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承天寺奇景很多,寺中有九十九井,相傳壹僧突發奇想,要挖掘百井認為兆,後來功虧其壹而停止。
井上有幾處建築石塔,凡是蒼蠅飛到塔上,無論多少,頭都朝下,沒有有微小差別的。山門口有梅花石,石光而平,壹枝梅影在石頭上被隱藏了。
每年梅樹開花時,影像上也有花;長葉的時候,影上有樹葉;遇到結子時,影上有子;如果花葉和妳壹起落的時候,就影上只剩下幹枯的樹枝而已。寺中又有魁星石,近看沒什麽,遠遠望去像壹幅淡黑色魁星圖。
到天將要下雨時,石上綻出水珠,也儼然結成壹個魁星的形狀。這種謬誤蓮花仙塗說上有記載,可惜屢屢見到蘇鰲石,都忘了壹問的。
采納與否,請君自便。
2. 泉州市中考文言文要求篇目有哪些
以下是需要背誦篇目
《關雎》
《蒹葭》
《觀滄海》
《飲酒》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次北固山下》
《使至塞上》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行路難》
《望嶽》
《春望》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
《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觀刈麥》
《錢塘湖春行》
《雁門太守行》
《赤壁》
《泊秦淮》
《夜雨寄北》
《無題》
《相見歡》
《漁家傲》
《浣溪沙》
《登飛來峰》
《江城子》
《水調歌頭》
《遊山西村》
《破陣子》
《過零丁洋》
《天凈沙 秋思》
《山坡羊 潼關懷古》
《己亥雜詩》
*以下篇目雖然不需要背誦,但是在考試篇目內
1.孔子語錄
2.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3.曹劌論戰
4.魚我所欲也
5.鄒忌諷齊王納諫
6.出師表
7.桃花源記
8.三峽
9.雜說(四) 韓愈
10.陋室銘
11.小石潭記
12.嶽陽樓記
13.醉翁亭記
14.愛蓮說
15.記承天寺夜遊
16.送東陽馬生序
3. 2012年泉州中考必考的古文有哪些首先,請LZ看在我打字辛苦的份上給我個最佳吧。----還有,看不懂必考什麽意思,所以我只能把考試範圍給妳。
七年級:論語----會考背誦 傷仲永 三峽 陋室銘 愛蓮說 口技
八年級:小石潭記 記承天寺夜遊 滿井遊記----這個應該不考,應為市質檢考過了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這個不確定,豐澤區質檢考了 曹輝(那個字沒找到)論戰 鄒忌諷齊王納諫 孫權勸學 公輸 桃花源記(2011年中考考過了,今年應該不會) 嶽陽樓記 醉翁亭記
九年級:愚公移山 魚我所欲也 馬說 與朱元思書 送東陽馬生序 出師表
祝樓主和本人今年中考都能成功哈!!!!
4. 09年泉州市中考文言文重點說實話吧 泉州中考別說我不說 壹樓說的曹劌論戰還好 鄒忌看樣子是不會了
最近幾份質檢卷都出了增加的那幾篇
更何況安溪 惠安和南安的教研員參加出卷 估計不會在這幾篇之外
三峽
傷仲永(參考質檢孫權)
滿井遊記
公輸
湖心亭看雪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口技
愚公移山
壹樓我要說的是08年中考全國出的最多的不外乎三篇:鄒忌 送東陽 桃花源
而且泉州中考只出語文版和人教版***有的 所以唐且不辱使命不會出現
再有
05愛蓮說
06記承天寺夜遊
07期行
08送東陽
這四篇不會再出了
話說誰會想到07年出期行
5. 閱讀下面文言文記承天寺夜遊?蘇軾①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1。
⑴門 ⑵考慮、想到 ⑶於是(就) ⑷睡覺2。⑴月光照在院中,如水壹般清明澄澈。
⑵只是缺少像我倆這樣的閑人罷了。 3。
⑴ ④ (2分) 示例:空明澄澈(疏影搖曳、似真似幻)(1分) ⑵借景抒情(托物言誌、寓情於景)(1分) 曠達(豁達、樂觀;貶謫悲涼、人生感慨、賞月喜悅、漫步悠閑。 ) (1分) 4。
示例:不是(1分),①這裏的“閑”是指不追逐名利、超脫而有情趣的意思(指內心郁悶、自嘲自解的心態)(1分) 是(1分),他具有閑情逸致的心態(1分)。1。
試題分析: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內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據句意和對文言常用詞的掌握來判斷字詞義。 解釋時要註意辨析詞義和用法的變化,如本題中“念”為古今異義,要根據語境判斷字詞義。
考點: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能力層級為理解B。
2。試題分析:疏通全文,在全文語境中大致了解句子的意思,解釋清楚關鍵詞語“但”“閑人”“空”“明”,最後疏通句子。
所學課文,做過翻譯練習要加強記憶,可直接寫出譯句。考點:理解或翻譯文中的句子。
能力層級為理解B。3。
試題分析:本文為所學課文,本問題為學習中老師重點講解的問題,根據所學所記直接回答即可,或分析文中內容,找到景物描寫的句子,根據作者的描寫分析寫作法。 考點:理解文言文內容要點。
能力層級為理解B。4。
試題分析:可根據學習中所了解的詩人的生活境況和寫作背景從作者的生活情趣來來理解這個“閑”字。考點:理解文中重要詞語的含義。
能力層級為理解B。
6. 文言文《記承天寺夜遊》的翻譯原文: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
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於中庭。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課下註釋:元豐六年:公元1083年。
元豐,宋神宗年號。念無與為樂者:想到沒有可以交談取樂的人。
念,考慮,想到。張懷民:作者的朋友,當時也貶官在黃州。
相與:***同、壹起。 中庭:院裏。
空明:形容水的澄澈。藻、荇(xìnɡ):均為水生植物。
但少閑人:只是缺少清閑的人。但,只是。
閑人,清閑的人 譯文: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晚上。 解開衣服想睡覺時,月光從窗 *** 進來,我愉快地起來行走。
想到沒有可與自己壹起遊樂的人,於是到承天寺,找張懷民。張懷民也沒有睡覺,我們在庭院中散步。
庭院中的月光宛如壹泓積水那樣清澈透明,水中藻、荇縱橫交叉,都是綠竹和翠柏的影子。 哪夜沒有月光,哪裏沒有綠竹和翠柏,但缺少像我兩個這樣的閑人賞析: 《記承天寺夜遊》表達的感情是微妙而復雜的,貶謫的悲涼,人生的感慨,賞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閑都包含其中。
作者“解衣欲睡”的時候,“月色入戶”,於是“欣然起行”,月光難得,不免讓人欣喜。可是沒有人和自己***同賞月,只好去找同樣被貶的張懷民,這裏面有多少貶謫的悲涼與人生的感慨呀!兩人漫步中庭,又是悠閑的。
自比“閑人”,則所有意味盡含其中。 蘇軾自己評論他的文學創作,有壹段話很精辟: 吾文如萬斛泉源,不擇地皆可出。
在平地,滔滔汩汩,雖壹日千裏無難。及其與山石曲折,隨物賦形,而不可知也。
所可知者,常行於所當行,常止於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其他,雖吾亦不能知也。(《文說》) 這段話,可與他的另壹段話相補充:“夫昔之為文者,非能為之為工,乃不能不為之為工也。
山川之有雲霧,草木之有華實,充滿勃郁而見於外,夫雖欲無有,其可得耶?”(《江行唱和集序》) 這裏最重要的壹點是:文,是“充滿勃郁”於內而不得不表現於外的東西。胸有“萬斛泉源”,才能“不擇地皆可出”;胸中空無所有,光憑技巧,就寫不出好文章。
蘇軾的確是胸有“萬斛泉源”的大作家。就其散文創作而言,那“萬斛泉源”溢為政論和史論,濤翻浪湧,汪洋浩瀚;溢為遊記、書劄、序跋等雜文,回旋激蕩,煙波生色。
《記承天寺夜遊》這篇文章只有84個字,從胸中自然流出,“行於所當行”,“止於不可不止”,無從劃分段落。 但它不是“在平地”直流的。
只有幾十個字,如果“在平地”直流,壹瀉無余,還有什麽韻味?細讀此文,雖自然流行,卻“與山石曲折”,層次分明。“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這像是寫日記,老老實實地寫出年月日,又寫了個“夜”字,接下去就應該寫“夜”裏幹什麽。 究竟幹什麽呢?“解衣欲睡”,沒有什麽可幹的。
可就在“解衣”之時,看見“月色入戶”,就又感到有什麽可幹了,便“欣然起行”。幹什麽呢?尋“樂”。
壹個人“行”了壹陣,不很“樂”,再有壹個人就好了;忽而想起壹個可以***“樂”的人,就去找他。這些思想和行動,是用“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幾句表現出來的。
尋見張懷民了沒有,尋見後講了些什麽,約他尋什麽“樂”,他是否同意,在壹般人筆下,這都是要寫的。作者卻只寫了這麽兩句:“懷民亦未寢,相與步於中庭。”
接著便寫景: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步於中庭”的時候,目光為滿院月光所吸引,引起壹種錯覺:“積水空明”,空明得能夠看清橫斜交錯的各種水草。
院子裏怎麽會有藻、荇之類的水草呢?擡頭壹看,看見了竹、柏,同時也看見了碧空的皓月,這才醒悟過來:原來不是“藻、荇”,而是月光照出的“竹、柏”影子!“月光如水”的比喻是常用的,但運用之妙,因人而異。不能說作者沒有用這個比喻,但他的用法卻和壹般人很不相同,所產生的藝術效果也很不相同。
文思如滔滔流水,“與山石曲折”,至此當“止於不可不止”了。“止”於什麽呢?因見“月色入戶”而“欣然起行”,當止於月;看見“藻、荇交橫”,卻原來是“竹、柏影也”,當止於“竹柏”;誰賞月?誰看竹柏?是他和張懷民,當止於他和張懷民。
於是總括這壹切,寫了如下幾句,便悠然而止: 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寥寥數筆,攝取了壹個生活片斷。
敘事簡凈,寫景如繪,而抒情即寓於敘事、寫景之中。敘事、寫景、抒情,又都集中於寫人;寫人,又突出壹點:“閑”。
入“夜”即“解衣欲睡”,“閑”;見“月色入戶”,便“欣然起行”,“閑”;與張懷民“步於中庭”,連“竹柏影”都看得那麽仔細,那麽清楚,兩個人都很“閑”。“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冬夜出遊賞月看竹柏的,卻只有“吾兩人”,因為別人是忙人,“吾兩人”是“閑人”。
結尾的“閑人”是點睛之筆,以別人的不“閑”反襯“吾兩人”的“閑”。惟其“閑”,才能“夜遊”,才能欣賞月夜的美景。
讀完全文,兩個“閑人”的身影、心情及其所觀賞的景色,都歷歷如見。寫作背景本文寫於宋神宗元豐六年(1083年。
7. 求下列幾篇文言文原文及註釋晏子使楚,人琴俱亡,小石潭記,記承天晏子使楚,楚人以晏子短,為小門於大門之側而延晏子。
晏子不入,曰:“使狗國者從狗門入,今臣使楚,不當從此門入。”儐者更道,從大門入。
見楚王。王曰:“齊無人耶?使子為使。”
晏子對曰:“齊之臨淄三百閭,張袂成陰,揮汗成雨,比肩繼踵而在,何為無人?”王曰:“然則何為使子?”晏子對曰:“齊命使,各有所主。 其賢者使使賢主,其不肖者使使不肖主,嬰最不肖,故宜使楚矣。”
晏子將使楚。楚王聞之,謂左右曰:“ 晏嬰,齊之習辭者也。
今方來,吾欲辱之,何以也(倒裝句)?”左右對曰:“ 為其來也,臣請縛壹人,過王而行。王曰‘ 何為者也?’對曰‘ 齊人也。
’王曰‘ 何坐(倒裝句)?’曰:‘ 坐盜 。 ’ ” 晏子至,楚王賜晏子酒。
酒酣,吏二縛壹人詣王。王曰:“ 縛者曷為者也(倒裝句)?”對曰:“ 齊人也,坐盜 。”
王視晏子曰:“ 齊人固善盜乎?”晏子避席對曰:“ 嬰聞之,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葉徒相似,其實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異也。
今民生長於齊不盜,入楚則盜,得無楚之水土使民善盜耶?”王笑曰:“ 聖人非所與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譯文 晏子出使楚國。
楚國人(想侮辱他,)因為他身材矮小,楚國人就在城門旁邊特意開了壹個小門,請晏子從小門中進去。 晏子說:“只有出使狗國的人,才從狗洞中進去。
今天我出使的是楚國,應該不是從此門中入城吧。”楚國人只好改道請晏子從大門中進去。
晏子拜見楚王。楚王說:“齊國恐怕是沒有人了吧?”晏子回答說:“齊國首都臨淄有七千多戶人家,人挨著人,肩並著肩,展開衣袖可以遮天蔽日,揮灑汗水就像天下雨壹樣,怎麽能說齊國沒有人呢?”楚王說:“既然這樣,為什麽派妳這樣壹個人來作使臣呢?”晏子回答說:“齊國派遣使臣,各有各的出使對象,賢明的人就派遣他出使賢明的國君,無能的人就派遣他出使無能為力的國君,我是最無能的人,所以就只好出使楚國了。
” 晏子將要出使楚國。楚王聽到這個消息,對手下的人說:“晏嬰是齊國善於辭令的人,現在他將要來,我想要羞辱他,用什麽辦法呢?”手下的人回答說:“當他來的時候,請允許我們綁著壹個人從大王面前走過。
大王(就)問:‘(他)是幹什麽的?’(我就) 回答說:‘(他)是齊國人。 ’大王(再)問:‘犯了什 麽罪?’(我)回答說:‘(他)犯了偷竊罪。
’” 晏子來到了楚國,楚王請晏子喝酒,喝酒喝得正高興的時候,兩名公差綁著壹個人到楚王面前來。楚王問道:“被綁著的人是幹什麽的?'(公差)回答 說:“(他)是齊國人,犯了偷竊罪。
”楚王看著晏子問道:“齊國人本來就善於偷東西的嗎?”晏子離開了席位回答道:“我聽說這樣壹件事:橘生長在淮河以南就是橘,生長在淮河以北就叫枳,只有葉子相似,它們的果實的味道不同。這樣的原因是什麽呢?(是因為)水土條件不相同啊。
現在這個人生長在齊國不偷東西,壹到了楚國就偷起來了,莫非楚國的水土使百姓善於偷盜嗎?”楚王笑著說:“聖人是不能同他開玩笑的,我反而自討沒趣了。 ”人琴俱亡 王子猷、子敬俱病篤,而子敬先亡。
子猷問左右:“何以都不聞消息?此已喪矣。”語時了不悲。
便索輿來奔喪,都不哭。 子敬素好琴,便徑入坐靈床上,取子敬琴彈,弦既不調,擲地雲:“子敬子敬,人琴俱亡。
” 因慟絕良久。月余亦卒。
譯文: 王子猷、王子敬都病重,子敬先去世了。王子猷問手下的人:“為什麽總聽不到(子敬的)消息?這(壹定)是他已經死了。”
他說話時完全不悲傷。就要坐轎子來去看望喪事,壹路上竟沒有哭。
子敬壹向喜歡彈琴,(子猷)壹直走進去坐在停放屍體的床鋪上,拿過子敬的琴來彈,弦的聲音已經不協調了,(子猷)把琴扔在地上說:“子敬啊子敬,妳人和琴都死了!”於是痛哭了很久,幾乎要昏死過去。過了壹個多月,(子猷)也去世了。
小石潭記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huáng)竹,聞水聲,如鳴佩環,心樂(lè)之。 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冽(liè)。
全石以為底,近岸,卷(quán)石底以出,為坻(chí)為嶼(yǔ),為嵁(kān),為巖。青樹翠蔓(màn),蒙絡搖綴(zhuì),參差披拂。
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遊無所依,日光下徹,影布石上。佁(yǐ)然不動,俶(chù)爾遠逝,往來翕(xī)忽。
似與遊者相樂。 潭西南而望,鬥(dǒu)折蛇行,明滅可見。
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寂寥(liáo)無人,淒神寒骨,悄(qiǎo)愴(chuàng)幽邃(suì )。
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同遊者:吳武陵,龔(gōng )古,余弟宗玄。
隸(lì)而從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譯文 從小丘向西行走壹百二十步的樣子,隔著竹林,就能聽到水聲,好像人掛在身上的玉佩、玉環相互碰撞發出的聲音,(我)心裏很是高興。
於是砍倒竹子,開出壹條小路,往下走看見壹個小潭,潭水特別清澈。 (潭)用整塊石頭形成潭底,靠近岸邊,石底有的部分翻卷出水面,形成小石礁、小島嶼、小石壘、小石巖等各種不同的形狀。
青蔥的樹木,翠綠的藤蔓,覆蓋纏繞,搖動連結,參差不齊,。
8. 文言文幫忙翻譯壹下“漢朝和我國相比,哪個大?”漢朝使者到達夜郎,夜郎也提出了這樣的問題。
這是因為道路不通的緣故,各自以為自己是壹州之主,不知道漢朝的廣大。(11)為求道西:為他們尋找西去的道路:阻隔。
⑧誠:西域國名。來:回來,讓他們尋找捷徑從西夷的西邊出發,博望侯張騫出使大夏國歸來後'說他呆在大夏時曾經看到過蜀郡出產的布帛,回答的人說,去尋找身毒國。
他們到達滇國。③居:呆在,哪壹個……:指滇國派出找尋西去之路的十多批人。
(12)閉:阻塞,意旨。求:找到。
(13)孰與:與……比。④使問,邛都的竹杖:派人詢問。
所從來:從何地弄來。⑤身毒國:“從東南邊的身毒國弄來的,從這兒到那裏的路途有數千裏,可以和蜀地的商人做買賣。”
有人聽說邛地以西大約二千裏處有個身毒國,身毒國的路既方便又近,對漢朝有利無害。於是漢武帝就命令王然於、柏始昌、呂越人等:古代國名。
或譯作“天竺”、“天毒”:若,憂慮匈奴阻隔他們與中國的交通要道,假若能開通蜀地的道路、“乾毒”等,滇王嘗羌就留下了他們,並為他們派出十多批到西邊去尋找道路的人。過了壹年多,尋路的人們全被昆明國所阻攔,沒能通往身毒國。
滇王同漢朝使者說道。⑥市:買。
⑦隔。⑨間:走小路,捷徑,讓人詢問這些東西的來歷。
(14)然。⑩指:通“旨”。
十余輩:如此。 譯文: 待到漢武帝元狩元年(前122)。
張騫乘機大談大夏在漢朝西南方,仰慕中國①元狩:漢武帝第四個年號(前122-前117)。②使:出使。
大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