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的墨竹
李明東陽
別說畫竹難,簡單復雜就更難了。
妳看沙沙只數樹葉,風雨太冷。
做出贊賞的評論
這是壹首關於畫竹子的詩。前兩句是討論,後兩句是推理。它運用唯物辯證法,形象充滿哲理。
“不要說畫竹難”,詩人壹開口就勸人們不要隨意評價畫竹的難,因為其中蘊含著深刻的道理,不是壹個難就能理解的。這是作者根據自己的認知和經驗說的,不是心血來潮說的。“難的時候更難簡單”,意思是如果妳堅持說難,那簡單就更難了。“難”是老百姓對畫竹的理解和觀點。“簡”難是作者自己的看法,與壹般人的看法相反。壹般來說,用幾筆就能完成壹幅簡單的畫是不容易的。這句話巧妙地營造了壹個動蕩的趨勢,為後兩句埋下伏筆。
後兩句“妳只看簌簌落葉,滿眼風雨”,是作者為前兩句尋找的藝術案例。詩人把目光投向了眼前的畫面,通過對具體繪畫場景的描寫和觀畫感受,生動地展現了畫家所創造的藝術境界,並對第二句的推理給予了有力的論證。在論證的同時,作者也高度贊揚了柯的水墨竹簡。藝術創作不是寫的復雜或簡單,而是能不能生動傳神,讓人覺得震撼* * *響亮。而柯所畫的竹子,卻能產生風卷殘雲、寒氣逼人的藝術效果,可見質樸之不易。幾片葉子的竹子雖然簡單,卻是寫實的,取得了形式簡單,寓意深遠的藝術成就。詩人用實際例子證明他的推理是以實際事實為依據的,這使人感到他的論點是有力的。
延伸閱讀:李東陽的人物評價
李東陽弟子孫承恩《小溪草堂稿》卷四十六:“德行高,文章是韓萌。我對IV忠誠勤奮,壹心壹意。功德行於世而人不知,風節表於命而士鹹。如果內朝換囚,西口搶打,左右兩邊維持,馴服到底。.....宰相仕途始於魏憲,但仕途未見;功成名就請老,這在裴度有,但文章沒有傳記。若他也是二把手,拜晚節之賜,他沒有美國之好,也和我公壹樣好。”
明代詩人謝善在《詩人直談》中說:“李錫牙哥是個老好詩人,門下多言。內閣總是避之不及,聽說有人學詩,就罵他說:‘妳就當李、杜,都是酒鬼。’"
清人《懷錄堂集》評論說:“有才能的人,從來什麽都不懂,壹時獨壹無二,卻又知識充盈。所以他的詩深刻有力,震撼人心的文字多,但法度嚴整,思想雋永,古意獨特。每晚紙伸,悶溢,操弄公開,可為所欲為,不逾矩。”
評論《明史》:“自明朝興起以來,載臣為文章之首,楊士奇之後,東陽為正。”
金桂在《結安集》中評論說,“從事寫作四十余年的人,出了家門,自有家法。雖疏離,亦竊其字,正體字體名於賽末。”
廖克斌評價說:“有壹段時間,學者們突然被吸收進去了。”
張:李東陽,明代政治家、文學家。天順八年,升進士,入翰林院。弘治八年入閣,輔佐徐璞、劉簡、謝遷。經濟規律被歷史所稱贊。鄭德改元,武宗昏庸,劉瑾等宦官竊國辱世。劉簡等正直之人憤然前往府中,李東陽被迫留下,與首輔輔政。面對劉瑾等人的囂張跋扈,李東陽忍不住隱忍,但多虧他的斡旋,才得以為劉瑾洗脫罪名,挽救四年後的國家大事。
延伸閱讀:李東陽個人作品
南行稿:壹卷,成化八年,年僅26歲的李東陽陪父親李淳回到祖籍湖廣茶陵,在萬裏度過七月,飽覽山水名勝。它被作為壹篇文章發表,並被剪成這個草稿。這篇手稿發表在《懷魯堂手稿雜集》部分,現保存下來。
《北錄》:壹卷,成化十六年秋,李東陽、羅京同年赴杜南,在天府鄉趕考。我怕妨礙公務,克制不寫詩。考完試,如果遇到的士大夫嚴,就壹起唱。我要布置壹首,壹百零二首詩,兩個連詞,三篇散文做壹卷。該書成化十六年所作,此稿刊於《懷錄堂稿雜註》,現存。
講座和閱讀記錄:兩卷。此錄載有李東陽成化十二年至弘治七年任翰林講師時所寫的講學和直解。這篇手稿發表在《懷魯堂手稿雜集》部分,現保存下來。
《三莫芷解》:這個解釋也是李東陽作為翰林的講師和讀者寫的。今天不行。
哭子錄:其中壹卷,李東陽長子李昭賢不幸於弘治十四年去世,年僅27歲。很多朋友寫詩表示哀悼,李東陽都有回復,有幾十首。這篇手稿發表在《懷魯堂手稿雜集》部分,現保存下來。
《東祭錄》:三卷。弘治十六年,闕裏孔廟被火燒毀,次年重建。李東陽去當內閣大臣。此行詩文集為《東祭錄》,載有鄭德元年弘治、王麟單行本。後來這篇手稿發表在《懷廬堂手稿雜註》中,包括單行本。
《句集》:壹卷,成化十三年春,李東陽因病請假,暫不作詩,而戲集古句,略有諷刺,偶有娛樂。兩個月幾十首歌,收集成壹冊。後來此稿發表在《懷廬堂稿雜註》中,現保存至今。
《集句後》:壹卷,弘治十七年冬至日至十八年春,李東陽在病中收集古句,以表感謝。弄幾十首歌,體略,集成壹卷。後來此稿發表在《懷廬堂稿雜註》中,現保存至今。
準古樂府:兩卷。李東陽對漢魏樂府古詩詞推崇備至,弘治年間更是把史書記載的忠臣、義士、淑女、君子、奇聞異事。行後擬寫古樂府曲壹百零壹首,弘治十七年初寫成兩卷。後來他的朋友和作了評論,而他的門生何作了筆記。這個收藏品中有許多版畫。今有顧曙刻本、魏春刻本、李刻本、施叔鴻刻本、唐刻本、長壽刻本、賀太極刻本。日本有我腋下活字版,韓國刻本等。李東陽生前將此稿收藏在《懷廬堂稿》中。
《新唐書·舊唐書·隨筆》:這是李東陽讀唐史的心得。寫於弘治七年他入閣前,後編為《懷廬堂手抄本》第十七卷,名為《讀唐史》。手稿不在書中,但現今世界上還剩下兩本。
顏敦祿:兩卷,李東陽自弘治八年入閣,至鄭德七年為官,輔政十八年。這本匯編是他在輔政期間被召去議政的記錄,在鄭德已編了九年。該版本現包含明代嘉靖時期期刊《交泰錄》版本和明代典故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