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端午節詩句 - 浩浩燕趙歌·邯鄲之旅·邯鄲·趙都風雲

浩浩燕趙歌·邯鄲之旅·邯鄲·趙都風雲

浩浩燕趙歌·邯鄲之旅·邯鄲·趙都風雲

邯鄲位於冀南平原,西依太行山,東臨滏陽河,是壹座有著悠久歷史的文化名城。“邯鄲”壹名,最早出現於《春秋·谷粱傳》中,距今已有二千六百多年的歷史,為河北省境內古城之最。據《漢書》註釋,邯是山名,單是“盡”之意,即邯山至此而盡。城廓從邑(“阝”之古寫)而寫為“鄲”,為河北地名之“元老”。春秋時期,邯鄲先屬衛,後屬晉,到戰國時期則成為趙國的都城。後來,西漢高祖劉邦封其子劉如意為趙王,邯鄲仍是趙國的都城。當時的邯鄲,經濟昌盛,繁榮發達,與長安、洛陽、開封、成都同稱五大都市。邯鄲的名勝古跡聞名中外,戰國時趙都宮城遺址——“趙王城”和“武靈叢臺”就座落在這裏;此外還有“藺相如回車巷”、“學步橋”、“插箭嶺,”、“照眉池”以及“黃粱夢”、“南北響堂石窟”等等,無不說明邯鄲古城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

邯鄲市西南約4公裏處,便是趙王城遺址。趙敬侯元年(前386)趙國建都於此。以後,趙王治水患,冶鐵,鑄錢,發展經濟;築長城,“胡服騎射”,加強軍事力量;進行滅中山、擊匈奴、敗樓煩等開拓疆域的戰爭,很快發展為戰國七雄之壹。趙王城也稱宮城,由東、西、北三個小城組成,平面布局近似品字形,總面積為512平方米。夯土建築的城垣殘高3—8米,蜿蜒起伏,雄偉壯觀,城址內有龍臺、北將臺、南將臺等高大的夯土臺。它們是當時的宮殿建築基址,其中龍臺最為高大,現存基址東西寬265米,南北長285米,高19米,是宮城內的中心建築基地。在趙王城的東北面,是趙邯鄲故城的商業、手工業作坊和居民區,考古工作者稱其為“大北城”。

武靈叢臺·七賢祠·望諸榭

武靈叢臺因始建於趙武靈王時期(前325—前299)而得名。有關叢臺的記載,最早見於《漢書》:高後元年(前187)“五月丙申,趙王宮叢臺災”。唐顏師古註:“連聚非壹,故名叢臺。蓋六國時趙王故臺也,在邯鄲城中。”可見叢臺原非壹臺。史載原來叢臺上有天橋、雪洞、妝閣、花苑諸景,規模宏大,結構奇特,名揚列國。趙武靈王就在這裏觀看操練兵馬,同時,也在這裏休息和娛樂。今存之叢臺,臺高7米,東西長59米,南北寬22米,向南突出的壹段長50米,寬10米。1961年,郭沫若來邯鄲遊叢臺時題詠道:“邯鄲市內趙叢臺,秋日登臨曙光開,照黛妝樓遺廢跡,射騎胡服思雄才。”

河北邯鄲武靈叢臺

七賢祠座落於武靈叢臺北鄰,明嘉靖年間,為紀念春秋戰國時期忠君愛國的“七君子”而建。原為三忠、四賢兩座祠,清代重修時合為壹座“七賢祠”。“七賢”指韓厥、程嬰、公孫杵臼、藺相如、廉頗、趙奢和李牧。在《東周列國誌》裏,有程嬰、韓厥、公孫杵臼“三忠”舍子、舍身救趙氏孤兒的動人事跡。當時晉國司寇屠岸賈,對晉國大夫趙朔懷有舊仇,在晉景公面前誣陷趙朔有叛晉之心。景公信以為真,遂命屠岸賈剿滅趙氏家族。趙朔的夫人莊姬是先王晉成公的姐姐,當時有孕在身,因在下宮而未被殺害,後生壹子,屠岸賈千方百計要斬草除根。趙朔的好友韓厥和心腹門客公孫杵臼、程嬰經過周密計劃,以程嬰乳兒充當趙朔之子,假藏山中,謊報屠岸賈,被搜出殺害,公孫杵臼也同時被害。趙朔的兒子因而得救。十五年後,晉悼公當政,韓厥晉升為中軍元帥,向悼公說明了趙朔被誣陷的真情,悼公便下令斬了屠岸賈,並滅其全族,由趙朔的兒子趙越接替屠岸賈的司寇職位。程嬰則不受封而自殺,以謝杵臼。《趙氏孤兒》壹劇,即寫此事,從元雜劇、明南戲到清末以來的京劇,南北各地常演不衰。在《史記》、《戰國策》等書中廉頗、藺相如、趙奢、李牧的事跡有詳細記載。趙奢為趙國名將,初為田部吏,執法無私,受平原君推薦,治理國賦,大見成效。被任命為將軍後,精通兵法,善於用兵。前270年在閼與(今河北武安縣西)大破秦軍,因而被封為馬服君。廉頗在趙惠文王時曾率軍大破齊兵,而被拜為上卿。後又多次帶兵打敗齊、魏等國的軍隊,以勇敢善戰聞名於諸侯。藺相如原為宦者令舍人,趙惠文王時,秦昭王寫書信給趙王,願以15座城池換取“和氏璧”。藺相如奉命帶“和氏璧”來到秦國,據理力爭,機智周旋,終於完璧歸趙。前279年,秦王與趙王相會於澠池(今河南澠池西),他隨侍趙孝成王,當面斥責強大的秦國,不辱國體,使趙王沒有受到屈辱,因其功,任為上卿。李牧早年是趙國收租稅的田吏,公正嚴明,被平原君趙勝看中,識為將才。在趙惠文王赴澠池會時,他為中軍大夫,率精兵五萬,前往護駕。此後他鎮守代地(今河北蔚縣壹帶),屢建功勞,成為鎮守北方的名將。

望諸榭建在武靈叢臺下的湖中,這是為紀念忠義智勇的燕將樂毅而建。相傳這裏原是壹座廟,稱樂毅廟,後來廟毀,復建時改亭。樂毅是戰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和軍事家,望諸榭以其號命名。樂毅生卒年月不詳,是魏國軍事家樂羊的後代。前408年,魏文侯拜樂羊為大將,攻取中山國有功,被封為靈壽君。樂羊死後,葬於靈壽,從此樂氏子孫便世代居住於此。樂毅生活的時代,其故鄉為趙國統轄的疆域,故後世稱樂毅為趙國靈壽(今河北靈壽西)人。樂毅兼資文武,深諳兵法,趙武靈王時被推舉為官。他能言善辯,才能非凡,晚年常往來於燕、趙之間,燕、趙以其為“客卿”。他雖然沒給後世留下壹部軍事理論著作,但他指揮六國聯軍,連克強齊七十余座城池的不凡業績,證明他不愧是壹名智勇雙全的統帥,壹位具有豐富實戰經驗的軍事家。史載,在聯趙抗齊的活動中,他縱論列國利害關系,頭頭是道,身銜王命,遊說他國,證明他還是壹位有著敏銳政治眼光和相當國務活動能力的人物。他乘時立功、急流勇退的才識,不斷被後世文人所感嘆、稱頌;他與燕昭王在興燕破齊事業中所建立的君臣情誼,更為封建社會的士大夫所傾慕、向往。

梳妝樓·照眉池·插箭嶺

梳妝樓和照眉池位於邯鄲市西北郊。梳妝樓今僅存兩個高大的夯土臺,南面大臺稱南樓,北面小臺稱北樓。土臺殘高14米,總面積5.6萬平方米。東有窪地,傳為照眉池。據《廣平府誌》記載:“相傳昔趙王嬪妃自叢臺輦輿過此,嘗照眉於池。今猶有池,跡方數畝。池之西,高坡如山阜。”唐詩人李白有詩曰:“清虛壹鑒湛天光,曾照邯鄲宮女妝。回首叢臺盡荊棘,翠娥無影亂寒塘。”趙武靈王到叢臺遊樂、休息,總有許多宮女隨同侍候,她們常在這裏梳妝、打扮。隨著歲月的流逝,樓毀、水竭,面目全非。故清朝鄭方坤嘆道:“如花宮女鬥新娥,剩粉殘脂惹浩歌,莫問當時舊眉樣,壹池春水已無波!”

插箭嶺位於邯鄲市西北約2公裏處,遺址為壹矩形丘陵,面積約4萬平方米。據《邯鄲縣誌》載:“在靈山南灣,環高數丈,多卵石。夏月雨後耕牧時,常獲金鏃,刃起三鋒,赤質青斑,非近今物。嶺得名從此。”相傳這裏是趙武靈王(前325—前229)“胡服騎射”訓練士卒之處。武靈王因發現北方胡人短衣狹袖、騎馬射箭比中原地區長袍寬袖乘車作戰優越,便主張改穿胡服,練習騎射。這壹移風易俗、發憤圖強的重大改革,遭到其叔叔公子成等貴族大臣的強烈反對。武靈王親自登門說服叔叔。他說:“法律、禮節根據需要而定,服裝器械根據方便而制。現在沒有會騎馬射箭的將士就不能抵禦胡人匈奴……”公子成終於被說服,也穿上了胡服。於是傳令全國都改變裝束,學習騎馬射箭。這壹重要的軍事改革,使趙國的軍事力量大大加強。後來,趙武靈王率軍滅了中山國,打敗林胡、樓煩,占領了大青山南麓沿黃河北岸的大片原野,並築起了東西長達130多公裏的長城,成為“戰國七雄”之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