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民歌《送別》作品全文:
送別 隋 無名氏
楊柳青青著地垂,楊花漫漫攪天飛。
柳條折盡花飛盡, 借問行人歸不歸。
白話譯文:
楊柳枝青青的垂到地面,楊花漫天飛舞。
柳條折盡了楊花也已飛盡,借問壹聲遠行的人什麽時候回來呢?
作品賞析:
首句寫柳絲,千條綠枝,如煙似霧,著地而垂,隨風依依,似惜人離別,又似離恨條條,令人意惹情牽。第二句寫楊花(柳絮)如雪,漫天飛舞,迷蒙壹片。
“漫漫”二字極寫楊花數量之多,範圍之廣,飄飛之亂,特別是“攪”字,不僅傳神的寫出楊花飛舞之狀,也攪動了離別之人的情腸,暗示了離情別緒的紛擾無端。
這兩句青青翠條和雪白楊花相對,色彩鮮明;“著地垂”的柳枝是靜態的,給人以垂直下垂之感,“攪天飛”的柳絮是飛動的,具有向上輕舉之態,二者壹動壹靜,壹上壹下,壹為線條,壹為團塊,動靜結合,上下並舉,為下面兩句對離別情感的抒發做了鋪墊。
末兩句則借景生發,由景轉情,加以進壹步聯想,並借此矚勸遠行之人。兩個“盡”字與兩個“歸”字前後照應,密切相關,“盡”表示事物的結束和時光的流逝,“歸”表示行人在外飄泊生活的結束。
重疊使用,更感到作者的情深意切。由於詩意模糊,我們難以確認送別人的身份,不過,無論他所寫的是情人的惜別、夫妻的分離,還是親朋的遠行,其意境的深遠情意的懇摯,都足以引起讀者的心理***鳴。所以,詩的“模糊”,遠勝於“確認”,這就是詩的魅力所在。
擴展資料:
創作背景
據《東虛記》所載,此詩作於隋大業年間,隋煬帝巡遊無度,使得民窮財盡,故詩中望其返國。
更有甚者認為,“楊柳青青著地垂,楊花漫漫攪天飛”,以“楊柳楊花”之“楊”諧隋煬帝楊廣之“楊”,以“楊柳”、“楊花”鋪天蓋地之勢,影射諷刺隋煬帝“楊廣”荒淫無道,禍國殃民。“柳條折盡花飛盡,借問行人歸不歸?”這兩句借問話,表達了百姓對隋朝滅亡的寄予。
百度百科--送別 (隋朝民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