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物品評中運用想像和聯想,有時表現得非常突出,如:
《世說·容止篇》:“嵇康身長七尺八寸,風姿特秀。見者嘆曰:蕭蕭肅肅,爽朗清舉。或雲:肅肅如松下風,高而徐引。”
《世說·賞譽篇》:“世目李元禮謖謖如勁松下風。”同上篇註引《李氏家傳》:“南陽朱公叔,飏飏如行松柏之下。”
人的風神骨相和松下風或行松柏之下有什麽相幹呢?松下風或行松柏之下,是對某種自然景色的感受,是壹種審美感受,把人物的風神骨相和對自然景物的審美感受聯系起來,純然是壹種美感聯想在起作用。又如:
《世說·賞譽篇》:‘裴令公目夏侯太初,肅肅如入廊廟中,不修敬而人自敬。壹曰:如入宗廟,瑯瑯但見禮樂器。見鐘子季,如觀武庫,但睹予戟。見傅蘭顧,江廧靡所不有。見山巨源,如登山臨下,幽然深遠。”
同上篇又有:“嚴仲弼,九臯之鳴鶴,空谷之白駒。顧彥先,八音之琴瑟,五色之龍章。張威伯,風寒之茂松,幽夜之逸光。陸士衡、士龍,鴻鵠之徘徊,懸鼓之待槌。”
看到人的風神骨相而聯想到廊廟禮樂器所給予人的肅穆之感,或聯想到武庫中兵器的森嚴,甚至聯想到如登高臨下,幽然深遠,聯想到九臯鳴鶴,空谷白駒。這已經不只是壹種感覺,而是近於意境了。在這裏,只靠科學的準確性,靠邏輯推理,就不夠用了,感覺、想像、美感聯想起著重要作用。只有借助想像、美感聯想的幫助,才能把人的品格、風神骨相與外界的某壹美的境界聯系起來,傳神地表述出來。就像蘇裏科夫看到雪地時的壹對烏鴉,而引發創作靈感,聯想到《女貴族莫洛卓娃》的意境壹樣,重要的是美感聯想。從這裏,我們可以看到我國傳統的詩歌風格論和人物品評的思維形式有某些相似之處。“文如其人”。品詩就如同評人壹樣。
從上面這些,我們可以看到詩歌風格論受著人物品評的明顯影響。
四
詩歌風格論中運用形象性概念,並非獨有的現象,散文風格論中同樣存在。《典論·論文》的壹些評論,既指詩歌,也指散文。而《文心雕龍》中的風格評論,更主要的是指散文。劉勰提出的八種基本風格:典雅、遠奧、精約、顯附、繁縟、壯麗、新奇、輕靡,就是指散文風格而言。他是把散文歸納為八種基本風格,而不是指作家的創作個性。而且他對這八種基本風格的解釋,有的側重內容,有的側重結構,有的側重於文采,而不是指某壹作家散文的整個風貌。在散文中運用形象性概念以評論作家風格,也是有個發展過程的。後來的壹些評論,就更帶著詩歌風格論中形象性概念的特色。例如,姚鼐評歸有光的散文風格是:“風韻疏淡。”吳德旋評歸有光的散文風格是:“高淡”,評魯賓之:“清而能瘦”;評汪堯峰:“少嚴峻遒拔”。他並且對“少嚴峻遒拔”作了壹個形象的說明:“如遊池沼江湖而不見壁岸。”
不僅在散文風格論中,而且在國畫風格論中,同樣常常存在著運用形象性概念評論畫家藝術風格的現象,例如:
董其昌在《畫旨》中論倪雲林,稱其“古淡天然。”
莫是龍在《畫說》中論趙大年,是“秀潤天成。”
蔣寶齡在《墨林今話》中論湯貽汾山水:“骨韻蒼逸”。論董棨:“意態繁縟而筆致清脫。”
清人張庚在《畫征續錄》中稱鄒壹桂“清古冶艷。”
張庚《書畫紀聞》稱王昱,“於古渾中,時露秀潤之致。”用形象性概念評畫家的藝術風格,顯然正是用以表述存在於壹幅幅畫中的***同的美的特征,表述壹種美的類型。它也是傳神的、富於美感聯想的,而且含義同樣缺乏明確的嚴格的規定性。
這種現象在書法風格論中同樣存在。例如,《唐會要》卷三五載:
唐太宗嘗於晉史王右軍傳後論曰:“鐘書布纖濃,分疏密,霞舒雲卷,無所間然。……獻之雖有異風,殊俗新巧,疏瘦如淩冬之枯樹,雖槎枿而無屈伸,拘束若嚴家之餓隸,惟羈羸而不放縱。蕭子雲無丈夫之氣,行行如縈春蚓,步步如綰秋蛇。臥王蒙於紙中,坐徐姬於筆下,以茲布美,豈濫名耶。所以詳察古今,研精篆素,盡善盡美,其惟王逸 少乎!觀其點曳之工,裁成之妙,煙霏霧結,尖若斷而復連;鳳翥龍蟠,勢若曲而還直,玩之不覺為倦,覽之莫識其端,心務力追,此有而已。”
書法本來是壹門更接近於抽象的藝術,但對於書法風格的評論,想像和美感聯想同樣占有重要的地位,它的思維過程與詩歌風格論是很相似的。
不僅風格論,而且在創作論中,也常常可以明顯看到理論家們的豐富想像、美感聯想、甚至創作靈感。不用說陸機和劉勰創作論中盡人皆知的著名例子,即使書法的創作論,也不乏想像飛馳、形象接踵而至的例子。試以唐人孫虔禮論書法創作為例:
觀夫懸針垂露之異,奔雷墜石之奇,鴻飛獸駭之姿,鸞舞蛇驚之態,絕岸頹峰之勢,臨危據槁之形,或重若崩雲,或輕如蟬翼,導之則泉註,頓之則山安,纖纖乎似初月之出天涯,落落乎猶眾星之列河漢,同自然之妙,有非力運之能成。
這種現象告訴我們,我們的古代文藝理論家們在研究和論述文學藝術現象時,不僅有著理論家的分析、推理、判斷,而且常常有著豐富的想像,美感聯想,甚至創作靈感。他們的這種思維方式,更適宜於把握文學藝術的特殊規律,也更善於傳神地把它揭示出來、表述出來。當然,我們古代的文藝理論批評有時也常常表現出缺乏科學的系統性和嚴密性,自有其弱點在。但它確實有自己的優良傳統,有自己的特色。從我們的文藝理論批評的遺產的實際出發,研究這些特點和形成這些特點的原因,實事求是的加以總結,而不是用幾個現代的概念去套它,這實在是壹件艱巨的工作
註釋:
(1)《東坡七集·東坡集》卷三五。
(2)《東坡七集·東坡集》卷九。
(3)《賈浪仙長江集》卷二。
(4)轉引自黃徹《{鞏言}溪詩話》。
(5)《對床夜話》。
(6)《韻語陽秋》。
(7)《苕溪漁隱叢話》前集卷19。
(8)《歲寒堂詩話》。
(9)《隱居詩話》。
(10)《詩人玉屑》卷十五引《六壹詩話》,今本《六壹詩話》未收入此條。
(11)《詩話總鏡》。
(12)《詩品臆說》。
(13)《文心雕龍》,《辯騷》、《才略》各篇。
(14)《世說新語·容止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