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調節婆媳之間的矛盾
如何調節婆媳之間的矛盾,家庭關系中,婆媳關系是跨時代的問題,壹直是家庭關系中引發矛盾最大的壹種關系,幾千年來都是剪不斷理還亂,下面就來看看如何調節婆媳之間的矛盾。
如何調節婆媳之間的矛盾1從根本上來說,婆媳關系的本質就是界限問題,先跟大家分享壹個簡單的案例。小張跟婆婆關系本來壹直都挺好,像母女壹樣,所以她也很自信覺得婆婆壹定會向著自己,直到有壹天,夫妻倆人因為孩子擇校的事產生了矛盾,她本以為婆婆能夠向著自己說話,沒想到婆婆是壹心向著老公,這讓她很傷心,兩個人心裏就有了芥蒂。
其實小張這樣的例子是很有代表性的,這中間也暴露了很多的家庭問題,就是女人如何去處理這樣的關系?今天我就跟大家依次說說怎麽做。
1、保持好大小家的界限
先切割界限關系才能平衡,這點很重要。其實小張想找婆婆也不過就是為了找個聲源而已,希望婆婆能站在自己這邊支持自己,但重點是婆婆不了解具體情況,想發言而並沒有實際的話語權,那麽這個時候婆婆就會感覺,自己說話沒有權威而生氣。而老公覺得媽媽生氣了而生氣,而小張就更委屈了,妳看這個事反而復雜了。
其實孩子上學,本就是小家自己的事情,應該夫妻協商解決。上哪個學校,除了夫妻還有孩子自己的意願,這是壹個家庭,任何壹個家庭只能有壹個女主人,在婆婆家做媳婦的就以婆婆的意見為主少發表意見,在自己家才由夫妻兩個人商量,這才是界限的劃分。
2、婆媳關系要拎得清
小張婆婆的話,如果是自己的媽媽說,可能心裏也不舒服但心裏不會芥蒂,但如果換了婆婆感受就截然不同了。這充分說明任何關系太近,都可能因為期待過高而導致角色錯位。我們會理所當然的覺得,對方會為自己好。
如果以媽媽的標準去衡量婆婆,那無疑會讓自己失望和沮喪。尤其遇到利益相關的事情,母親向著自己的孩子那是壹種本能,婆媳之間沒有相互喜歡的義務。相互尊重適度的示好,又保持壹定的距離,這才是婆媳融洽的相處關鍵。
3、夫妻是同盟,老公才是橋梁
聰明的女人,會懂得把自己的想法說給老公聽,由老公出面卻說效果會好很多,深了淺了婆婆都不會挑理。比如說像選學校這種事,老公去跟婆婆分析利弊,反而可能會得到壹些客觀的意見。
對於婆婆的家務事,當媳婦的多聽少說,如果要提建議去參考老公的想法。畢竟每家的文化跟習慣都不壹樣,由老公代表妳去說,既能給老公長面子,又會讓婆婆覺得兒子過得好,只要兒子好,婆婆自然也就不會說什麽了。
如何調節婆媳之間的矛盾2婆媳關系的矛盾具體有哪些呢?
1、對關系設置的嚴格情感標準
婆婆對進入家門的兒媳,眼裏會有幾分打量,想看看順不順眼、合不合心意。
於是婆婆可能就會各種考核兒媳:會不會帶孩子、有沒有亂花錢、有沒有用心照顧好自己的兒子等等。
所以,婆婆眼裏往往只能看見兒媳沒有做好的事情,對於做得很不錯的,往往會選擇性地忽視。
當婆婆變成壹個監工的時候,家庭裏的敵意就滋生了。
婆婆進入到看不慣或嫌棄兒媳沒有用的負面循環裏面無法自拔,往往這些會形成壹種強迫性思維而不自知。
兒媳新入家門,眼裏也會有幾分打量,想看看婆婆會不會重視自己,把兒媳當自己人。
於是兒媳可能也會考查婆婆有沒有公正心,在家庭裏會不會護著這個外來媳婦,會不會幫自己帶孩子,會不會幫助這個小家庭的發展。
特別是對於坐月子,如果婆婆沒有上心,稍有疏忽,搞不好會兒媳婆婆記壹輩子不好。
如果婆婆沒有像自己的媽媽壹樣呵護自己,還管這管那,兒媳就會嫌棄婆婆手伸得遠,這時候心中就容易生出怨恨。
2、婆婆不要兒子“妻管嚴”,兒媳不要丈夫“媽寶男”
婆婆十月懷胎另外再加上養育兒子二十幾年,所以在內心深處認為,兒子就是她的生命***同體。
會認為孩子還是小時候那樣,壹直需要自己照看維護。
因此,當兒媳嫁進來後,很多婆婆會關心兒子掙的錢有多少是給了兒媳。
兒子對自己的職業前途和原生家庭還上不上心,似乎擔心兒子的錢和心都被兒媳拐騙了壹般。
婆婆對兒媳的第壹大戒備,就是害怕兒媳在家裏將兒子訓練出得“妻管嚴”。
兒媳因為嫁給壹個男人而進入壹個陌生的家庭,特別害怕自己被邊緣化,成為壹個生育的工具,壹個類似保姆的角色。
所以很容易想抓住男人的心為自己撐腰,於是會特別在意自己的丈夫,是聽自己的話多壹些,還是聽婆婆的話多壹些,甚至以此來衡量丈夫愛不愛自己。
3、教育理念差異
婆婆的“我為了妳們好” 和 “兒媳在我的地盤就聽我的”。
婆婆是生活的過來人,經歷過婚姻和養育孩子,所以更容易相信自己的經驗。
在帶孩子和教育上,會認為自己有壹套行之有效的方法論。
很多婆婆會打著“我是為了妳們好。
強行地以自己的習慣來規範孫子/孫女的行為習慣,甚至在教育上也會以自己的理念為主導。
試圖在孫子/孫女身上打上像誰的烙印,來完成家庭裏的某種傳承。
當輪到兒媳十月懷胎生下自己的孩子,也會生出守護之心,想讓自己的孩子受到最好的對待與教育。
兒媳這個時候想用自己的方式來養育孩子,主導孩子的教育走向。
這是壹種主權之爭,在自己孩子這片凈土上,有些兒媳會在非常小的地方,介意到底誰說了算,都想做出某種宣告:我的地盤要聽我的。
壹場婆媳的家庭之爭,往往為難的是中間的男人。
如果男人有作為,能夠主持局面,應該解決問題的能夠解決問題,應該調節關系的能夠和解關系,那這個家庭是有希望的。
如果男人回避問題不作為,那麽所有的問題最後都會轉嫁到媳婦和孩子身上,最終心理的隔閡積攢到絕望,婚姻也就岌岌可危了。
婆媳關系不好要怎樣化解呢?
1、持續提升獲取丈夫愛和保護的.能力
在壹檔《做家務的男人》節目中,袁弘張歆藝夫妻和兩邊的父母壹起吃飯。
飯桌上張歆藝提出給孩子斷奶復工,並用商量的語氣征求長輩的意見。袁弘和張歆藝媽媽都表示同意。
但婆婆聽到後,臉色瞬間就變了,雖然嘴上說著“出不出去工作是妳自己的選擇”。
可實際的想法卻是“寶寶有奶吃當然更好”。
張歆藝在壹旁解釋說“孩子的成長需要爸爸”,袁弘則順著她的話,態度強硬對媽媽說:“那肯定得換著來”。
袁弘對張歆藝的愛和保護,是張歆藝面對婆媳關系時最大的依仗。
而這份底氣並不會那麽容易得到的,我們需要持續地提升自己,不斷地加強和丈夫之間的信任紐帶。
心理學博士戈爾曼認為,婚姻中的契合,是指在最牢固的婚姻中,丈夫和妻子有著很強的***識。
他們不僅相處融洽,而且還相互支持對方的希望和抱負,並將這作為他們***同生活的壹個目標,相互尊重並以對方為榮。
保持和丈夫的心意相通,溝通無隔閡是親密關系中的必要修煉!
夫妻幸福恩愛、過好小家庭的生活是對父母最大的孝順。
2、和而不同,鬥而不破
“婆婆不帶孫子,兒媳有義務養老嗎?”
這個話題在網絡上引起正反兩方熱烈的討論。
這個話題本身就說明兒媳沒有真正地接納婆婆,而把婆婆定位成壹個保姆帶孩子的角色,這是壹個不合理的認知。
婆婆是家庭裏的重要壹極,是家庭利益的直接相關方,是無法忽視和回避的重要人物。
如果我們把婚姻比喻為壹輛車,那婆婆的重要性就是停車位,它不影響妳行駛但影響妳停放。
說起婆媳的相處,其實昆淩真的挺有智慧的。
周傑倫從小是媽媽帶大,和母親感情很好。
從媒體的報道來看,昆淩和婆婆的關系壹直很好。出去旅遊,經常帶著婆婆;
婆婆信奉基督教,昆淩便陪著她壹起去教堂做禮拜;和婆婆壹起去看周傑倫的演唱會,和婆婆有說有笑,聊得很好;外出工作間隙,更是經常挑禮物送給婆婆。
「接納」從我們願意把“婆婆”叫成“媽”開始。
「接納」是我們把婆婆也當做家庭中的自己人,有福同享。
昆淩對婆婆的接納,便是更好地為幸福的婚姻營造好的環境。
在我們的傳統文化裏,對晚輩的孝順有著非常明確的規範,那就是禮節和順從。
大多數婆婆骨子裏都是渴望得到壹個聽話順從的兒子和媳婦。
這樣的孝順會剝奪壹個人的獨立性和自主性,這並不是壹種健康的關系。
所以「接納」並不是「討好」,還需要和婆婆可能的控制欲望做鬥爭,做到鬥而不破。
這樣要掌握好接納和鬥爭的度,才能把沖突變成積極性沖突,而不是破壞性沖突。
3、既保持距離也***享家庭資源
何炅曾經說過這樣壹句話:婆婆沒有喜歡兒媳的義務,婆婆喜歡兒媳,應該是兒媳的本事,而不是婆婆該有的義務。
其實兒媳也沒有喜歡婆婆的義務,這是公平對等的。
我們其實知道,婆媳關系中是有壹條無法跨越的界限的 。
婆婆不是親媽,兒媳也不是親生女兒,所以沒有必要刻意融合。
保持適當的距離,能夠有壹個獨立的空間跟老公孩子單獨生活是更加健康的模式。
同時家庭關系是壹種“妳中有我,我中有妳”的***生關系,所以家庭關系中沒有誰是誰的私產。
恩愛可以獨屬於自己的,孝心可以壹起屬於婆婆。
涉及到壹些重要節日,我們需要更加地學會向婆婆表達感恩之心和孝敬的心意。
關於孩子的養育,可以是壹種協作的關系,誰的觀念更科學、更有利於孩子的成長就接受誰的方式。
唯孩子的需求定教育方式而不是唯誰說了算。
壹個男人的成熟,需要婆婆和媳婦壹起的支持幫助。
壹個孩子健康地接受到愛的教育、智力教育、人格教育,需要全家人的通力合作。
家庭的資源是有天花板的,壹個人的開放性加上創造性,決定了這個家庭能發展到什麽程度。
婆媳關系就像試卷中分值較高的論述題目,往往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壹個好婆婆能夠讓我們的婚姻開掛,壹個難搞的婆婆能讓我們生活處處煎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