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虛幻的詩句 1.形容虛幻的詩句有哪些
1、為當夢是浮生事?為復浮生是夢中?——唐 白居易《詩喝》
譯文 人生如夢,卻不知浮生是夢中。假如妳懂得人生如夢的話,夢中何必爭人我。就不會太計較人我是非了。
2、誰知神變亦虛幻,徒逞狡獪驚盲聾。——明 蒲庵禪師《過海羅漢應供圖》
譯文有誰知道神器變換和虛無縹緲,都是把他當做兒戲驚動眼瞎耳聾之人罷了。
3、未擊有意周天普。虛幻形聲本自無,如如不動亙今古。——宋 釋印肅《頌十玄談》
4、夜深忽夢少年事,夢啼妝淚紅闌幹。——唐 白居易《琵琶行》
譯文在夜色正濃時忽然夢到了少年時的事,在夢中哭泣,臉上的妝和淚在混在了壹起。
5、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唐 李商隱《錦瑟》
譯文我心像莊子,為蝴蝶曉夢而迷惘;又像望帝化杜鵑,寄托春心的哀怨。
6、堪嗟虛幻事,妻男走骨,自己行屍。——元 馬鈺《滿庭芳 嘆名利》
7、虛幻浮華,不覺暗易顏童。——元 譚處端《神光燦》
8、時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宋 蘇軾《蔔算子 黃州定慧院寓居作》
譯文又有誰像自己這樣在月光下孤寂地徘徊,就像是壹只孤單飛過天穹的淒清的大雁呢?
9、縹緲危樓紫翠間。良辰樂事古難全。——宋 蘇軾《浣溪沙》
譯文高高的樓臺矗立在雲霧繚繞的層巒疊嶂間,從古到今,美好的時辰與賞心的樂事總是難以兩全。
10、樓高百尺,縹緲天闕敞雲扃。——宋 李彌遜《水調歌頭·清夜月當午》
2.古詩中短暫虛幻的句子
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也;光陰者百代之過客也。而浮生若夢,為歡幾何?
——李白 《春夜宴從弟桃花園序》
《短歌行》
曹操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當以慷,憂思難忘.
何以解憂,唯有杜康.
《明日歌》
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
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
世人若被明日累,春去秋來老將至。(若 壹作:苦)
朝看水東流,暮看日西墜。
百年明日能幾何?請君聽我明日歌。(版本壹 錢鶴灘)
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
日日待明日,萬世成蹉跎。
世人皆被明日累,明日無窮老將至。
晨昏滾滾水東流,今古悠悠日西墜。
百年明日能幾何?請君聽我明日歌。(版本二 文嘉)
http://so.gushiwen.org/view_72374.aspx
3.有沒有描寫夢境虛幻現實的詩句,越多越
詩仙李白壹生與夢結下了不解之緣,他在《夢遊天姥吟留別》中直抒心懷:“我欲因之夢吳越,壹夜飛度鏡湖月。”詩人憑借豐富的想像力,著眼於自己在現實生活中的感受,描繪出神奇瑰麗、虛無飄渺的夢遊奇景。對於名山仙境的向往,是緣於詩人對權貴的抗爭。李賀在《夢天》中寫道:“遙望齊州九點煙,壹泓海水杯中瀉。”想像奇特,氣勢恢宏,寄寓了詩人對人事滄桑的深切感慨。杜甫在《夢李白二首》中寫道:“故人入我夢,明我長相憶。”把對朋友的懷念融入夢中,李白的幻影在夢中倏忽而現的情景,表現出詩人的喜悅和欣慰。詩人對自己夢幻心理的刻畫也十分細膩逼真。
夢可以給詩人以跨越空間的自由。金昌緒的《春怨》只有20個字:“打起黃鶯兒,莫教枝上啼。啼時驚妾夢,不得到遼西。”夢使思婦與戍邊的丈夫暫時相聚。言近意遠,層次分明,借物起興,耐人尋味。全詩不僅在篇內見曲折,在篇外也見深度。張仲素在《春閨思》中寫道:“提籠忘采葉,昨夜夢漁陽。”描繪出思婦魂不守舍、拿東忘西的情態。思憶成夢,夢境引來更多的回憶,這是壹種引人入勝的表現手法,讀來婉轉含蓄,意境深遠。
宋代出現了壹些感時傷懷的詞作。壹場與親人相會的夢境,便會給詩人帶來無窮的傷感。蘇軾的壹首《江城子》讓多少人潸然落淚:“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也許是相思夢來的太多了,詩人們有些害怕夢境重來,因為“夢魂縱有也成虛,哪堪和夢無?”(晏幾道《阮郎歸》)。甚至當自己的戀人真的來到身邊時,詩人也懷疑是在虛幻的夢境中,以至要把家中所有的燈點燃,不讓夢境降臨:“從別後,憶相逢,幾回魂夢與君同,今宵剩把銀照,猶恐相逢是夢中”。(晏幾道《鷓鴣天》)
李清照的詞風格細膩,具有女性的柔媚,然而她的壹首記夢詞《漁家傲》,卻無壹點釵粉氣:“九萬裏風鵬正舉,風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這首詞充分表達了她對自由的渴望和對光明的追求,現實中不敢出口的理想追求,只有在夢中傾述了。詩人陸遊在夢中也不忘保衛祖國的職責:“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十壹月四日風雨大作》)。陸遊有壹百多首記夢之作,他有時“夜夢駐軍河外,遣使招降諸城”,有時“夢從大駕親征,盡復漢唐故地”。這些夢當然是虛幻的,卻折射出陸遊的愛國精神。這些作品展現了陸遊至老壯心不已的精神境界,以夢寫誌,讀後令人不禁對他萌生敬意。
4.哪些詩詞中含有想象的虛幻成分
十年生死兩茫茫。
不思量,自難忘。千裏孤墳,無處話淒涼。
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
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唯有淚千行。
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 這首感情深摯的悼亡詞,作於宋神宗熙寧八年(1075),時蘇軾在密州(今山東諸城)任太守。
序雲:“乙卯正月二十日記夢。”乙卯即熙寧八年。
題為記夢,實際是通過記夢來抒寫對亡妻真摯的愛情和深沈的思念。詩人十九歲娶王弗為妻,二人恩愛和睦,感情篤厚。
王弗隨蘇軾官居京師,不幸於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五月亡故,先葬於汴京西郊,次年歸葬故裏四川眉州東北之彭山縣安鎮鄉。這首詞即為懷念亡妻王弗而作。
全詞感情深摯,充滿壹種淒婉哀傷的調子。上片寫死別之痛和相思之苦。
“十年生死兩茫茫”,長久郁結於心的深長的悲嘆,首句即從心底迸發而出,為全詞定下了主調,淒哀至極。王弗病故至蘇軾作此詞時恰為十年。
十年,在短促的人生中,是壹段漫長的途程。然而,歲月的流逝,生活的變遷,都沒有沖淡詩人對亡妻的壹片深情,他不僅無時無刻不在思念著她,而且思念之情,歷時愈久而愈深、愈濃。
懷想至切,卻生死相隔,不得壹見。“茫茫”二字,傳達出壹種莫可名狀的空寂淒清之感。
值得註意的是“茫茫”前著壹“兩”字。“兩茫茫”,就不只是講詩人這壹面的心情和感受,也同時包含了九泉之下的妻子在內。
讀此壹句,仿佛聽見了詩人對亡妻淒苦的告語:十年呵,我日夜思念妳,杳無音訊;妳呢,也日夜思念我,同樣音訊杳無。生者和死者,壹樣情思,壹樣哀緒。
這裏將無知作有知寫,雖系虛空懸想,卻更見得夫妻二人生前相知相愛之深,死後刻骨相思之切,以及相思而不得相見之痛。“兩茫茫”所表現出的感情,淒婉、沈痛,直籠罩全篇。
“不思量,自難忘”哀思萬縷,盤結於心,解不開,亦拂不去,深沈綿邈。不去想它,卻又實難忘懷。
在生活中,有時會出現某種纏繞心間、擺脫不掉的思緒,這種體會幾乎人人都有。這裏,作者用最平常的語言,作了最真實動人的描繪。
“千裏孤墳,無處話淒涼”亡妻之墳在眉州,與詩人所在的密州遙隔千裏。千裏之外,沒有自己相伴身邊,想見得她壹人獨臥泉下,該是何等的孤寂淒清。
“無處話淒涼”壹句,說者多解釋為詩人自己因仕途坎坷、潦倒失意,因而產生的滿懷悲情愁緒,無法向千裏之外長眠地下的愛妻訴說。尋索下句詞意,這種解釋自然是不錯的。
但又還不夠。此句從“千裏孤墳”而來,自應包括亡妻亦無法向千裏之外的詩人訴說淒涼在內。
這兩句直承開首“兩茫茫”句意,同樣是將無知作有知寫,是概括了生者與死者兩個方面的。 “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揣其語氣,這三句便是詩人在向亡妻訴說“淒涼”了:我們即使能夠相見,看見我這般風塵滿面、兩鬢斑白的衰頹模樣,也壹定認不出來是我了。
死生異路,怎能重逢?不得重逢而切盼其重逢,設想其重逢,所以用了壹個“縱使”。“縱使”表讓步,其效果卻是使感情的發展更逼近了壹層,下面說相逢而不相識,這比之不能相逢,更加使人不堪。
“塵滿面,鬢如霜”,寥寥數字,壹位被生活折磨、受痛苦熬煎,風塵滿面,兩鬢如霜的詩人形象,栩栩如生地出現在我們的眼前。這裏刻畫的是外部形象,卻表現出豐富復雜的思想感情。
熙寧四年(1071),蘇軾因反對王安石變法,在朝中受到排擠打擊,因而請求出任地方官,先是通判杭州,三年後又移知密州。仕途坎坷,遭際不幸,轉徙外地,艱辛備嘗。
可以說,跟妻子死別十年來的痛苦經歷、感情,都含蘊在這六個字之中了。作此詞時,蘇軾年僅四十,說“鬢如霜”不無誇張,但由此可見其生活之蹭蹬和心境之淒涼。
上片寫盡了相思之苦,下片即轉入寫夢。因“思”而成“夢”,先寫所“思”後寫所“夢”,自然成章。
“思”是“夢”的基礎,“夢”是“思”的幻化。上片詞意雖不涉夢,但寫“思”即是寫“夢”,仍然切合“記夢”的題意。
“夜來幽夢忽還鄉”,筆墨輕巧地壹轉,即十分自然地折入寫夢。“夢”是“幽夢”,壹“幽”字寫出了夢境之縹緲朦朧。
“忽還鄉”的“忽”字也值得玩味。夢可以超越時間、空間,也可以打破冥冥世界與人間社會的幽隔。
“忽”字寫出了千裏歸鄉之快速,亦寫出了與亡妻相見之容易。平時多少個日日夜夜,想望殷切而不可得,現在倏忽之間就變成了事實,這不是太快也太容易了麽?唯其太快太容易了,便依稀透露出這不過是壹種虛幻不實的夢境。
入夢是輕快的,所表現的感情卻極為沈重。仔細吟詠,不難體味出隱含其間的亦喜亦悲的復雜感情。
“小軒窗,正梳妝”看似夢境記實,實際是恩愛夫妻平居生活的生動寫照。往時,不知有過多少次,愛妻在小軒中臨窗梳妝,詩人壹旁懷著愉悅的心情觀看、欣賞,或許還指點評說呢。
詩人抓住了這壹具有典型特征的生活片斷,寫出了壹對年輕夫妻相親相愛的和美關系和幸福生活的情景。 “相顧無言,唯有淚千行”十年死別,思念至苦,壹旦相見,該有千種哀愁、萬種淒涼要向對方傾訴;然而,妳看著我,我看著妳,淚流滿面,卻是連壹句話也說不出來。
無言勝過有言,四目相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