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端午節詩句 - 杜甫詩句的歷史背景?

杜甫詩句的歷史背景?

杜甫生活於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杜甫出身在壹個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家學淵博。早期作品主要表現理想抱負和所期望的人生道路。另壹方面則表現他“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政治理想,期間許多作品 反映當時的民生疾苦和政治動亂、揭露統治者的醜惡行徑,從此踏上了憂國憂民的生活和創作道路。隨著唐玄宗後期政治越來越腐敗,他的生活也壹天天地陷入貧困失望的境地。在顛沛流離的生活中。

天寶六載,玄宗詔天下“通壹藝者”到長安應試,杜甫也參加了考試。由於權相李林甫編導了壹場“野無遺賢”的鬧劇,參加考試的士子全部落選。科舉之路既然行不通,杜甫為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不得不轉走權貴之門,投贈幹謁等,但都無結果。他客居長安十年,奔走獻賦,郁郁不得誌,仕途失意,過著貧困的生活,“舉進士不中第,困長安”[10] 。

天寶十年正月,玄宗將舉行祭祀太清宮、太廟和天地的三大盛典,杜甫於是在天寶九載冬天預獻三《大禮賦》,得到玄宗的賞識,命待制在集賢院,然而僅得“參列選序”資格,等候分配,因主試者仍為李林甫所以沒有得到官職。

天寶十四年,杜甫被授予壹個河西尉這種小官,但杜甫不願意任此“不作河西尉,淒涼為折腰”的官職,朝廷就將之改任右衛率府兵曹參軍(低階官職,負責看守兵甲器杖,管理門禁鎖鑰)。杜甫因已年四十四,至長安也十年有余,為生計而接受了這所學無用之職。十壹月,杜甫往奉先省家,杜甫剛剛進到家門就聽到哭泣聲,原來小兒子餓死了。就長安十年的感受和沿途見聞,寫成著名的《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