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初詩人陳子昂在《與東方左使虬修竹篇序》中說:“文章道弊五百年矣。
漢魏風骨,晉宋莫傳,然文獻有可征者。
仆嘗暇間觀齊梁間詩,彩麗竟繁而興寄都絕,每以詠嘆。
思古人,常恐逶迤頹靡,風雅不作,以耿耿也。
壹昨於解三處,見明公《詠孤桐篇》……遂用洗心飾視,發揮幽郁。
不圖正始之音,復睹於茲,可使建安作者相視而笑。”(《中國文學批評史》)這裏所說的風骨,即所謂“骨氣端翔,音情頓挫,光英朗練,有金石聲”的建安風骨。
談起建安文學,尤其是建安詩歌的藝術特色,人們往往以“風骨”來概括。
可以說,“風骨”是建安文學最具時代特色和概括力的詞匯。
然而,人們對於“風骨”壹語的理解卻見仁見智。
“風骨”壹詞,既反映文學的內容,與情、氣相聯系,又代表著言辭的外在形式風格。
建安風骨作為壹種時代性的文學氣象,形成於漢末亂世。
當時政治上的主宰曹操對於建安風骨的形成作出了非常重要的貢獻。
“自獻帝播遷,文學蓬轉,建安之末,區宇方輯。
魏武以相王之尊,雅愛詩章……”(《文心雕龍·時序篇》)。
因為曹氏父子對於文學的愛好,在其周圍迅速集結了壹大批著名文人,“壹時彬彬之盛”(《中國古代文學史》),成為建安詩人的主體,構成了漢末動蕩的社會中非常奇特的壯闊文學景象。
在特殊的歷史背景下,他們形成了相對壹致的文學風格,“觀其時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積亂離,風衰俗怨,並誌深而筆長,故梗概而多氣” 。
曹操是這個時期文壇上的領軍人物。
建安文學,可視為兩漢文學的結束,魏晉文學之發軔。
它是文學史上最早的文學流派,而無疑的,此期是以曹魏為中心。
多數作家都歸附了曹操。
我們可以毫不誇張地講,沒有曹操就沒有鄴下文人集團,就沒有建安文學的全面繁榮。
可以想象,如果沒有曹操及鄴下集團文人活動,建安文學很可能是幾個各不相幹的個別作家的存在。
除組織文學活動外,曹操對建安文風更直接的影響來自於他自己的文學創作實踐。
二、曹操詩歌的內容與思想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國譙(今安徽亳州)人。
漢末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
他壹生投身於政治軍事鬥爭中。
這種現實的經歷使他能夠更清晰地感受到亂世的痛苦,並將此在其作品中明確地表露出來。
深刻的社會現實給曹操詩歌深刻的影響是憂郁低沈,悲涼哀傷的氣氛。
觀建安文人詩歌尤其是曹詩,“悲”字出現的格外頻繁。
如“悲從中來,不可斷絕”“樹木何蕭瑟,北風聲正悲”“悲彼東山詩,念之斷人腸”等文中都有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