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次韻詩之始,前人數有始於唐代元稹、白居易之說。如宋人程大昌《考古編·古詩分韻》謂:“唐世次韻,起元微之、白樂天。”張表臣《珊瑚鉤詩話》講得更為具體:“前人作詩,未始和韻。自唐白樂天為杭州刺史,元微之為浙東觀察,往來置郵筒倡和,始依韻。”清人趙翼《甌北詩話》也持此論。至近代陳聲聰《兼於閣詩話》仍稱:“詩次韻,始於唐之元、白、皮、陸,而盛於宋之蘇、黃。”今人卞孝萱先生《唐代次韻詩為元稹首創考》進而考證出次韻詩系元稹首創,並雲創始時間為元和五年(810年),創始之作為元稹在江陵府所作《酬樂天書懷見寄》等五首。
實則元、白之前,大歷十才子中的盧綸、李益之間便有次韻相酬之作。李益有《贈內兄盧綸》詩:“世故中年別,餘生此會同。卻將悲與病,來對郎陵翁。”(《全唐詩》卷283)盧綸和詩《酬李益端公夜宴見贈》為:“戚戚壹西東,十年今始同。可憐歌酒夜,相對兩衰翁。”(《全唐詩》卷277)
據傅璇琮先生《盧綸考》,盧綸卒於貞元十四年、十五年(798年、799年)間,《酬李益端公夜宴見贈》當作於貞元中,可見我國古典詩歌中的次韻之體至遲在貞元年間就出現了,所以不能說次韻詩始自元、白,更不能說系元稹首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