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時所說的明月樓,就是月下小樓,專門指代思念的意思。
明月樓並不是指壹個特定的樓,在文學上有特定的含義。最早來自魏晉曹植《七哀詩》中,原詩為:
明月照高樓,流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婦,悲嘆有余哀。
借問嘆者誰?言是宕子妻。君行逾十年,孤妾常獨棲。
譯文:明月照在高樓之上,灑下的光芒在樓上遊移不定。樓上有壹位哀愁的婦人,正在悲哀的嘆息。請問樓上唉聲嘆氣的是誰?回答說是異地客旅者的妻子。丈夫離開超過了十年,妾身常常壹個人。
這裏表現的是在明月下的高樓上的離人之思。可以是怨婦思夫,也可以是思念朋友。明月樓成為壹個固定的意象。
擴展資料:
《七哀詩》創作背景:
曹操逝世後,曹丕繼位,對曹植十分防備。曹植滿腔抱負無處施展,而手足胞兄對他處處防範,令曹植心灰意懶。曹植自知功名無望,於是將滿腔哀怨寄托在和他具備相同情感的怨婦的愁苦裏。
曹植借壹個思婦對丈夫的思念和怨恨,比喻他和身為皇帝的曹丕之間的生疏“甚於路人”、“殊於胡越”,曲折地吐露了詩人在政治上遭受打擊之後的怨憤心情。
明月在中國詩歌傳統裏,起著觸發懷想相思的作用。“明月照高樓,流光正徘徊”運用了“興”的手法帶出女主角的背景:明月高照,思婦獨倚高樓,對影自憐,思念遠方的夫君。
月照高樓之時,正是相思最切之際,那徘徊徜徉的月光勾起思婦的縷縷哀思——曹植所創造的“明月”、“高樓”、“思婦”這壹組意象,被後代詩人反復運用來表達閨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