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分成六小節去推演,每壹小節的前三個詩行的詩句完全相同,都是“我不知道風/是在哪壹個方向吹—/我是在夢中,”而每壹小節中的第四個詩行,也就是最後的壹個詩行,才是這首詩的發展主線。假如把六個小節中的第四個詩行的詩句串連起來,便能清晰地發現這壹段初戀故事的演變。以下我們便用箭號將這六句詩句串連起來去看這個初戀故事的發展:
“在夢的輕波裏依洄→她的溫存,我的迷醉→甜美是夢裏的光輝→她的負心,我的傷悲→在夢的悲哀裏心碎→黯淡是夢裏的光輝”。
緊密地依循著此壹發展線,我們便不難發現此詩是詩人徐誌摩在訴說自己的初戀故事。這個初戀故事,如何由當初的相遇相識,發展至甜美的初戀,壹直到對方的負心,讓他初嘗失戀的悲傷,他由英國返回中國奮鬥爭取了壹年多,但林徽因選擇了與梁思成赴美升學,這個決定,等於宣判了這個初戀故事的終結,在回天乏力下,詩人只能在夢的悲哀裏心碎,最後是美夢的徹底破滅而生命暗淡無光,步步寫來,真是悲傷已極!這便是這個初戀故事的概要。
落實到詩的本身,第壹節的“在夢的輕波裏依洄”,具體地是指徐誌摩與林徽因的偶然相遇相識,而這個初遇讓徐誌摩對林徽因產生了不能自拔的感情,他,徹底地沈醉於這個似乎完全不真實的夢中,依洄蕩漾在這美夢的柔波裏,明確地言之,就是壹見鐘情!這個確定的時間與地點是1920年11月19日倫敦國際聯盟協會的會議席上。徐誌摩結束了哥倫比亞大學碩士學業後,他放棄了在美攻讀博士,而計劃橫渡大西洋到英國劍橋從學於哲學家羅素。相對地,林徽因則是隨同父親林宗孟先生從中國乘船到英國,林先生在英國與歐洲各國考察歐洲議會政治,林徽因則在英國上中學。徐林二人的相遇相識並發生了初戀,後來徐誌摩在1925年發表的《偶然》壹詩便含蓄地講述了這個故事。“雲”是林徽因,“水”是徐誌摩。雲自在輕盈在空際上隨風飄移,偶爾與地面上的壹流澗水相遇,於是便產生了投影關系。雲,她的明艷,點染了地面上卑微的流水的空靈,讓他覺醒過來,“訝異”與“歡喜”,使靜靜的流水不期然地輕波起伏,迷失了自己,他完全被紛亂所占據,但同時他也找到了真正的自己,他如醉如癡,如夢如幻,於是他便依洄陶醉在夢的輕波裏。事實上,這就是不折不扣的壹見鐘情!並且,在《偶然》壹詩裏更進壹步把他們安排在茫茫的“黑夜的海上”,他們就正如方向不同的兩艘船,各自奔赴著各自的人生的途程,但是,竟然相遇了,這個“交會時互放的光亮”雖然短暫,但畢竟擦出了生命的火花而相互地照亮了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