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 遊‘江上清風’ 遊‘江上清風’
————————————
作者:文/墨西哥大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千百年的古廟
千百年的‘江上風清’
被峽江的鄉親們信仰,朝奉
激流中
壹抹清風
將過往的生靈‘西送二十裏’
香火環繞的‘桓侯’
彌漫著忠貞的氣息
這就是‘張飛廟’
座落在峽江,獨居壹方風水
它富麗,它神奇,與‘白帝’為鄰
灞橋當關,震退十萬曹兵
他的英風,他的豪氣
捍衛了峽江數百年的安寧
遙望峽江千帆竟
手拂白須憶風流
忠貞的氣節漫過這富饒的土地
成就了
這名垂青史的不朽傳奇 ______________________勞動辛苦請采納!謝謝
2.關於黃庭堅的壹首詩《詠梅詩》三首 黃庭堅
城南名士遣春來,三月乃見臘前梅。定知銷著江南客,故放綠梢春晚回。
病夫中歲屏杯杓,百葉殘梅觸撥人。拂顙官黃胥有思,滿城桃李不能春。
舍人梅塢無關鎖,攜酒僧人來未曾。舊時愛菊陶彭澤,今作梅花樹下僧。
-----------------------------------
《次韻魯直書伯時畫王摩詰》蘇軾
前身陶彭澤,後身韋蘇州。欲覓王右丞,還向五字求。
詩人與畫手,蘭菊芳春秋。又恐兩皆是,分身來入流。
3.雲陽山的相關詩詞遊雲陽山寺宋·黃庭堅空余叔子兩青碑,無復山翁白接籬。
臥對江流思往事,行串雲嶺扣柴扉。松風半入烹茶鼎,月鳥常啼掛月枝。
見說北歸應有日,道人先做鹿門期。雲陽山明·林廷玉①野寺黃花滿徑妍,壹尊清對夕陽前。
偶然遇景消閑性,忽漫逢僧話夙緣。雲陽釀起山背雨,風來吹散樹頭煙。
修靈望遠清都隔,不覺秋風兩鬢邊。①林廷玉:明弘治十五年至正德元年任茶陵知州。
介紹登雲陽山遠望,整個縣城如在青山環抱之中,晴天時在藍天白雲輝映下,青出如黛,風光明麗;陰雨有霧時,山影飄渺迷離,有如霧中浮島。雲陽山從山腳起有壹條人工開鑿的山路盤旋而上,路面寬約3m,可達山頂。
雲陽山地貌多樣,林木繁茂。方圓七十余裏,層峰蟠巒、丹崖翠壁、奇巖異石、深澗奇洞、飛瀑鳴泉,隨處可見,構成壹道道千姿百態的景觀。
雲陽山集秀、幽、雄、奇、險之美於壹山,多姿多彩,引人入勝。這裏,有紫微疊翠之秀潤雄渾,有雲陽仙之幽深靈異,有老君巖之神奇,有靈龜谷之峻險,還有羅漢洞峽谷之“世外桃源”仙境,彩虹瀑布之浪漫……壹道道蓊郁蔥蘢的森林景觀,向人們呈現出“草木滋繁、鳥獸相呼、自然馴狎”的生態和諧樂園。
雲陽山文化源遠流長。古籍的記載,文人的詠嘆和民間傳說,使雲陽山的峰、巖、洞、泉、瀑都飄盈著濃濃的文化氣息。
自然與人文相融,使雲陽山水更加靈動,更具魅力雲陽山有雲陽仙、紫雲寺、赤松山(神農故封)、天鵝 湖等四大景區 處景點,有樟木沖,汲秀園、半山亭、旺水溝等三個遊樂、休閑景區,有雲陽廣場綜合景區壹個。已初步開發、開放雲陽仙、紫雲寺、赤松山(神農故封)等三大景區個景點。
雲陽山四季分明,氣候宜人,時換景變,豐富多彩。春賞杜鵑、夏觀雲海、秋看日出、冬賞雪景,賞心悅目。
雲陽山聳立在壹望平疇之中,顯得格外巍峨挺拔。山上林木蓊郁蔥蘢,“ 草木滋繁,鳥獸相呼,自然相狎”①。
它的東麓卻是地勢乎緩的河谷平原和丘岡地,洣水匯沔水、歐水、文水、茶水,穿過雲陽洪山廟峽谷,北去攸縣、衡東,匯入湘江。古代貫穿茶陵東西、南北的兩條驛道分別從東麓、北麓近山而過。
自古以來,這塊丘盆地經濟比較發達,人口比較稠密。北宋大中祥符年間(1008~1016)、南宋紹定四年(1231),先後在這裏的洣水北岸、南岸築金州城、茶陵城為縣(州)城池,其中茶陵城至今仍是縣城所在地。
由於雲陽山地理位置、自然環境的特殊性,因此自古引人註目。史前的先民首先看中了這塊土地。
這裏為先民提供了理想的生存空間,山下可以“種五谷”、圈養牲畜,山中可以狩獵,還可以嘗百草、采藥。無疑是首選的棲息地,位於東麓的獨嶺坳大溪文化遺址就是壹個例證。
在這處遺址,經考古發現了距今6000多年的人類文明遺存。遺存有陶罐盛裝的稻粒和魚、獸骨及石器等生產工具,留下了人類社會從狩獵文化向農耕文化過渡時期的痕跡。
佛道兩家看中了雲陽山的幽深、清靜。山下田疇相連、村舍相望。
世外清境與“人間”近在尺咫,有山下“人間” 為依托生活有保障。因為佛徒道眾雖然看破紅塵,但還得食人間煙火,雲陽山正是他們既“可以避世,可以隱居”的福地,又是有生活來源的“寶地”。
文人墨客、達官貴人欣賞雲陽山的峰巖之美、林泉之幽。這裏,近鄰縣城,卻遠離塵囂,“世外桃源”與“人間煙火”相通。
這正是他們排遣奔競中的郁悶、發思古之幽情的理想遊憩地。雲陽山與人類文明活動密切相關,源遠流長,積蘊了深厚的、豐富多彩的文化。
成為湘東文化名山。北宋官修地理總誌《元豐九域誌·古跡》即有雲陽山的記載。
此外,《史略循蜚》、《水經註》、《漢學堂叢書》、《漢唐地理類鈔》、《皇甫記》、明《壹統誌》、《湖南通誌》等古籍關於雲陽山的記載更為詳細。這些記載主要是關於雲陽山為“雲陽氏故封”、“神農故封”、“古南嶽”等三個方面的內容。
4.怎樣來描寫雲陽的張恒候廟(又名張飛廟)自然風景張飛廟,又名張桓侯廟,張飛廟面江背山,依山取勢,由壹組匠心獨運的古建築群組成,氣勢宏偉壯麗。
主要建築有正殿、旁殿、結義樓、望雲軒、助風閣、杜鵑亭和得月亭等7座。前5個建築為紀念張飛廟而建,後兩個建築為紀念唐代詩人杜甫在此客居兩年而建,是難得的文武合廟。
張飛廟系為紀念三國時期蜀漢名將張飛而修建,始建於蜀漢末期,後經歷代修葺擴建,距今已有壹千七百余年的歷史。 據傳張飛在閬中被部將範疆張達暗害後,二人取其首級投奔東吳,行至雲陽,聞說吳蜀講和,便將其首級拋棄江中,為壹漁翁捕魚時打撈上岸,埋葬於飛鳳山麓。
世人在此立廟紀念,故有張飛“頭在雲陽,身在閬中”之說。張飛大義大勇,為人民敬仰,歷年來農歷八月廿八其生辰各地群眾紛紛前來舉行祭祀民俗活動,頗具壹定規模與影響。
張飛廟充分利用地形地貌,依山座巖臨江,山水園林與廟祠建築渾然壹體,相互襯托。廟外黃桷梯道、石橋澗流、瀑潭藤蘿、臨溪茅亭、峻巖古木等景場,秀美清幽。
廟內結義樓、書畫廊、正殿、助風閣、望雲軒、杜鵑亭、聽濤亭等古建築,布局嚴謹、層叠錯落、獨具壹格,既有北方建築雄奇的氣度,又有南方建築俊秀的質韻,更有園林點染、竹木掩映、曲徑通幽。因此張飛廟素有“巴蜀勝境”的美稱。
張飛廟還收藏漢唐以來的石刻、木刻、字畫六百余件及新石器時期以來的其它文物千余件。尤其是字畫碑刻,名家聖手,流派紛呈,各領風騷,不少為國內外所罕見,具有較高的歷史、藝術和科研價值,如漢《張表碑》、梁《天臨碑》、黃庭堅書《幽蘭賦》、蘇軾書《前後赤壁賦》、嶽飛書《前後出師表》等,因而早有“張祠金石,甲於蜀東”的說法。
所以張飛廟又有“文藻勝地”之盛譽。 由於張飛廟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的較高價值,1980年被定為四川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為三峽庫區內重慶市唯壹全淹全遷的重點風景名勝古跡。
近些年來,它更為世人矚目,中央領導、專家學者、中外遊客都慕名前來考察遊覽,成為長江沿線壹處主要旅遊熱點。 詳細情況請查詢: /view/914615.htm 張飛廟又名張桓侯廟,始建於壹千七百年前,歷代擴建,歷盡滄桑,盛而不衰。
張飛生於涿郡,歿於閬中,為何竟在千裏之遙的雲陽長江邊上建廟立碑呢?民間有張飛“身葬閬中,頭葬雲陽”的淒美傳說,與“三國演義”寫的有所不同。關羽敗走麥城為孫權所害,時張飛駐守閬中,驚聞噩耗,悲憤交集,下令部下三日備齊白旗白甲,掛孝出征,為關羽報仇。
範疆、張達二將深知不能如期復命,又懼張飛虎威,遂趁張飛醉臥之際,將之殺害,取下首級,直投東吳。吳王孫權得知劉備興兵伐吳,深恐哀兵必勝,又恐魏兵乘虛而入,派人向劉備請和。
範、張二將聞此消息,正在雲陽途中,慌忙將張飛頭顱拋入江中,逃遁他鄉。當晚有壹老翁在銅鑼渡撒網打魚,撈起張飛頭顱,驚異之間,恍惚見張飛跪地哀求:生為蜀人,死當蜀鬼,請將頭顱葬於蜀境。
漁翁受托,淚如雨下,便將張飛頭顱葬在雲陽對岸的飛鳳山麓,並邀集百姓修起最早的張飛廟。這便是張飛廟的來歷,充滿了淒婉的意境。
張飛廟以其獨特的建築和集聚了大量藝術珍品而被後人譽為:“巴渝壹勝境,文藻壹勝地”。張飛廟經歷代修葺擴建,殿、樓、軒、閣、亭齊備,唐、宋、明、清歷代均有遺跡,集歷代建築之精粹,構成壹組完美的古建築群,為世所罕見。
它依山取勢,坐巖臨江,層層疊疊,錯落有序。拾級而上,門前小橋流水,潺潺有韻;林木點染其間,鋪排有序;入內,但見殿宇巍峨,古樸凝重。
“巴渝勝境”實不過譽。張飛廟在地理位置和建築上都很獨特,還留下歷代名流許多詩詞、歌賦、書畫、碑刻等大量的珍品。
廟內石碑、摩崖等石刻及木刻書畫作品多達六百余件。藏品年代遠至漢唐,近到明清。
各流派、各風格兼收並蓄。故有“張祠金石,甲於渝東”之贊,有文章、書法、雕刻“三絕”,“文藻勝地”名副其實。
張飛廟的主要建築和雕塑群是圍繞著張飛的傳說和其獨具魅力的性格來布局、建造的。進了大門,就是結義樓天井,可見劉、關、張三人高舉酒杯,仰天長望,瀝血祭天,慷慨悲壯,給人以強烈的震撼。
結義臺前有四十年代孫元良駐軍張飛廟時寫下的贊頌張飛的詩句:“吾侯椎屠耳,輝煌酹大誌,豈為高官爵,宅心在濟世。”表達了對張飛的景仰。
出結義樓往東是寄托張飛思念雲長的望雲軒,再過字畫滿地的樓廊,沿石階而上便是祭祀張飛的正殿,中間是高大的張飛塑像,兩旁是壹組雕塑群。《三國演義》在寫到張飛遇害時有壹首詩贊雲:“安喜曾聞鞭督郵,黃巾掃盡佐炎劉。
虎牢關上聲先震,長阪橋邊水逆流。義釋嚴顏安蜀境,智欺張合定中州。
伐吳未克身先死,秋草長遺閬地愁。”這壹組塑像把詩句中的張飛“怒鞭督郵”、“義釋嚴顏”、“長阪退敵”等傳奇佳話塑造得栩栩如生。
在整個正殿,張飛愛憎分明的性格,赤膽報國的精神,橫掃千軍如卷席的英雄氣概都得到了形象的再現。 張飛廟處處保存了老百姓對張飛的敬仰之情,除了上面提到的建築和雕塑,值得壹提還有助風閣和據說是張飛書寫的石刻。
助風閣位於旁殿,是壹個六角。
5.關於重慶市雲陽縣張飛廟的作文雲陽,萬裏長江邊上壹個名不經傳的小縣城,漢代設縣,至今己風風雨雨經歷了壹千四百多年。
真正使這座小縣城享有名氣的,不是縣城本身,而是縣城對岸隔江相望的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張恒侯廟(即眾所周知的張飛廟)。張飛廟是長江南岸為數不多的文物古跡之壹,廟裏內容豐富,舉目盡收名人木刻字畫,擡手可觸古老石刻銘碑,打開像機無處不是美景,遊覽勝景使人流連忘返。
同時也引出了不少對張飛廟的傳說。“頭 葬 雲 陽”三國時期的壹天晚上,住在長江邊雲陽縣銅鑼渡口邊壹位老漁人做了壹個奇怪的夢:“見壹個滿身是血的將軍稱自己是蜀國大將張飛,被部將範疆、張達在閬中所殺,二人割其頭顱投奔東吳,途中聞聽吳蜀講和,他們便將其頭顱拋入長江中。
他拜托老漁人把自己的頭顱打撈上來,否則就要漂到吳國。並要求老漁人將其頭顱背往後面飛鳳山上,在哪裏背不動了就在哪葬頭。”
半信半疑的老漁人夢醒後來到長江邊撒了壹網,果然撈起了張飛的頭顱!後來,當地百姓就在撈起張飛頭顱的地方---現雲陽縣舊縣城對岸的飛鳳山麓,修建了最早的張飛廟。這大概就是張飛“身葬閬中,頭葬雲陽”的民間傳說。
傳說終歸是傳說,張飛廟究竟建於何時,為何建在雲陽,如今皆找不到相應的史誌記載,張飛廟助風閣內現存的壹塊宋宣和年間的《宣和陳擬碑》,是張飛廟最早的實物例證。時至今日,史稱“巴蜀壹勝境,文藻壹勝地”的張飛廟早已成為長江三峽壹處著名的文物古跡,每年都有成千上萬的中外遊客前去拜祭和參觀遊覽。
而三峽工程的修建,則使張飛廟列入了重慶市需要搬遷保護的四大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國家撥巨款將張飛廟原汁原味地遷往磐石鎮龍安村,與雲陽全遷的新縣城遙遙相對。
“助 我 清 風”從雲陽新縣城南眺對面的盤石鎮龍安村與縣城壹同上遷了32公裏的張飛廟,精心選擇的新址,地形與原址很相似:坐巖、依山、面江。張飛在雲陽人心目中,早已經不僅僅是壹位名人,而是壹位神,壹位菩薩,這種情況,在全國是絕無僅有的。
除了四川閬中有壹座張飛廟,國內就只有雲陽才有張飛廟,據他了解,雲陽全縣有大大小小***14座張王廟,張王菩薩早已深深地進入了雲陽普通百姓的生活。除了雲陽,附近的渝東區縣乃至毗鄰的湖北部分地區,都有祭拜張王菩薩的傳統。
相傳張飛的神靈經常護佑過往的船只,常送順風15公裏,後人便在廟裏建壹亭閣,上書“助我清風”,亭曰“助風閣”。以前,航行川江的新船在首航前,船老板都要到張王廟祭拜,祈願平安。
即便是現在,每年農歷大年初壹和八月二十八(張飛生日),所有經過張王廟的船只,包括最豪華的遊輪,都要給張王菩薩放鞭炮。這裏還有壹個動人的傳說。
清康熙河道總督張鵬翮回遂寧省親,乘船經過張飛廟,不僅不去祭拜,還狂言“文臣不拜武將”,當晚停歇在三壩溪。誰知晚上逆風頓起,船只不但不能前行,倒退回了雲陽老縣城。
張鵬翮這才深感敬畏,備齊三牲三果進廟參拜,結果開船後壹帆風順。省親回來,張鵬翮專門為此賦詩壹首:“銅鑼古渡蜀江東,多謝先生賜順風。
愧我輕舟無壹物,揚帆載石鎮崆峒。”刻有此詩的石碑還鑲嵌在助風閣內的墻壁上。
極具地方色彩和民俗價值,是張飛廟被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重要原因。廟裏的柏樹上,壹年四季都掛有許多的紅繩和紅布條,張王廟會期間更多。
家人生了重病,當地百姓都會去張王廟上柱香,系上壹根紅繩,祈願的人很多。當地老百姓過年殺豬前,都要向張王廟的方向敬香祭拜,因為張飛最早就是壹名屠夫。
到現在,雲陽人買了新車,也要去廟裏放鞭炮,敬香送油;外出打工的,行前也要去廟裏祭拜,找了錢回來還要去還願;農歷八月二十八晚上12點,雲陽的老板們都要包船過江去廟裏放鞭炮……張飛廟搬到新址後,罩掩古廟的古樹老膝、蒼松翠柏、名花異草、懸崖飛瀑早己蕩然無存。新培植的樹木要成綠陰,還待數年後才可能成其氣候,原形成價值的民俗因無本尋,現均已被人丟棄,拜神許願香火很旺,但借樹借花借石寄托祝願的民習則無處可循了。
“文 藻 勝 地” 除了民俗的價值,張飛廟能夠成為蜚聲海內外的名勝古跡,更在於其深厚的文化底蘊,無數的文人墨客在此揮毫抒情,賦詩留聯,令其“張祠金石,甲於蜀東”,“江人文藻,稱勝地矣”。將張飛廟打造成為“文藻勝地”,有兩個人的功績不能不提,壹個是清代廟住持僧瘦梅上人,另壹個是清末曾在京城為官的雲陽人彭聚星。
張飛廟歷代的住持僧都喜歡請來此遊覽的書畫名家留下墨寶,而瘦梅上人更甚,凡“遇名流過寺,必乞留題”。彭聚星在任學部主事時,收集了大量的名家如《前後出師表》等字畫拓本。
告老還鄉之後,他與瘦梅上人專程請來當時國內頂尖的金石篆刻名家姚仁壽與何今雨二人,耗時幾年才將這些拓本壹壹篆刻完畢,張飛廟現存的800多幅木刻和石刻,大多數是當時所為。張飛廟內,殿堂亭閣中,隨處可見懸掛的木刻和鑲嵌的石刻,以及大量的石碑。
顏真卿、蘇軾、黃庭堅、米芾、鄭板橋、劉墉等大家的得意之作均在其內。顏真卿的《爭座位帖》是他的登峰造極之作,與王羲之的《蘭亭序》有“雙璧”之譽;。
6.張飛廟的重點廟宇介紹張飛廟,又名張桓侯廟, 位於長江南岸飛鳳山麓,離重慶市 區382千米,與雲陽縣城 隔江相望,系為紀念三國時期蜀漢名將張飛而修建,始建於蜀漢末期,後經歷代修葺擴建,距今已有壹千七百余年的歷史。
相傳勇毅剛直的張飛急於為義兄關羽報仇,被部將張達、範疆所害,其頭顱被拋於江中。有漁人夜得張飛托夢,到江中打撈張飛頭顱,意外撈到壹罐金子,於是用此金造了張飛廟。
明朝嘉靖《雲陽縣誌》記載:“昭烈章武元年(張飛)移發閬中,軍會江州。值張達之便,以其首順流。
土人雲:漁人得之,置而弗去,顯於噩夢,遂祠焉”。據史載,張飛廟始建於蜀漢末年,後經宋、元、明、清歷代擴建,已有1700多年歷史。
由於緊鄰長江,張飛廟在清朝同治九年(1870年)的特大洪水中幾乎徹底損毀,現存建築是清同治到光緒年間陸續補建而成。廟前臨江石壁上書有“江上風清”四個大字,字體雄勁秀逸。
廟內塑有張飛像,珍藏有漢唐以來的大量詩文碑刻書畫及其他文物數百件,多為稀世珍品。素有“三絕”(文章絕世,書法絕世,鐫刻絕世)之盛譽,號稱“文藻勝地”、“巴渝壹勝境”。
三峽大壩建成以後,此廟將會被淹沒。屆時將在南岸仿原廟建築,修建壹座新張飛廟。
歷史傳說據傳張飛在閬中被部將範疆張達暗害後,二人取其首級投奔東吳,行至雲陽,聞說吳蜀講和,便將其首級拋棄江中,為壹漁翁捕魚時打撈上岸,埋葬於飛鳳山麓,世人在此立廟紀念,故有張飛“頭在雲陽,身在閬中”之說。張飛大義大勇,為人民敬仰,歷年來農歷八月廿八其生辰各地群眾紛紛前來舉行祭祀民俗活動,頗具壹定規模與影響。
建築特色張飛廟 充分利用地形地貌,依山座巖臨江,山水園林與廟祠建築渾然壹體,相互襯托。廟外黃桷梯道、石橋澗流、瀑潭藤蘿、臨溪茅亭、峻巖古木等景場,秀美清幽。
廟內結義樓、書畫廊、正殿、助風閣、望雲軒、杜鵑亭、聽濤亭等古建築,布局嚴謹、層叠錯落、獨具壹格,既有北方建築雄奇的氣度,又有南方建築俊秀的質韻,更有園林點染、竹木掩映、曲徑通幽。因此張飛廟素有“巴蜀勝境”的美稱。
張飛廟面江背山,依山取勢,由壹組匠心獨運的古建築群組成,氣勢宏偉壯麗。主要建築有正殿、旁殿、結義樓、望雲軒、助風閣、杜鵑亭和得月亭等7座。
前5個建築為紀念張飛廟而建,後兩個建築為紀念唐代詩人杜甫在此客居兩年而建,是難得的文武合廟。張飛廟還收藏漢唐以來的石刻、木刻、字畫六百余件及新石器時期以來的其它文物千余件。
尤其是字畫碑刻,名家聖手,流派紛呈,各領風騷,不少為國內外所罕見,具有較高的歷史、藝術和科研價值,如漢《張表碑》、梁《天臨碑》、黃庭堅書《幽蘭賦》、蘇軾書《前後赤壁賦》、嶽飛書《前後出師表》、顏真卿書《爭座位帖》等,年代從南北朝到近代,作者從黃庭堅、蘇軾、顏真卿、嶽飛、朱熹、董其昌、王守仁、鄭板橋、劉墉、翁同龢到閑僧、鄉紳,因而早有“張祠金石,甲於蜀東”的說法。所以張飛廟又有“文藻勝地”之盛譽。
由於張飛廟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的較高價值,1980年被定為四川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為三峽庫區內重慶市唯壹全淹全遷的重點風景名勝古跡。
近些年來,它更為世人矚目,中央領導、專家學者、中外遊客都慕名前來考察遊覽,成為長江沿線壹處主要旅遊熱點。 唐代詩人杜甫客居雲陽時寫下了“雲安有杜鵑”的詩句,杜鵑鳥歷來是重情重義的象征,雲陽人民更為重情重義,遠方的客人請到雲陽來,張飛廟正向您張開熱情的雙臂。
重慶雲陽張飛廟門票價格:20.00元/人當地氣候雲陽處於北回歸線以北的東南中亞熱帶濕潤氣候區,四川盆地中亞熱帶濕潤區,春早、夏熱、秋涼、冬暖。初夏雨量充沛,盛夏炎熱多伏旱,秋多綿雨,冬少日照。
年平均氣溫18.4℃。1月平均氣溫7.2℃。
7月平均氣溫29.1℃。年平均日照數1484.8小時。
年平均降水量1100.1毫米。無霜期304天。
交通線路到重慶市,距市區約23公裏,從機場至市內,公***汽車車程不到1小時。火車至重慶北站(重慶龍頭寺火車站)下車,然後至對面的重慶長途汽車站坐雲陽直達班車,經4小時,到達雲陽蓮花車站。
在朝天門交通廣場汽車站乘坐長途汽車或在朝天門碼頭乘快艇5小時即抵達雲陽縣,然後在雲陽縣蓮花車站可坐到盤石的車到雲陽長江大橋下車。之後可步行或乘摩托車前往。
最佳旅遊時間年平均氣溫在18℃左右,冬季氣溫平均在6-8℃,夏季氣溫平均在27℃—38℃之間,最高極限氣溫可達43.8℃。重慶終年少霜雪、多雲霧、冬暖、夏熱、春早、秋短,雨量充沛,夏秋之交夜雨更多,歷代詩人對“巴山夜雨”多有吟詠。
前往重慶旅遊的最佳時間在春、冬兩季,夏季酷熱,秋季多雨,都不適合旅遊。三大看點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張桓侯廟俗稱張飛廟,它位於重慶市雲陽縣老縣城長江南岸的飛鳳山麓,是當地人民為了紀念三國蜀將張飛所建。
相傳最初建於三國,實物資料最早見於宋,元、明、清均有修葺和擴建,匯集了歷代建築之精華。三峽工程蓄水後,張飛廟所在位置淹沒於水下。
為保存這壹重要人文景觀,國家投入資金4000萬元,把。
7.描寫雲陽張飛廟的50字作文在我念壹年級時,去過重慶雲陽的張飛廟,那真是個“活人廟”。
走進張飛廟的大門,就會看到石像做的劉備、關羽、張飛三兄弟,正圍著擺滿酒、肉、菜的桌子談笑風生。關羽拿著酒壺倒上壹杯酒,就要和舉起酒杯的劉備、張飛二兄弟美美地飲上壹杯。
看著他們臉上那微笑著的表情,我還以為他們是打了個大勝仗正在慶賀呢——後來聽爸爸說這是“桃園三結義”,開始了蜀國的建國征程。 參觀過“桃園三結義”後,爬上幾坡梯子,就可以看到張飛騎在飛奔著的馬背上,橫沖直撞,無人能擋。
妳看,張飛舉著寶刀,神情嚴肅得很,可能這場戰爭非常重要吧,要不怎麽像誰惹怒了他似的,眼睛死死盯著前上方,註籂錠焚瓜蒔蓋鋒睡福精意著周圍的壹點風吹草動?要說張飛的坐騎,那更是知道這場戰爭的重要性,壹點也不偷懶。只見它兩只前蹄高高擡起,頭也高高地昂著,眼睛緊盯著前方,使勁地奔跑,好神氣喲!有了他們主仆二人的親密配合,難怪張飛壹能在長板坡嚇退敵人大軍。
張飛廟到處都是好看的石像,說也說不盡,希望妳有機會也去細細遊賞。看過張飛石像,經過幾根石柱,來到了壹個樓閣上。
樓閣裏整齊地掛著許多幅書法作品,把整個樓閣裝扮成書香樓了。我當時雖然不知道是誰寫的,但我想壹定是偉大的作品。
這些作品非常吸引遊客,時常聽到“這幅字好!”“這幅字妙!”的稱贊聲,沒有壹個不給點評語的。雖然不知道上面寫的什麽,也不知道書寫者的書寫水平到底怎麽樣,但看到別人都在稱贊,我也隨口說了壹句:“這字真是太絕了!” 要是有機會,我壹定會再去張飛廟,欣賞那裏栩栩如生的石像和人們無窮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