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詩性自詡”出自宋代詩人蘇軾《送別董川》。
原文
告別東川
宋代蘇軾
我充滿了生命,我充滿了詩歌和書籍。
厭倦了用老儒煮葉子,不如和孩子壹起踩槐花。
空了就找不到彈簧馬,看不到車。
以世俗為榮,黃新濕言如啼。
翻譯:
人生雖裹著粗布爛衣,胸中所學氣質自然光彩。
不喜歡陪老秀才聊“烹葉”的苦日子,決定和秀才壹起參加科舉考試。
雖然看不到孟郊那樣的馬背上的花,但有機會被“選夫車”包圍,炫壹下自己。
中舉還能對世俗的人吹噓,妳的名字被烏鴉黑字寫在聖旨上。
註意事項:
①粗絲:粗絲。
②大布:指古代的粗麻布。
3包裹:體驗。
4事業:人生的過程。
⑤腹:胸,表示學業有成。
⑥詩書:原指《詩經》、《尚書》。這泛指書籍。
⑦氣:外表的精神。
⑧華:有錢又漂亮。
9老儒:老學者。
⑩楊東鑫:指被推薦參加考試的秀才。
槐花:豆科植物槐花的幹花和花蕾。
空口袋:空口袋意味著沒錢。
選夫車:指官宦賈家的女兒乘坐的馬車,遊街示眾,以示擇夫。
驕傲:即“春風驕傲”,表示黃榜贏了。
世俗:社會上流傳的風俗習慣。
聖旨:用黃紙書寫的聖旨,稱為聖旨。
字如烏鴉:詔令上寫的黑字。
贊賞:
蘇軾的《送別董》可能並不為普通讀者所熟知,但“我滿詩書”這句話卻被廣泛傳誦,因為它經典地闡述了讀書與人的修養的關系。中國的學者壹直把讀書視為積累知識、增加學習的有效途徑。讀書的作用不僅是擁有知識,更是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尤其是經常閱讀,久而久之會使人脫離低級趣味,養成壹種高雅脫俗的氣質。
“妳充滿了生命,妳充滿了詩歌和書籍。”這兩句是董川寫的,頭發紮得很粗,穿得很厚。“被生活包裹”這個詞很新穎,很巧妙。應該是“生活裹在大布裏”,但是壹旦語序反過來變成“生活裹在大布裏”,就有畫面感了,就表示這種生活很正常。這兩首詩贊美董川雖窮,卻勤於讀書,所以精神氣質不凡。
“我厭倦了用老儒煮葉子,但我比踩槐花強。”這兩句話的意思是,董川的誌向是不甘於清貧,希望通過科舉出人頭地。老儒指的是老學者。《煮葉子》很經典。樹葉有苦味,詩中用樹葉來表達宴席上菜肴的粗糙和簡單,但主人並沒有因為自己的微薄而放棄禮物,而是真誠的。
“我不是要找春馬,而是看車。”《尋春馬》是對孟郊《畢業後》的壹個典故。蘇軾在這裏的意思是,董川即使書院畢業也沒錢買馬,和孟郊壹樣“壹日看盡長安花”。
“擇夫車”是指唐進士發榜之日選擇好丈夫的典故,載於王的《唐季子題》中。蘇軾的意思是,董川雖然不能像孟郊那樣在馬背上看花,但有機會被“選夫車”簇擁著,炫自己。這兩首詩是蘇軾勉勵董川的話。有錢不是問題,考過才是硬道理。那時候,壹切都會有的。
“驕傲如誇天下,黃新濕言如鴉。”這兩句詩繼續鼓勵著董川,希望有壹天董川在做狀元的時候能夠昂首挺胸,以此來誇耀世俗。蘇軾寫到這裏的時候,似乎已經完全忘記了這首詩的開頭“我滿腦子都是詩和書”,剩下的只是對壹個不滿的書生的壹點祝福。
這首詩的特點是用典巧妙,寓意深刻。其中“以詩書謙讓”是流傳至今的名句。“詩”在這裏泛指書籍;“氣”指氣質、風度;“華”的意思是光榮而與眾不同。從詩歌中贊美董傳的語境來看,分開來看,就是說勤於讀書的人,總會有壹種脫俗的氣息,使他們顯得與眾不同。正因為它概括了文人中的壹個普遍現象,所以成為壹首關於讀書學習的名句,被廣泛引用。
創作背景:
《與董川別》這首詩,是蘇軾離任、鳳翔簽句去汴京,途經長安時送給董川的。公元1061年(嘉祐六年),蘇軾參加了通常稱為“三年京檢”的語文中專考試,入了三等,授大理鳳翔府判官,董隨行。董傳在鳳翔落魄,準備參加科舉考試。蘇軾第二年回到長安後寫下了這首詩。
關於作者:
蘇軾(1037 65438+10月8日-11 8月24日)梅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蘇軾是北宋中期的文學領袖,在詩、詞、文、書、畫等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文字縱橫;詩歌題材廣泛,清新健康,運用誇張的比喻,風格獨特。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是豪放派,辛棄疾是豪放派的代表,也稱“蘇辛”;散文寫作豐富奔放,與歐陽修並稱“甌塑”,是“唐宋八大家”之壹。蘇軾的好書,《宋四家》之壹;擅長文人畫,尤以墨竹、奇石、枯木見長。與韓愈、柳宗元、歐陽修並稱“千古四大文學家”。作品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瀟湘竹石圖冊》、《古木怪石圖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