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的鑒賞。
讀。多讀,多背誦壹些優秀的詩歌,不斷提高發現作品藝術特色的能力。
因為詩歌是綜匯各種藝術手法的文學樣式,它言簡意賅,形象生動;想象奇幻,意境深邃;音律優美,辭格豐富;有的借景抒情,有的托物言誌;有的濃墨重彩,有的淡筆白描;風格豪放可成壹派,清麗婉約別是壹家……但,這些不是概念,附麗於諸多贊語的是壹首首名篇,壹行行佳句,唯讀得多,背得多的人才能體味和養成屬於自己的鑒賞能力。才能讀壹篇作品有壹番心得。
可以說,“讀”是提高 自己的鑒賞能力的壹個前提。 寫。
要求自己每讀壹首詩之後,將自己對這首詩的理解、感悟化為文字。如果在讀的過程中,對詩歌的某壹方面(語言、結構、表達技巧等)有獨到的體會,那麽馬上記下來。
鼓勵他們發現詩中的“美”,有創新意識。日積月累,鑒賞水平無形中就提高了。
“寫”可以說是“讀”的深化過程。 說。
準備壹些詩歌,講析時可以參照自己所寫的對這首詩歌的鑒賞。經過壹段時間的訓練,定然有了收獲,在訓練中,出現了不少賞析佳作。
如對王之渙《涼州詞》壹詩的賞析:這首詩是盛唐時的名篇,被王漁洋推為唐七絕的壓卷之作,首句寫得雄奇高遠,由上而下描繪遠景。黃河奔流於西北高原,從下遊看好像從白雲飄蕩的天際傾瀉而下。
第二句描寫戍守邊城的環境險惡,高山矗立,直插天際,險峻的群山環繞之中,有壹小城與萬仞高山形成鮮明的對比,這是遠景。三、四句轉入寫征人的思緒。
由邊疆實景所觸發,巧妙地表達怨情。玉門關外春色來得遲,而內地已是桃紅柳綠,芳草萋萋,春光明媚。
但邊地仍是黃沙滿天,寒氣侵人。此時此景,聽到笛中《折楊柳》的曲調自然勾起思鄉之情。
唐時離別有折柳相贈之俗,關外春遲,無柳可折,再加上笛聲哀怨,征人的怨愁很自然就表露出來。 聽。
這壹環節主要課外自由選取壹些精典的詩文賞析文章讀聽,讓自己在“聽”中學習、領悟別人是怎樣賞析詩歌的,從而學以致用,不斷提高自己的鑒賞水平。同時還可講解壹些賞析方法供參考,如:咬文嚼字法、情感體驗法、朗讀吟誦法等。
在讀、寫、聽、說訓練中,自己的詩歌鑒賞能力提高了;同時,文學修養也增強了;語文綜合能力也有了長進。因為多“讀”拓寬了視野,擴大了知識面;在“寫”的過程中,寫作能力得到了訓練,寫作興趣高漲;“說”不僅鍛煉了自己的膽量,而且提高了口頭表達能力。
可以說,進行這樣的訓練收到了壹石多鳥的效果。 怎樣學好文言文 壹、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 1、反復誦讀。
宋代朱熹說:“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謂讀得熟,則不待解說,自曉其義也。”
古人是聰明的,幼童入學,老師並不多講理論,而是讓其壹遍壹遍、踏踏實實地去將看上去壹字不通的《三字經》、“四書”、“五經”等背得爛熟於心,文章的意思也自然明白了。著名文學評論家、小說家李國濤先生說:“中國古詩古文是不能不背的。
當時不懂或不全懂的,先背下再說。”郭沫若老先生也說,“兒時背下的書,像壹個大冰山,入了肚子,隨年齡增大,它會慢慢融化,壹融化,可就是大財富了。”
由此可見,學習文言文最簡單快捷的方法就是多讀多誦,然後就能達到“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的境界了。 2、字詞積累。
學習文言文就像學習外語壹樣,沒有足夠的詞匯量,壹切都是空中樓閣,紙上談兵,所以字詞積累是學好文言文的基礎。字詞積累分兩大類:實詞積累和虛詞積累。
相比較而言,實詞又好記壹些,而虛詞是難點,因為文言虛詞意義較抽象,使用頻率高,用法靈活多樣。這時用壹些靈活巧妙的方法也不難記憶。
例如歐陽修的《醉翁亭記》中壹***23處用到“而”這個虛詞,我們可將其用法歸納為五種,就比較好記了。 ①“溪深而魚肥”,表示並列關系; ②“日出而林霏開”,表示承接關系; ③“雜然而前陳者”,表示修飾關系; ④“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表示遞進關系。
⑤“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表示轉折關系。 3、語法歸納。
壹篇文言文中,通假活用、前置後置、古今異義等弄得學生暈頭轉向,怎麽辦?我們不如用歸納法將它們分類總結,可畫壹簡表,將通假字、詞類活用、古今異義、壹詞多義、疑問句、判斷句、被動句、省略句、變式句分門別類標在表中,這樣壹目了然,記憶起來就很容易了。 二、樹立正確的學習態度。
1、喜愛文言,培養興趣。有些同學抱怨我們今天不用文言文,幹嘛去學“之乎者也”?此言差矣:首先文言文是我國古代所有文化的承載形式。
無論是醫學、數學、天文、地理都是用文言文寫成,流傳至今。文言文是淵源流長的瑰麗財富,我們不懂它,又如何領略中國文化的古典深厚,搏大精妙呢? 其次,現代漢語中的成語和典故絕大部分來自文言文。
例如:緣木求魚(盂子·粱惠王上)、遠交近攻(《戰國策,秦策三》)、因噎廢食(《呂氏春秋·蕩兵》)、平易近人(《史記·魯周公世家》)……這些膾炙人口、詞簡意達的成語皆來自文言文,更不必說“事後諸葛亮”、“壹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這樣的典故了。再次,文言文中蘊含豐富的生活哲理,既能陶冶我們的情操,又能指。
2. 如何做文言文和古詩鑒賞.鑒賞古詩需要理解古詩所寫的形象.(包括事物形象,景物形象,人物形象,意象和意境.意象是古詩中融入的作者的主觀情感的客觀物像.意境是許多寄托作者思想情誌德才意象,有機地組合在壹起所形成的詩的整體情境.要做到發揮想象和聯想,準確抓住意象並仔細揣摩,把握主人公的形象和性格.關註他的背景,捕捉他的語言神態,動作和心理.)
鑒賞它的語言.(語言美在哪裏?比如準確傳神,言簡意賅,富有彈性,音韻和諧,清新,絢麗,平淡,明快)
鑒賞它的表達技巧.(修辭手法.包括比喻,擬人,擬物,隱語,雙關等.表現手法,包括象征,托物言誌,虛實結合,卒章顯誌等.表達手法,包括直接抒情,間接抒情.篇章結構,包括層層渲染鋪墊,首尾照應,結構對比)
鑒賞它的思想內容.(常見的有憂國傷時,建功報國,思鄉懷人,生活雜感,長亭送別等.詩的思想與它本身所屬的派別有關,包括山水詩,田園詩,詠物詩,懷古詩.)
3. 怎樣做文言文和詩歌鑒賞古文呢.最重要的還是要積累那些古義詞的意思,壹定要勤快的去記.然後剩下的就是多看,去讀,就是練習熟練程度,熟能生巧嘛.只要妳勤快,懂得融匯貫通,這個壹般短期之內都會有效的.那詩歌方面,個人覺得這個有點關乎童子功的問題.詩歌主要是體會那種意境,妳要了解作者作這首詩的目的,主要想表達點什麽.這個也要多看,看多了,了解多了,妳就會發現其實書本上的詩歌,壹般都是憂國憂民的,政治話題比較多的,要不然就那種田園詩.這麽久出來,現在腦子浮現的好像居多是這類,風花雪月這類的,也不大適合上課用.唉.詩歌,就是需要揣摩的,久了,就會漸漸了解.這個的時間問題的話,說不準,有可能妳哪天突然就通了,有可能還需要摸索啊.語文這東西吧,真的有點只可意味不可言傳.關鍵吧,積累真的非常重要,突然想到以前語文老師好像老師會提到這個問題,以前不大明白,現在是很明白.積累和經驗非常重要.好了,好了體會哦.祝妳早日成功哈.。
4. 古文賞析方法壹我認為是這樣的(我自己就是這樣寫) 1.可以先將整首詩完整地翻譯下來 2.把每句的描寫內容及所表思想寫下來 3.對古詩中個別字進行煉字(所謂煉字,就是將古詩中個別用地特別準確的,特別能反映主旨的,或特別生動形象地揭示思想意境的具體地賞析出來) 4.聯系以上妳所做的,疏通整首詩的成功之處以及值得借鑒的地方 5.結合親身經歷談談妳賞析完整首詩的感受以及獲得的啟示 這就是我賞析古詩的方法,希望能對妳有所幫助啦~! 這首詩寫的是在寂靜的月夜思念家鄉的感受. 詩的前兩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是寫詩人在作客他鄉的特定環境中壹剎那間所產生的錯覺.壹個獨處他鄉的人,白天奔波忙碌,倒還能沖淡離愁,然而壹到夜深人靜的時候,心頭就難免泛起陣陣思念故鄉的波瀾.何況是在月明之夜,更何況是月色如霜的秋夜.“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生動地表達了詩人睡夢初醒,迷離恍惚中將照射在床前的清冷月光誤作鋪在地面的濃霜.而“霜”字用得更妙,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潔,又表達了季節的寒冷,還烘托出詩人飄泊他鄉的孤寂淒涼之情. 詩的後兩句“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則是通過動作神態的刻畫,深化思鄉之情.“望”字照應了前句的“疑”字,表明詩人已從迷朦轉為清醒,他翹首凝望著月亮,不禁想起,此刻他的故鄉也正處在這輪明月的照耀下.於是自然引出了“低頭思故鄉”的結句.“低頭”這壹動作描畫出詩人完全處於沈思之中.而“思”字又給讀者留下豐富的想象:那家鄉的父老兄弟、親朋好友,那家鄉的壹山壹水、壹草壹木,那逝去的年華與往事……無不在思念之中.壹個“思”字所包涵的內容實在太豐富了. 明人胡應麟說胡應麟說:“太白諸絕句,信口而成,所謂無意於工而無不工者.”(《詩藪?內編》卷六)王世懋認為:“(絕句)盛唐惟青蓮(李白)、龍標(王昌齡)二家詣極.李更自然,故居王上.”(《藝圃擷餘》)怎樣才算“自然”,才是“無意於工而無不工”呢?這首《靜夜思》就是個樣榜.所以胡氏特地把它提出來,說是“妙絕古今”. 這首小詩,既沒有奇特新穎的想象,更沒有精工華美的辭藻;它只是用敘述的語氣,寫遠客思鄉之情,然而它卻意味深長,耐人尋繹,千百年來,如此廣泛地吸引著讀者. 壹個作客他鄉的人,大概都會有這樣的感覺吧:白天倒還罷了,到了夜深人靜的時候,思鄉的情緒,就難免壹陣陣地在心頭泛起波瀾;何況是月明之夜,更何況是明月如霜的秋夜! 月白霜清,是清秋夜景;以霜色形容月光,也是古典詩歌中所經常看到的.例如梁簡文帝蕭綱《玄圃納涼》詩中就有“夜月似秋霜”之句;而稍早於李白的唐代詩人張若虛在《春江花月夜》裏,用“空裏流霜不覺飛”來寫空明澄澈的月光,給人以立體感,尤見構思之妙.可是這些都是作為壹種修辭的手段而在詩中出現的.這詩的“疑是地上霜”,是敘述,而非摹形擬象的狀物之辭,是詩人在特定環境中壹剎那間所產生的錯覺.為什麽會有這樣的錯覺呢?不難想象,這兩句所描寫的是客中深夜不能成眠、短夢初回的情景.這時庭院是寂寥的,透過窗戶的皎潔月光射到床前,帶來了冷森森的秋宵寒意.詩人朦朧地乍壹望去,在迷離恍惚的心情中,真好象是地上鋪了壹層白皚皚的濃霜;可是再定神壹看,四周圍的環境告訴他,這不是霜痕而是月色.月色不免吸引著他擡頭壹看,壹輪娟娟素魄正掛在窗前,秋夜的太空是如此的明凈!這時,他完全清醒了. 秋月是分外光明的,然而它又是清冷的.對孤身遠客來說,最容易觸動旅思秋懷,使人感到客況蕭條,年華易逝.凝望著月亮,也最容易使人產生遐想,想到故鄉的壹切,想到家裏的親人.想著,想著,頭漸漸地低了下去,完全浸入於沈思之中. 從“疑”到“舉頭”,從“舉頭”到“低頭”,形象地揭示了詩人內心活動,鮮明地勾勒出壹幅生動形象的月夜思鄉圖. 短短四句詩,寫得清新樸素,明白如話.它的內容是單純的,但同時卻又是豐富的.它是容易理解的,卻又是體味不盡的.詩人所沒有說的比他已經說出來的要多得多.它的構思是細致而深曲的,但卻又是脫口吟成、渾然無跡的.從這裏,我們不難領會到李白絕句的“自然”、“無意於工而無不工”的妙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