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端午節詩句 - 唐代最有名的草書書法家是誰

唐代最有名的草書書法家是誰

唐朝的草書大家有“草聖”張旭和懷素

草書

草書包括章草和今草兩種,二者互有其影響和各自的流派。

章草。初期的草書,由隸書演化而來,名為“章草”。壹般認為是書寫章奏或章程所用的,比隸書簡捷的書體。章草改變了橫平豎直,筆筆間斷的隸書寫法,成為圓轉牽連,粗細交替,形態檢束的字體。字右仍有波磔,這是它保留隸意,不同於今草的特征。

相傳章草是漢元帝時的黃門令史遊所創,流傳至今的有他的“急就章”(書奏的折子等),後人因取其“章”字叫“章草”(前人講“草”,也有草創的意思)。還有壹種說法是,後漢章帝喜歡杜度的草書,叫他上奏本章時寫成草書,所以叫“章草”。

許慎的《說文序》中有“漢興有草書”的解釋。衛恒的《四體書勢》也說:“漢興有草書,不知作者姓氏。”上述諸家之言從不同角度說明了章草與隸書的關系及創造的年代。

至於“章草”名稱的來源,還可以認為是後來有了“今草”,為區別而把前壹種形式的“特殊”草書叫“章草”。這好像楷書古人叫它作“今隸”,把秦、漢之際的隸書叫“古隸”;有了李斯的小篆,就把籀文叫做“大篆”壹樣,因此,“章草”名從《急就章》引出,這是比較容易解釋的。

凡是壹種書體,必定要經過自然的因革損益,這是在字體發展中必然出現的現象。它在民間中流傳,完善,最後把它固定下來。所以從某壹角度說,它不可能是某壹個人所創,至多是某人經過壹番有系統地整理而已,只能叫作某人“集大成”。

章草的運用是解散隸體,使它趨於簡便,至於用筆還是因襲了隸書的某些筆法。特別是“捺”畫的末尾,很是明顯。但是其他筆畫基本是後來行書的雛形,不少字已有縈帶(連絲)的筆劃,開創了草書的連綿筆勢,同時也為隸書向楷書過渡創造了條件,起了橋梁與媒介的作用。

後漢張芝的章草最為有名,今草也是從他開始演變的。因為他書技熟練,所以書寫得很快。張懷 廿六《書斷》說:“章草之書,字字區別,張芝變為今草,加其流速。拔芽連茹,上下牽連,成借上字字終,而為下字之始……”闡明了今草和章草的區別與關系。

章草中隸書的筆法,如橫依然上挑,左右波(撇)磔(捺)分明,而圓筆和壹些縈帶,是隸書所無而今草常有的。即“氣有方圓,法兼使轉”的運氣法。總之,寫章草,橫豎要古樸如隸,筆劃縈帶處則旋轉如今草。這是章草最基本的筆法。《續書譜》上說:“大凡草書,光取法張芝、皇象、索靖等,章草則解體平正,下筆有源。”指出寫時要筆勢平正,不要像今草從偏邪取勢,在飛動中求平衡,筆法中有隸書淵源,內涵樸厚意境。

今草。今草的來源相傳是漢朝的張芝從章草加以變化而成的,當時的書家對張芝非常推崇,稱他為“草聖”。

前人因今草是由章草演變而來,章草是今草之“源”,所以主張學習今草,必須先從學章草入手,先學草法,掌握其中規律。現在看來學草書並不須非要學章草,才能掌握草書的規律。明朝人韓道亨編寫《草訣百韻歌》就提供了方便。他把主要的部首、用法及部首間的區別,用五字壹句的順口溜編寫出來,非常明確地說明了草字結體和行筆中的某些規律,並且還有正楷作對照,便於記憶,如講“氵”和“訁”,這兩個部首的區別時用“有點方為水,空挑即是言”。再如說字的結構特點,用“羞”舉例則是“羞見羊踏田”,即是由上邊的“羊”和下邊的“田”組成羞字,此帖雖不能包羅萬象,但引人入門是完全可以的。

自看今草以後,從漢朝到唐朝,都說其源出自張芝,但是又因風格差異而各有特點和派系,從形體上看,前人把它大致分為三種不同的風格。

首先是以張芝、張旭和懷素為代表的大草、狂草壹派:其特點是氣勢連綿,筆意奔放。古人稱張芝的草書為“壹筆書”,意思是連綿不斷如壹筆寫成。他的草書並非整篇連綿不斷,不過都能從鋒筆的縈帶關系看到其中的顧盼呼應關系,和貫串壹氣的精神。

張旭是學張芝的,《閣帖》中有張旭的兩種帖,筆法、結體和張芝相似。張旭是唐朝吳人,善草書,嗜酒,每次大醉呼叫狂走乃下筆,或者用頭發蘸墨而書,至醒,自視以為神,不可復得也,故世稱“張顛”,又稱“草聖”。唐朝文宗時,世人以李白的詩,斐旻的劍舞和張旭的草書為“三絕”。

懷素在《閣帖》中有壹帖“真書過鐘”與二張風格很像,但和自己的名帖“自敘”帖卻不甚相同。而“自敘”帖才真正是懷帖的代表作。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訪華時,毛澤東接見他並贈送壹本精裝的《懷素自敘帖》。

懷素字藏真,在《自敘帖》前有四個小篆大字“藏真自序”,他是湖南長沙人,原姓錢,幼年出家後就壹直做和尚,生卒年皆不可考,大概是唐朝中葉。《自敘帖》是我國書法史上的重要的作品之壹,《寶章待訪錄》《書史》等書上皆有記載,字屬狂草,多用中鋒,筆劃粗細變化不大,融合篆書筆法而有所創新。剛健有力而又婉轉自如;在行款、字形結體上,大、小、斜、正互有呼應,奔放流暢,壹氣呵成,盡得草書之妙。其帖和李白的詩壹樣,是壹種古典的浪漫藝術,那麽富於民族形式的美,不是拘謹古板,而是熱情奔放,開朗活潑。如高峽澗水下瀉,其氣勢尤其磅礴。清代杜衍在帖後題詩呼之曰“狂僧”、“草聖”。是很值得後人學習繼承的優秀的書法藝術遺產。

懷素之所以有較大的成就,主要是長期刻苦地學習和實踐的結果。他受過顏真卿的指點,又曾到長安、洛陽觀摩了壹些“遺編絕簡”,在學習前人基礎上有了自己的創造和發展,自成壹體。史書記載,他曾作漆盤、漆板,在上面練宇,擦了寫,寫了擦,以至把板都磨透了。他把用禿的筆埋起來,堆成土堆,名曰“筆冢”。對於懷素,後代的書法家推崇備至,盡力效法。

很為歷代推崇的除上舉二帖外,還有《苦筍帖》,潦潦十幾字,足見其精神。宋人的《海嶽題跋》卷壹記載“唐僧懷素自敘,杭州沈氏曾刻版本”。可見,唐宋時懷素的《自敘帖》就為時人所註意,也可知在當時對於書法碑帖上的需求是大量的。宋代的米芾、元康裏夔(náo)、鮮於樞等也喜作狂草。

其次是王羲之、王獻之父子二人的“王體”草書:他們在《閣帖》中有五卷帖,王羲之三卷(6~8)包括159帖,獻之有二卷(9~10)***76帖,多是行草夾雜。就草書來看,“二王”的筆法比二張要瘦,更覺清新秀麗。羲之只有《十七帖》(因帖中第壹帖有“十七”二字,故名“十七帖”)。壹種是純草書,是王羲之的代表作,大約是在唐朝人們搜集而成的。此外,《姨母帖》《初月帖》《喪亂帖》等也很傳神。王羲之改革當時草書中章草的遺跡,改變了當時影響很大的鐘繇書風,建立了自己的風格,並且吸取民間圓轉筆勢,創造了“王派草書”。

王氏父子的書法,特別是草書風靡後世,其流廣遠,不僅當時書苑為之震動,現在談及書法,總要提起“二王”,而且他對中外藝壇來說影響也是巨大的。王羲之是東晉豪門大族子弟,曾跟學鐘繇的叔父王廙廣學書,後又從衛夫人學書。王羲之刻苦學習和鉆研,相傳他平時常在胸前劃字,所以衣服總是胸部的地方先破。因他每天練字洗硯,把門前的池塘都染成了黑色,被後人稱作“墨池”。這壹段佳話,也告訴後人,學好書法和學習其他的技藝壹樣,是必須勤學苦練的。另外,就是要虛心,要善於發現問題,把技藝推向新高度。

羲之今草在南朝和唐初最為盛行,陳隋間的智永和尚是王的後裔,其今草最得王羲之神韻,唐太宗李世民酷愛王羲之書法,在全國搜集王的手筆。唐初李懷琳(邕)、孫過庭,宋代的薛紹彭,元代趙孟頫,明代文征明等都屬此派代表作家。日本空海僧唐時來中國,攜羲之今草而歸,對於日本書法的發展影響極大,日本書界對王羲之的推崇亦是很大的。

獻之的草書,到盛唐以後大行,他的《鴨頭丸帖》很為歷代推崇,視為難得珍品,經張旭、懷素發揚光大而成“狂草”,宋米元璋、元康裏夔、鮮於樞等也喜作狂草,明末傅山、王鐸,更有所發展,書苑上“王體”蔚然成風,二王因而被譽為“書聖”。

第三是智永的《千字文》和孫過庭的《書譜序》等:這壹派草法極有規矩,字字區分,全不作連綿體勢。用筆和意態活潑飛舞,比較適合初學者研習,尤其是《書譜序》更便於學寫、摹擬。

前人多以學草先學章草,再寫《千字文》《書譜序》。然後再上追“二王”,寫《十七帖》《閣帖》等為法,並多看明人草書(如宋克、祝允明、王鐸、黃道周、張瑞圖等的墨跡)。謂為此能取精用宏,參酌變化,對草書便可以應付無窮了。

智永是南朝陳時會稽人(法名智永,本姓王,相傳是王羲之的後裔),住永欣寺,號永禪師,善書且能兼數體,其草書尤勝,臨帖十三年,得真草千字文八百余本,向浙東諸寺各施壹本,覓書者如市,門都擠破了,為此用鐵皮裹之,後人有“鐵門限”的佳傳。其自制墓誌銘,有王字遺風,故隋煬帝常說:“智永得右軍肉,智果(隋會稽僧人,長於文學及書法)得右軍骨。”可見其雖有特點但仍然傳於王氏壹脈。

孫過庭,名虔禮,唐陳留人,工草書,自宋以來皆推其書為“能品”。其著述的《書譜》很有價值,唐人張懷瓘最推獎之,稱其深得書道旨趣。但現在《書譜》失傳,只剩下“書譜序”壹卷(章草)。其另壹作品《孫過庭景福殿賦》有人懷疑是後人偽造,看上去與孫過庭其他帖風格很相似,可作參考。

值得壹提的還有米芾的《草書九帖》,宋克的《杜子美壯遊詩》《金銅仙人辭漢歌》,康裏夔的《漁父辭冊》,祝允明的《李太白五雲裘歌》《赤壁賦》,文征明的《滕王閣序》等。另外,武將嶽飛的《出師表》也很為人們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