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司馬遷的詩句 1. 形容司馬遷的詩句
司馬遷墓
----牟融,唐,貞元、元和間人
落落長才負不羈,中原回首益堪悲。英雄此日誰能薦,
聲價當時眾所推。壹代高風留異國,百年遺跡剩殘碑。
經過詞客空惆悵,落日寒煙賦黍離。
司馬遷
年代:宋 作者:秦觀
子長少不羈,發軔遍丘壑。
晚遭李陵禍,憤悱思遠托。
高辭振幽光,直筆誅隱惡。
馳騁數千載,貫穿百家作。
至今青簡上,文彩炳金雘。
高才忽小疵,難用常情度。
譬彼海運鵬,豈復顧繒繳。
區區班叔皮,未易議疏略。
司馬遷
作者:王安石 朝代:宋
孔鸞負文章,不忍留枳棘。嗟子刀鋸間,悠然止而食。成書與後世,憤悱聊自釋。領略非壹家,高辭殆天得。雖微樊父明,不失孟子直。彼欺以自私,豈啻相十百。
剛直不阿,留得正氣沖霄汗;幽愁發憤,著成信史照塵寰
2. 贊美司馬遷的詩句
1. 司馬遷是壹個不願屈服於任何強權的壓力、具有強烈反抗精神的人。
2. 司馬遷是中國歷史上偉大的史學家“他因直言進諫而遭宮刑,卻因此更加發憤著書,創作了名震古今中外的史學臣著史記,為中國人民,世界人民流下了壹筆珍貴的文化遺產。3. 他為了史家的成就,文學的信念,忍辱負重;他為了給世人壹個真實的歷史,在《史記》中留下自己獨的評價。
4. 是什麽使司馬遷忍辱負重,勇敢地與命運抗爭?是堅韌不拔的意誌。他正是靠著這樣的信念,才留下了“人固有壹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的豪言壯語,才成就了《史記》這樣的鴻篇巨制,才鑄就了流芳百世的輝煌。
5. 面對酷吏,司馬遷始終不認罪;面對威逼,他絲毫不畏懼;面對厄運,永遠不屈服。6. 司馬遷忍受了各種肉體和精神上的殘酷折磨。
7. 司馬遷就是憑借著頑強的毅力,和不放棄、發憤的精神,終於功夫不負有心人,他著成了前無古人的輝煌巨著——《史記》!而且這不是書都流傳到現在,可謂是名揚千古,名垂千史啊!8. 毛澤東對司馬遷很佩服,認為“司馬遷覽瀟湘,泛西湖,歷昆侖,周覽名山大川,而其襟懷乃益廣”。9. 毛澤東在《為人民服務》文中說:“人總是要死的,但死的意義有不同。
中國古時候有個文學家叫做司馬遷的說過:‘人固有壹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還重,替法西斯賣力,替剝削人民和壓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鴻毛還輕。”
10. 班固在贊語中說:“自劉向、楊雄博極群書,皆稱遷有良史之材,服其狀況序事理,辯而不華,質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虛美、不隱惡,故謂之實錄。”說司馬遷“不虛美、不隱惡”。
11. 司馬遷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壹家之言”的史識完成的《史記》,成為中國歷史上第壹部紀傳體通史,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對後世影響巨大。12. 英雄的時代、獨有的人生經歷和生命體驗,使得司馬遷形成了奇偉的人格精神,形成了其潛在的性格特質,通過著史表現了他偉大的人格精神,司馬遷也高揚了民族精神。
13. 《報任安書》隱含了極其豐富的人生意蘊,它以悲壯淋漓的行文意氣,表述了司馬遷“揚名顯身”的人生道路、“重於泰山”的生死決擇、“發憤”作史的著書理論,集中體現了司馬遷悲壯濃烈的人生構建,成為永世垂範的生命模式。14. 司馬遷遭受宮刑仍隱忍茍活,發憤著書,無疑也可從他偉大人格找到答案。
15. 司馬遷和他筆下眾多歷來人物對待生死榮辱的態度,閃耀著太史公尋找生命尊嚴的光輝,凝聚著他的人生觀感天動地的悲壯氣概。16. 司馬遷的抗爭精神不僅表現在他對隱忍就功名者的贊頌上,也不僅表現在他自己隱忍就功名的實踐上,而且還表現在對壹切具有反抗精神的人的贊頌上。
17. 司馬遷是壹個在困厄面前不願低頭,也不灰心喪氣、甘受屈辱、承認失敗,而是隱忍抗爭、自強不息、發奮有為的偉丈夫。
3. 贊美司馬遷的詩句
1. 司馬遷是壹個不願屈服於任何強權的壓力、具有強烈反抗精神的人。
2. 司馬遷是中國歷史上偉大的史學家“他因直言進諫而遭宮刑,卻因此更加發憤著書,創作了名震古今中外的史學臣著史記,為中國人民,世界人民流下了壹筆珍貴的文化遺產。3. 他為了史家的成就,文學的信念,忍辱負重;他為了給世人壹個真實的歷史,在《史記》中留下自己獨的評價。4. 是什麽使司馬遷忍辱負重,勇敢地與命運抗爭?是堅韌不拔的意誌。他正是靠著這樣的信念,才留下了“人固有壹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的豪言壯語,才成就了《史記》這樣的鴻篇巨制,才鑄就了流芳百世的輝煌。
5. 面對酷吏,司馬遷始終不認罪;面對威逼,他絲毫不畏懼;面對厄運,永遠不屈服。
6. 司馬遷忍受了各種肉體和精神上的殘酷折磨。
7. 司馬遷就是憑借著頑強的毅力,和不放棄、發憤的精神,終於功夫不負有心人,他著成了前無古人的輝煌巨著——《史記》!而且這不是書都流傳到現在,可謂是名揚千古,名垂千史啊!
8. 毛澤東對司馬遷很佩服,認為“司馬遷覽瀟湘,泛西湖,歷昆侖,周覽名山大川,而其襟懷乃益廣”。9. 毛澤東在《為人民服務》文中說:“人總是要死的,但死的意義有不同。中國古時候有個文學家叫做司馬遷的說過:‘人固有壹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還重,替法西斯賣力,替剝削人民和壓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鴻毛還輕。”
10. 班固在贊語中說:“自劉向、楊雄博極群書,皆稱遷有良史之材,服其狀況序事理,辯而不華,質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虛美、不隱惡,故謂之實錄。”說司馬遷“不虛美、不隱惡”。
11. 司馬遷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壹家之言”的史識完成的《史記》,成為中國歷史上第壹部紀傳體通史,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對後世影響巨大。
12. 英雄的時代、獨有的人生經歷和生命體驗,使得司馬遷形成了奇偉的人格精神,形成了其潛在的性格特質,通過著史表現了他偉大的人格精神,司馬遷也高揚了民族精神。
13. 《報任安書》隱含了極其豐富的人生意蘊,它以悲壯淋漓的行文意氣,表述了司馬遷“揚名顯身”的人生道路、“重於泰山”的生死決擇、“發憤”作史的著書理論,集中體現了司馬遷悲壯濃烈的人生構建,成為永世垂範的生命模式。
14. 司馬遷遭受宮刑仍隱忍茍活,發憤著書,無疑也可從他偉大人格找到答案。
15. 司馬遷和他筆下眾多歷來人物對待生死榮辱的態度,閃耀著太史公尋找生命尊嚴的光輝,凝聚著他的人生觀感天動地的悲壯氣概。
16. 司馬遷的抗爭精神不僅表現在他對隱忍就功名者的贊頌上,也不僅表現在他自己隱忍就功名的實踐上,而且還表現在對壹切具有反抗精神的人的贊頌上。
17. 司馬遷是壹個在困厄面前不願低頭,也不灰心喪氣、甘受屈辱、承認失敗,而是隱忍抗爭、自強不息、發奮有為的偉丈夫。
4. 贊美司馬遷的詩句有哪些
《司馬遷墓》年代: 唐 作者: 牟融落落長才負不羈,中原回首益堪悲。
英雄此日誰能薦,聲價當時眾所推。壹代高風留異國,百年遺跡剩殘碑。
經過詞客空惆悵,落日寒煙賦黍離。2. 《司馬遷》年代: 宋 作者: 王安石孔鸞負文章,不忍留枳棘。
嗟子刀鋸間,悠然止而食。成書與後世,憤悱聊自釋。
領略非壹家,高辭殆天得。雖微樊父明,不失孟子直。
彼欺以自私,豈啻相十百。3.《賢者之孝二百四十首·司馬遷》年代: 宋 作者: 林同悲哉執手泣,論著謹毋忘。
豈識遷它日,能紬石室藏。4. 《司馬遷》年代: 宋 作者: 秦觀子長少不羈,發軔遍丘壑。
晚遭李陵禍,憤悱思遠托。高辭振幽光,直筆誅隱惡。
馳騁數千載,貫穿百家作。至今青簡上,文彩炳金雘。
高才忽小疵,難用常情度。譬彼海運鵬,豈復顧繒繳。
區區班叔皮,未易議疏略。
5. 司馬遷的詩有哪些
司馬遷
(西漢時期文學家、史學家、思想家)
編輯
司馬遷(公元前145年-公元前90年),字子長,夏陽(今陜西韓城南)人,壹說龍門(今山西河津)人[1] 。中國西漢偉大的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司馬談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敗降之事辯解而受宮刑,後任中書令。發奮繼續完成所著史籍,被後世尊稱為史遷、太史公、歷史之父。
司馬遷早年受學於孔安國、董仲舒,漫遊各地,了解風俗,采集傳聞。初任郎中,奉使西南。元封三年(前108)任太史令,繼承父業,著述歷史。他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壹家之言”的史識創作了中國第壹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原名《太史公書》)。被公認為是中國史書的典範,該書記載了從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到漢武帝元狩元年,長達3000多年的歷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名言
三晉多權變之士,夫言縱橫強秦。
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
貌言華也,聖言實也,苦言藥也,甘言疾也。
高山仰止,景行行之,雖不能至,心向往之。
蓋鍾子期死,伯牙終身不復鼓琴。何則?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
古者富貴而名磨滅,不可勝記,唯倜儻非常之人稱焉。
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
浴不必江海,要之去垢;馬不必騏驥,要之善走。
善者因之,其次利導之,其次教誨之,其次整齊之,最下者與之爭。
6. 描寫司馬遷的名言
1.西伯幽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髕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氐賢聖發憤之所作也。
2.人固有壹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
3.壹死壹生,乃知交情。壹貧壹富,乃知交態。壹貴壹賤,交情乃見。
4.好學深思,心知其意。
5.衣食足而知榮辱,倉廩實而識理義。
6.勇怯勢也,強弱形也,審矣,何足怪乎。
7.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8.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壹家之言
9.士為知己者死
10.千人之諾諾,不如壹士之諤諤。”
11.所以隱忍茍活,函糞土之中而不辭者,恨私心有所不盡,鄙沒世而文采不表於後也
12.不識其人視其友。
13.人固有壹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