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柴毀骨立的意思

柴毀骨立的意思

問題壹:含有柴的成語且是勵誌的意思 留得青山在,依舊有柴燒[liú dé qīng shān zài ,yī jiù yǒu chái shāo]

基本釋義

比喻能保留最根本的條件,其他問題就可得到解決。同“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

出 處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八十二回:“身子是根本,俗語說的:‘留得青山在,依舊有柴燒。’”

問題二:翻譯壹下,有重賞 《舊唐書?王維傳》

王維,字摩詰,太原祁人。父處廉,終汾州司馬,徙家於蒲,遂為河東人。維開元九年進士擢第。事母崔氏以孝聞。與弟縉俱有俊才,博學多藝亦齊名,閨門友悌,多士推之。歷右拾遺、監察禦史、左補闕、庫部郎中。居母喪,柴毀骨立,殆不勝喪。服闋,拜吏部郎中。天寶末,為給事中。

祿山陷兩都,玄宗出幸,維扈從不及,為賊所得。維服藥取痢,偽稱病。祿山素憐之,遣人迎置洛陽,拘於普施寺,迫以偽署。祿山宴其徒於凝碧宮,其樂工皆梨園弟子、教坊工人。維聞之悲惻,潛為詩曰:“萬戶傷心生野煙,百官何日再朝天?秋槐花落空宮裏,凝碧池頭奏管弦。”賊平,陷賊官三等定罪。維以《凝碧詩》聞於行在,肅宗嘉之。會縉請削己刑部侍郎以贖兄罪,特宥之,責授太子中允。乾元中,遷太子中庶子、中書舍人,復拜給事中,轉尚書右丞。

維以詩名盛於開元、天寶間,昆仲宦遊兩都,凡諸王駙馬豪右貴勢之門,無不拂席迎之,寧王、薛王待之如師友。維尤長五言詩。書畫特臻其妙,筆蹤措思,參於造化,而創意經圖,即有所缺,如山水平遠,雲峰石色,絕跡天機,非繪者之所及也。人有得《奏樂圖》,不知其名,維視之曰:“《霓裳》第三疊第壹拍也。”好事者集樂工按之,壹無差,鹹服其精思。

維弟兄俱奉佛,居常蔬食,不茹葷血,晚年長齋,不衣文彩。得宋之問藍田別墅,在輞口;輞水周於舍下,別漲竹洲花塢,與道友裴迪浮舟往來,彈琴賦詩,嘯詠終日。嘗聚其田園所為詩,號《輞川集》。在京師日飯十數名僧,以玄談為樂。齋中無所有,唯茶鐺、藥臼、經案、繩床而已。退朝之後,焚香獨坐,以禪誦為事。妻亡不再娶,三十年孤居壹室,屏絕塵累。乾元二年七月卒。臨終之際,以縉在鳳翔,忽索筆作別縉書,又與平生親故作別書數幅,多敦厲朋友奉佛修心之旨,舍筆而絕。

代宗時,縉為宰相。代宗好文,常謂縉曰:“卿之伯氏,天寶中詩名冠代,朕嘗於諸王座聞其樂章。今有多少文集,卿可進來。”縉曰:“臣兄開元中詩百千余篇,天寶事後,十不存壹。比於中外親故間相與編綴,都得四百余篇。”翌日上之,帝優詔褒賞。縉自有傳。

問題三:王維的經歷 人物簡介

王維(701年-761年),字摩詰(jié、jí),人稱詩佛 ,名字合之為維摩詰,維摩詰經乃 王維畫像

是佛教中壹個在家的大乘佛教的居士,是著名的在家菩薩,意譯為凈名、無垢稱詰,意思是以潔凈,沒有染汙而稱的人(古人的名和字可以相成,所以維和摩詰壹為名壹為字是沒有問題的,請不要再修改說王維的字“摩詰”是“很臟”了)。可見王維的名字中已與佛教結下了不解之緣。王維生前,人們就認為他是“當代詩匠,又精禪上理。”(苑鹹《酬王維序》),死後更是得到了“詩佛”的稱號。王維出生在壹個虔誠的佛教徒的家庭裏,根據王維寫的《請施莊為寺表》雲:“亡母故博陵縣君崔氏,師事大照禪師三十余年,褐衣蔬食,持戒安禪,樂住山林,誌求寂靜。”王維從小就受到了母親的熏陶,同時,根據《王右丞集註》卷二五,有壹篇《大薦福寺大德道光禪師塔銘》,文中述及了詩人同當代名僧道光禪師的關系是說:“維十年座下,俯伏受教,欲以毫末度量虛空,無有是處,誌其舍利所在而已。”可 見王維確實也佛家姻緣不淺,其晚年更是過著僧侶般的生活。據《舊唐書》記載:“在京師,長齋,不衣文采,日飯十數名僧,以玄談為樂,齋中無所有,惟茶鐺藥臼,經案繩床而已。退朝之後,焚香獨坐,以禪頌為事。”此時的王維儼然是壹僧侶了。盛唐時期的著名詩人,官至尚書右丞,原籍祁(今山西祁縣),遷至蒲州(今山西永濟),崇信佛教,晚年居於藍田輞川別墅。他是唐代山水田園派的代表。 王維青少年時期即富於文學才華。開元九年(721年) 中進士第,為大樂丞。因故謫濟州司倉參軍。後歸至長安。開元二十二年張九齡為中書令。王維被擢為右拾遺。其時作有《獻始興公》詩,稱頌張九齡反對植黨營私和濫施 王維

爵賞的政治主張,體現了他當時要求有所作為的心情。二十四年 (736)張九齡罷相。次年貶荊州長史。李林甫任中書令,這是玄宗時期政治由較為清明到日趨黑暗的轉折點。王維對張九齡被貶,感到非常沮喪,但他並未就此退出官場。開元二十五年,曾奉使赴河西節度副大使崔希逸幕,後又以殿中侍禦史知南選,天寶中,王維的官職逐漸升遷。安史亂前,官至給事中,他壹方面對當時的官場感到厭倦和擔心,但另壹方面卻又戀棧懷祿,不能決然離去。於是隨俗浮沈,長期過著半官半隱的生活...... 王維在詩歌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無論邊塞、山水詩、律詩還是絕句等都有流傳人口的佳篇。他的詩句被稱為“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他確實在描寫自然景物方面,有其獨到的造詣。無論是名山大川的壯麗宏偉,或者是邊疆關塞的壯闊荒寒,小橋流水的恬靜,都能準確、精煉地塑造出完美無比的鮮活形象,著墨無多,意境高遠,詩情與畫意完全融合成為壹王維詩畫(11張)個整體。 山水田園詩派是盛唐時期的兩大詩派之壹,這壹詩派是陶淵明、謝靈運、謝的後繼者,這壹詩派的詩人以擅長描繪山水田園風光而著稱,在藝術風格上也比較接近,通過描繪幽靜的景色,借以反映其寧靜的心境或隱逸的思想,因而被稱為“山水田園詩派”。其主要作家是孟浩然、王維、常健、祖詠、裴迪等人,其中成就最高、影響最大的是王維和孟浩然,也稱為“王孟”。

編輯本段人物生平

早熟,與其小壹歲的弟弟縉幼年均聰明過人。十五歲時去京城應試,由於他能寫壹手好詩,工於書畫,而且還有音樂天賦,所以少年王維壹至京城便立即成為京城王公貴族的寵兒。有關他在 王維塑像

音樂上的天賦,曾有這樣壹段故事:壹次,壹個人弄到壹幅奏樂圖,但不知為何題名。王維見後回答說 :“這是《霓裳羽衣曲》的第三疊第壹拍。”請來樂師演奏,果然分毫不差(根據趙殿成《王右丞集箋註》的考證,《霓裳羽衣曲》第三疊......>>

問題四:形容剩下的成語 算是成語但不算剩下壹點點吧。殘茶剩飯殘留下的壹點茶水,剩下來的壹點食物。殘山剩水指國家領土大都淪陷後殘余的部分。也比喻未被消除而剩下來的事物。狗彘不食其余狗豬都不吃他剩下的東西。形容人極其卑鄙齷齪。剩水殘山殘破的山河。多形容亡國後的或經過變亂後的土地景物。也比喻未被消除而剩下來的事物。以來買。表示還有力量沒有用完。斬頭去尾斬掉頭部,除去尾部。指將整體分割。也指剩下中間部分。狗豬不食其余食:吃。狗豬都不吃他剩下的東西。形容人的品行極其卑鄙齷齪。剩山殘水殘破的山河。多形容亡國後的或經過變亂後的土地景物。也比喻未被消除而剩下來的事物。所剩無幾剩:余留下來的。剩下的沒有多少了。文通殘錦比喻剩下不多的才華。余杯冷炙

問題五:眉骨成語有哪些 柳眉星眼 形容女子細長的眉和明亮的眼睛

沒眉沒眼 眉目不清,形容壹塌糊塗的樣子。也指沒有臉面

眉頭眼尾 指眉眼間的神色

眉語目笑 指以眉目傳情

安眉帶眼 長了眉毛,有了眼睛。意思是同樣是壹個人。

暗送秋波 舊時比喻美女的眼睛象秋天明凈的水波壹樣。指暗中眉目傳情。

昂首伸眉 伸:揚。擡頭揚眉。形容意氣昂揚的樣子。

八字沒壹撇 比喻事情還沒有眉目。

百齡眉壽 眉壽:長壽。祝人高壽的頌辭。

愁眉不展 展:舒展。由於憂愁而雙眉緊鎖。形容心事重重的樣子。

刊心刻骨 指印象深刻,令人難忘

毛骨聳然 形容極度恐懼與驚慌

毛骨竦然 形容極度驚慌與恐懼

銘心刻骨 銘:在金屬上刻字;刻:刻寫。刻寫在心上骨上,形容記憶深刻,難以忘記

傲骨嶙嶙 傲骨:指高傲不屈的性格。嶙嶙:山崖突兀貌。比喻高傲不屈。

病骨支離 支離:殘缺不全,引伸為憔悴、衰殘瘦弱的樣子。形容病中體瘦骨露,衰弱無力。

病入骨髓 病到骨頭裏。形容病勢嚴重,無法醫治。也比喻事態嚴重,無法挽救。

柴毀骨立 形容因居父母喪過度哀痛,身體受到摧殘,消瘦憔悴的樣子。

問題六:王維的生活(人生)經歷簡介 人物簡介

王維(701年-761年),字摩詰(jié、jí),人稱詩佛 ,名字合之為維摩詰,維摩詰經乃 王維畫像

是佛教中壹個在家的大乘佛教的居士,是著名的在家菩薩,意譯為凈名、無垢稱詰,意思是以潔凈,沒有染汙而稱的人(古人的名和字可以相成,所以維和摩詰壹為名壹為字是沒有問題的,請不要再修改說王維的字“摩詰”是“很臟”了)。可見王維的名字中已與佛教結下了不解之緣。王維生前,人們就認為他是“當代詩匠,又精禪上理。”(苑鹹《酬王維序》),死後更是得到了“詩佛”的稱號。王維出生在壹個虔誠的佛教徒的家庭裏,根據王維寫的《請施莊為寺表》雲:“亡母故博陵縣君崔氏,師事大照禪師三十余年,褐衣蔬食,持戒安禪,樂住山林,誌求寂靜。”王維從小就受到了母親的熏陶,同時,根據《王右丞集註》卷二五,有壹篇《大薦福寺大德道光禪師塔銘》,文中述及了詩人同當代名僧道光禪師的關系是說:“維十年座下,俯伏受教,欲以毫末度量虛空,無有是處,誌其舍利所在而已。”可 見王維確實也佛家姻緣不淺,其晚年更是過著僧侶般的生活。據《舊唐書》記載:“在京師,長齋,不衣文采,日飯十數名僧,以玄談為樂,齋中無所有,惟茶鐺藥臼,經案繩床而已。退朝之後,焚香獨坐,以禪頌為事。”此時的王維儼然是壹僧侶了。盛唐時期的著名詩人,官至尚書右丞,原籍祁(今山西祁縣),遷至蒲州(今山西永濟),崇信佛教,晚年居於藍田輞川別墅。他是唐代山水田園派的代表。 王維青少年時期即富於文學才華。開元九年(721年) 中進士第,為大樂丞。因故謫濟州司倉參軍。後歸至長安。開元二十二年張九齡為中書令。王維被擢為右拾遺。其時作有《獻始興公》詩,稱頌張九齡反對植黨營私和濫施 王維

爵賞的政治主張,體現了他當時要求有所作為的心情。二十四年 (736)張九齡罷相。次年貶荊州長史。李林甫任中書令,這是玄宗時期政治由較為清明到日趨黑暗的轉折點。王維對張九齡被貶,感到非常沮喪,但他並未就此退出官場。開元二十五年,曾奉使赴河西節度副大使崔希逸幕,後又以殿中侍禦史知南選,天寶中,王維的官職逐漸升遷。安史亂前,官至給事中,他壹方面對當時的官場感到厭倦和擔心,但另壹方面卻又戀棧懷祿,不能決然離去。於是隨俗浮沈,長期過著半官半隱的生活...... 王維在詩歌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無論邊塞、山水詩、律詩還是絕句等都有流傳人口的佳篇。他的詩句被稱為“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他確實在描寫自然景物方面,有其獨到的造詣。無論是名山大川的壯麗宏偉,或者是邊疆關塞的壯闊荒寒,小橋流水的恬靜,都能準確、精煉地塑造出完美無比的鮮活形象,著墨無多,意境高遠,詩情與畫意完全融合成為壹王維詩畫(11張)個整體。 山水田園詩派是盛唐時期的兩大詩派之壹,這壹詩派是陶淵明、謝靈運、謝的後繼者,這壹詩派的詩人以擅長描繪山水田園風光而著稱,在藝術風格上也比較接近,通過描繪幽靜的景色,借以反映其寧靜的心境或隱逸的思想,因而被稱為“山水田園詩派”。其主要作家是孟浩然、王維、常健、祖詠、裴迪等人,其中成就最高、影響最大的是王維和孟浩然,也稱為“王孟”。

編輯本段人物生平

早熟,與其小壹歲的弟弟縉幼年均聰明過人。十五歲時去京城應試,由於他能寫壹手好詩,工於書畫,而且還有音樂天賦,所以少年王維壹至京城便立即成為京城王公貴族的寵兒。有關他在 王維塑像

音樂上的天賦,曾有這樣壹段故事:壹次,壹個人弄到壹幅奏樂圖,但不知為何題名。王維見後回答說 :“這是《霓裳羽衣曲》的第三疊第壹拍。”請來樂師演奏,果然分毫不差(根據趙殿成《王右丞集箋註》的考證,《霓裳羽衣曲》第三疊......>>

問題七:高考詩歌鑒賞和古文閱讀常考的文人的生平事跡 坦白說,妳這樣了解是沒有用處的,這個背景對於鑒賞和閱讀並不重要,鑒賞重要的是手法情感,古文重要的是知識點,這些如果壓縮下可以成為作文材料(但是現在從高考閱卷來看有些濫)如下(自己去百度搜)

十五歲時去京城應試,由於他能寫壹手好詩,工於書畫,而且還有音樂天賦,所以少年王維壹至京城便立即成為京城王公貴族的寵兒。有關他在 王維塑像

音樂上的天賦,《唐國史補》曾有這樣壹段故事:壹次,壹個人弄到壹幅奏樂圖,但不知為何題名。王維見後回答說 :“這是《霓裳羽衣曲》的第三疊第壹拍。”請來樂師演奏,果然分毫不差(根據沈括《夢溪筆談》卷十七“書畫”的考證,《霓裳羽衣曲》第三疊並沒有拍,是散曲,白居易的句子“中序擘初入拍”也可以說明這壹點。沈括精通音律,其言可信。王維工於音律,是正史所載之事,但這個故事卻是編造的)。 在詩歌方面,有他十五、十七、十八歲時寫成的有文字記載的資料。可見,他在十幾歲時已經是位有名的詩人了。這在詩人中是罕見的。當時,在那貴族世襲的社會中,像王維這樣多才多藝的資質,自然會深受贊賞。因此,二十壹歲時就考中了進士。 出仕後,王維利用官僚生活的空余時間,在京城的南藍田山麓修建了壹所別墅,以修養身心。該別墅原為初唐詩人宋之問所有,那是壹座很寬闊的去處,有山有湖,有林子也有溪谷,其間散布著若幹館舍。王維在這時和他的知心好友度著悠閑自在的生活。這就是他的半官半隱的生活情況。 壹直過著舒服的生活的王維,到了晚年卻被卷入意外的波瀾當中。玄宗天寶十四年(755)爆發了安史之亂。在戰亂中他被賊軍捕獲,被迫當了偽官。而這在戰亂平息後卻成了嚴重問題,他因此被交付有司審訊。按理投效叛軍當斬,幸其在亂中曾寫過思慕天子的詩,加上當時任刑部侍郎的弟弟(曾跟隨皇帝出逃)的求情,懇請將其官職等換其兄性命,王維才得免於難,僅受貶官處分。其後,又升至尚書右丞之職。 王維早年有過積極的政治抱負,希望能作出壹番大事業,後值政局變化無常而逐漸消沈下來,吃齋念佛。四十多歲的時候,他特地在長安東南的藍田縣輞川營造了別墅,過著頂官半隱的生活。《輞川閑居贈裴秀才迪》這首詩是他隱居生活中的壹個篇章,主要內容是“言誌”,寫詩人遠離塵俗,繼續隱居的願望。詩中寫景並不刻意鋪陳,自然清新,如同信手拈來,而淡遠之境自見,大有淵明遺風。 《舊唐書?王維傳》 王維,字摩詰,太原祁人。父處廉,終汾州司馬,徙家於蒲,遂為河東人。維開元九年進士擢第。事母崔氏以孝聞。與弟縉俱有俊才,博學多藝亦齊名,閨門友悌,多士推之。歷右拾遺、監察禦史、左補闕、庫部郎 王維

中。居母喪,柴毀骨立,殆不勝喪。服闋,拜吏部郎中。天寶末,為給事中。 祿山陷兩都,玄宗出幸,維扈從不及,為賊所得。維服藥取痢,偽稱病。祿山素憐之,遣人迎置洛陽,拘於普施寺,迫以偽署。祿山宴其徒於凝碧宮,其樂工皆梨園弟子、教坊工人。維聞之悲惻,潛為詩曰:“萬戶傷心生野煙,百官何日再朝天?秋槐花落空宮裏,凝碧池頭奏管弦。”賊平,陷賊官三等定罪。維以《凝碧詩》聞於行在,肅宗嘉之。會縉請削己刑部侍郎以贖兄罪,特宥之,責授太子中允。乾元中,遷太子中庶子、中書舍人,復拜給事中,轉尚書右丞。 維以詩名盛於開元、天寶間,昆仲宦遊兩都,凡諸王駙馬豪右貴勢之門,無不拂席迎之, 王維

寧王、薛王待之如師友。維尤長五言詩。書畫特臻其妙,筆蹤措思,參於造化,而創意經圖,即有所缺,如山水平遠,雲峰石色,絕跡天機,非繪者之所及也。人有得《奏樂圖》,不知其名,維視之曰:“《霓裳》第三疊第壹拍也。” 好事者集樂工按之,壹無差,鹹服其精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