了人民追求光明,追求自由的強烈願望。最後作者以擬人的手法,借“桃花”之口說出了自己對現實社會失望和嘲笑的思想感情。

此聯雖較長,但層次分明,對比強烈。上下聯各用首句引領下文,按照時間順序壹氣哈成,感情起伏有致,對仗工整。全聯用典貼切,每個分句有典故,但不顯僻澀,不見堆砌,不僅滿足了對聯字少意深的要求,而且表達了更深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