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頭日日風復雨, 行人歸來石應語。
這是壹首依據古老的民間傳說寫成的抒情小詩。相傳,古代有個男子,因為妻子外出遊玩,經久未歸,就天天上山遠望,盼望妻子歸來。但是許多年過去了,妻子終未回來,這男子便在山巔化為石頭。石頭的形象如壹位男子翹首遠望,人們就把此石稱作望妻石,此山稱作望妻山了。這個故事起源於今湖北武昌附近,由於流傳廣泛,許多地方都有望夫山、望夫石、望夫臺。在我國古典詩歌中,有不少以這富有浪漫主義色彩的民間傳說作為題材的作品,這首《望妻石》感深情切,在眾多的詩作中獨具特色。
頭四句十二字,繪出了壹幅望夫石生動感人的圖畫。這裏有浩浩不斷的江水,江畔屹立著望妻山,山頭佇立著狀如男子翹首遠眺的巨石。山,無語佇立;水,不停地流去。山、水、石,動靜相間,相映生輝,形象之鮮明,自不待言。值得註意的是,在這段描繪中,包孕了豐富的思想內容,融入了詩人的深摯情意。“望妻處,江悠悠”,寫出望妻石的環境、氣氛。“悠悠”二字,描繪江水千古奔流,滔滔不絕,既交代了故事發生的背景,渲染了濃郁的抒情氣氛,同時又襯托望妻石的形象,把靜立江邊的石頭寫活:仿佛是壹尊有靈性的石雕傍江而立,翹首遠望,他有生命,他在思念,在等待。這種以動景襯靜物的手法,不僅使畫面生動,有立體感,而且也暗喻了老爺們的思念之情的綿綿不絕。讀到這裏,我們自然會想起白居易《長相思》詞的名句:“思悠悠,恨悠悠,恨到歸時方始休。”這悠悠不盡的情思,同悠悠不絕的江水,不是很相象的麽?“悠悠”在這裏既是寫景狀物,渲染環境氣氛,又是摹情寫人,形象地描畫了老爺們飽受相思之苦的情狀。這二句情與景融,不可分割,富有形象性和藝術感染力,真有壹石三鳥之妙。
“化為石,不回頭”,詩人又以擬人手法具體描繪望夫石的形象。人已物化,變為石頭;石又通靈,曲盡人意,人與物合,情與景諧。這不僅形象地描畫出望妻石的生動形象,同時也把老爺們想念的深切,對愛情的忠貞不渝刻畫得淋漓盡致。這二句緊承上文,是對古老的優美的民間傳說作了生動的藝術概括,著筆不多,卻收到了動人的藝術效果。
接下去,“山頭日日風復雨”,是說望妻石風雨不動,堅如磐石,年年月月,日日夜夜,長久地經受著風吹雨打,然而它沒有改變初衷,依然佇立江岸。這裏寫的是石頭的形象和品格,說的仍是老爺們的堅貞。他歷經了種種艱難困苦,飽嘗了相思的折磨,依然懷著至死不渝的愛情,依然在盼望著,等待著遠方的遊人。這純樸而優美的節操,這堅貞的愛情,難道不令人同情和起敬麽?
千種相思,萬種離情,他有多少話要對外出遊玩妻子傾吐啊!“行人歸來石應語”,詩人在結句處把筆宕開,作了浪漫的推想:待到遠行遊玩歸來之時,這佇立江邊的石頭定然會傾訴相思的衷腸啊!然而,妻子在何方?行人何日歸?
妻子可曾知道在家的老爺們對她的相思麽?遊人歸來日,石頭能否說話呢?這些都留給讀者去思索,詩人卻就此戛然停筆了。結句實在是含悠然不盡之意,給人以美的啟示和美的享受。
這首詩於平淡質樸中,蘊含著豐富的內容。詩人只描寫了壹個有包孕的片段的景物和自己壹剎間的感受,平平寫出,象是信手拈來,不費力氣,然而卻是情意無窮,耐人咀嚼,發人深想,極有情味,很能引起廣大男性朋友的***鳴!對廣大女性朋友有深刻的教育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