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諸葛亮死後沒有歸葬於故鄉,是因為沒能完成統壹河山的誌願;諸葛亮忠君的靈魂還在,過往的行人都爭相瞻仰拜謁武侯墓。
“故國不歸,山河未遂中原誌;忠魂猶在,道路爭瞻漢相墓。”這是勉縣武侯墓的前墳亭聯。
嘉慶七年(公元1802)夏,欽命陜西提刑按察使司(主管陜西全省司法之官職)文濡題。
武侯墓,即諸葛亮墓,位於漢中市勉縣的定軍山腳下,因諸葛亮曾獲封武鄉侯而得名武侯墓。建興十二年,蜀漢丞相諸葛亮與魏司馬懿在渭河兩岸相抗,病死於五丈原軍中,葬漢中的定軍山下。
漢中定軍山武侯墓是諸葛亮的魂歸之處。
擴資資料
諸葛亮是中國歷史上傑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集忠、孝、義、謀於壹身,可以說是公認的中國歷史上的智慧神的最傑出化身。歷代朝野都對諸葛亮有很高的評價,“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也成了無數仁人誌士的座右銘。
諸葛亮在後世受到極大尊崇,成為後世忠臣楷模,智慧化身。成都、寶雞、漢中、南陽等地有武侯祠,杜甫作《蜀相》贊諸葛亮。
主要成就
1、政治上
諸葛亮作為蜀國的丞相,安撫百姓、遵守禮制、約束官員、慎用權利,對人開誠布公、胸懷坦誠。為國盡忠效力的即使是自己的仇人也加以賞賜,玩忽職守犯法的就算是他的親信也給予處罰,只要誠心認罪伏法就是再重的罪也給予寬大處理,巧言令色逃避責任就是再輕的過錯也要從嚴治理,再小的善良和功勞都給予褒獎,再小過錯都予以處罰。
他處理事務簡練實際,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不計較虛名而重視實際,貪慕虛榮的事他都不做;終於使蜀國上下的人都害怕卻敬仰他,使用嚴刑峻法卻沒有人有怨言,這是因為他用心端正坦誠而對人的勸戒又十分明確正當的緣故。可以說他是治理國家的優秀人才,其才能可以與管仲、蕭何相媲美。
2、經濟上
諸葛亮在漢中休士勸農期間,利用了漢中的經濟條件,因地制宜地采取了壹系列發展生產的得力措施,使北伐軍資基本上就地得到了解決,諸葛亮死後,蜀軍撤退,魏軍還在蜀營中“獲其圖書、糧谷甚眾”。
這正說明了諸葛亮休士勸農,實行軍屯耕戰的效果。當地人民生活好了,就可以招來更多的人口,使地廣人稀的漢中重新得到發展,逐步到達人多、糧多的良性循環,使百姓“安其居,樂其業”。
經諸葛亮“踵跡增築”的“山河堰”等水利工程至今還是漢中地區灌溉面積最大的水利工程。
3、軍事上
諸葛亮作為軍事家在歷代兵家也得到了較高的認可。司馬懿在諸葛亮死後,看到諸葛亮的營壘,稱贊其為“天下奇才”。
唐太宗與李靖在《唐太宗李衛公問對》中多次提到諸葛亮的治軍之法與八陣圖,給予了極高的評價,並且表明陳壽在《三國誌》中對諸葛亮的評價是“史官鮮克知兵,不能紀其實跡焉”。唐朝時亦將諸葛亮評選為武廟十哲之壹,與張良、韓信、白起等九位歷代兵家享同等地位。
諸葛亮亦作諸多軍事著述,如《南征》,《北伐》,《北出》等,對中國軍事界有壹定的貢獻。諸葛亮在技術發明上亦有靈巧的表現,如改良連弩。諸葛亮亦推演了兵法,作八陣圖,直至唐代將領李靖仍然十分推崇。
百度百科--諸葛亮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