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端午節詩句 - 李白的將進酒全詩

李白的將進酒全詩

壹、李白的將進酒全詩原文 ?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

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 ?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

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壹飲三百杯。 ?

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杯莫停。

與君歌壹曲,請君為我傾耳聽。 ?

鐘鼓饌玉不足貴,但願長醉不願醒。 ?

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

陳王昔時宴平樂,鬥酒十千恣歡謔。

主人何為言少錢,徑須沽取對君酌。

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

二、譯文 ?

妳難道沒有看見那黃河之水猶如從天上傾瀉而來,波濤翻滾直奔東海從來不會再往回流。

妳難道沒有看見在高堂上面對明鏡深沈悲嘆那壹頭白發,早晨還是青絲到了傍晚卻變得如雪壹般。

人生得意之時就要盡情的享受歡樂,不要讓金杯無酒空對皎潔的明月。

上天造就了我的才幹就必然是有用處的,千兩黃金花完了也能夠再次獲得。

且把烹煮羔羊和宰牛當成壹件快樂的事情,如果需要也應當痛快地喝三百杯。

岑勛,元丹丘,快點喝酒,不要停下來。

我給妳們唱壹首歌,請妳們為我傾耳細聽。

山珍海味的豪華生活算不上什麽珍貴,只希望能醉生夢死而不願清醒。

自古以來聖賢都是孤獨寂寞的,只有會喝酒的人才能夠留傳美名。

陳王曹植當年設宴平樂觀,喝著名貴的酒縱情地歡樂。

妳為何說我的錢不多,只管把這些錢用來買酒壹起喝。

名貴的五花良馬,昂貴的千金皮衣,叫侍兒拿去統統換美酒,讓我們壹起來消除這無盡的長愁!

三、註釋 ?

1、岑夫子,丹丘生:李白友人岑徵君、元丹丘。岑、元曾招李白相聚,李白有《酬岑勛見尋就元丹丘對酒相待以詩見招》詩紀實。

2、鐘鼓饌(zhuàn)玉:鐘鼓,富貴人家宴會中奏樂使用的樂器。饌玉,形容食物如玉壹樣精美。

3、陳王:指陳思王曹植。

4、五花馬:馬之毛色作五花文。 ?

5、將:請。

6、樽:古代盛酒的器具。 ?

7、會須:應當。

四、創作背景 ?

唐玄宗天寶初年,李白由道士吳筠推薦,由唐玄宗招進京,命李白為供奉翰林。不久,因權貴的讒言,於天寶三年(744年),李白被排擠出京,唐玄宗賜金放還。此後,李白在江淮壹帶盤桓,思想極度煩悶,又重新踏上了雲遊祖國山河的漫漫旅途。

此時距李白被唐玄宗“賜金放還”已有8年之久。這壹時期,李白多次與友人岑勛(岑夫子)應邀到嵩山另壹好友元丹丘(丹丘生)的潁陽山居為客,三人登高飲宴,借酒放歌。詩人在政治上被排擠,受打擊,理想不能實現,常常借飲酒來發泄胸中的郁積。人生快事莫若置酒會友,作者又正值“抱用世之才而不遇合”之際,於是滿腔不合時宜借酒興詩情,以抒發滿腔不平之氣。

五、賞析 ?

《將進酒》題目的意思為“勸酒歌”,是借古題“填之以申己意”。該詩是漢樂府短簫饒歌二十二曲之壹,多數寫的是飲酒高歌的事。該詩是李白遭到誹謗離開長安後寫的,時間大概是天寶十壹年(752)。當時詩人正和朋友岑勛在嵩山潁陽隱居的好友元丹丘家做客,三人經常登山宴飲。借助酒興和詩意,詩人的滿心幽怨壹吐而出。

該詩以頗有氣勢的排比句開始。上句寫大河的來勢不可阻擋,大河的去勢不可回轉。壹來壹回,有很強烈的反復詠嘆的味道。下句將從年少到年老的人生過程比喻成“朝”“暮”之間的事,感嘆人生的短暫。上句從空間的角度進行誇張,下句從時間的角度進行誇張。

但下面兩句卻壹轉悲涼的情調,變得歡快起來:從“人生得意”到“杯莫停”,詩人的情緒漸漸高昂起來。詩人認為應該盡情歡樂,只要“人生得意”,生命便沒有遺憾。行樂必須有酒,該句用“金樽”、“對月”,雖沒有寫酒,卻將飲酒詩意化。雖然沒有寫如何痛飲,但“莫使金樽空對月”中的雙重否定詞,卻使詩意更濃。詩人主張及時行樂,但並不是沈淪,他堅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接著,詩人描寫了壹場盛大的宴席。接著,詩人描寫了壹場盛大的宴席。大家都整頭地“烹羊宰牛”,非要喝個“三百杯”才罷休。“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杯莫停”壹組短句,在讓人如聞詩人的勸酒高聲之時,也使詩歌的節奏在此有了壹些變化。

“與君歌壹曲,請君為我傾耳聽”描寫了酒逢知己之時,詩人要對朋友高歌的情形。之後的八句就是詩人的歌中內容。在詩人看來,“鐘鼓饌玉不足貴”,他還想“但願長醉不復醒”。到此,詩人開始酒後吐真言,情緒也從豪放轉到激憤。下面兩句好像詩人在進行自我安慰,其實是通過說古人“寂寞”來說自身的“寂寞”。所以,他寧願長醉不醒。接下來,詩人將“陳王”曹植作為“留其名”的“飲者”代表。

剛剛袒露完心情,詩人又開始說酒,並且情緒越來越狂妄。詩歌主人公慷慨地揮灑千金,甚至用五花馬、千金裘來換美酒,且“呼兒”的語氣十分之大。這裏,詩人“不可壹世”的神態,不僅表現出了他的“醉意”,也讓讀者看到了他率真的個性和與朋友深厚的友情。之後壹句“與爾同銷萬古愁”,在意猶未盡的詩情中又凸現詩人感情的奔流激蕩。 ?

六、作者簡介 ?

李白(約701~762),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天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自認為與唐朝皇室同宗。隋朝末年隨先祖流落西域,生於中亞碎葉。五歲時,父親將其帶到蜀地,年少時在蜀地求學。他二十五歲時離開蜀地漫遊,結交朋友,幹謁社會名流。這期間曾去長安求官,卻沒有成功。天寶初年,通過玉真公主的推薦,被詔入京,擔任翰林。但不久便因遭誣陷而離開京城,四處漂泊。安史之亂後,他做了永王的幕僚。後來永王因反叛被肅宗所殺,李白受到牽連,被流放到夜郎。雖中途獲得赦免,但不久就因病去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