襪子壹詞最早見於《中國古今筆記》:“三代與周朱交趾。”“三朝”是中國有記載最早的夏商周三個朝代,距今已有三四千年的歷史。“吉焦”原來是用動物皮制成的襪子,所以寫作襪子。後來從獸皮發展到布、麻、絲,“七”字改為“襪”,最後壹步步簡化為“襪”字。通過壹個詞的演變,我們可以發現和捕捉小襪子所蘊含的歷史文化的博大精深。
可惜的是,就像人們不在乎腳上的襪子壹樣,襪子在中國的服飾文化中也沒有壹席之地。在許多作品中,襪子文化是模糊的,只是壹筆帶過。到目前為止,由於忽視了這方面的研究,國內還沒有關於襪子的專著。本文簡述了襪子的起源和歷史,試圖為我們腳下這雙普通的襪子塗上壹層文化色彩。
中國——襪子生產的鼻祖
考證表明,最原始的襪子出現在中國的夏朝。《三國誌》中有“文王伐拜,去鳳凰黃市,領帶解,因結”的記載,指的是周文王自己系襪帶,自己系襪帶的情節。可見,襪子在這壹時期的中國上流社會中已經出現,成為壹種身份象征。
在為期兩周的時間裏,襪子由成熟的皮革和布料制成,富裕家庭可以穿絲襪。襪子壹般有壹尺多高,上端有綁帶,穿的時候用來系住上口。它的顏色是白色的,但祭祀時寫的襪子是紅色的。最好的襪子是用絲線織成的,並繡有圖案。
秦漢時期就有進門脫鞋襪的習俗。在房子裏,妳走在桌子上。不僅是平日的宴請如此,上電潮匯也是如此。能帶著劍去廟裏是莫大的榮幸。漢朝少數人,如蕭湘、曹操等,也曾享受過這種待遇。(下面有專門壹章)
此外,長沙馬王堆壹號西漢墓葬出土的兩雙絲襪,均為全絲裁縫制作,縫在足面和背面,底部無縫。襪子用的絲比較細,襪子用的絲比較粗。襪管在後面開口,開口處系有吊襪帶。吊襪帶是用平紋紗線制成的。襪數23cm和23.4cm,襪筒高度21cm和22.5cm,頭寬10CM和8CM,口寬12.7CM和12CM。由此可見,中國縫制襪子的技術至少有2000年的歷史,遠早於歐洲國家,所以中國是當之無愧的襪子鼻祖。
和現代的衣服不壹樣,古代的衣服很好穿,只要扣上扣子就可以很緊。在古代,衣服不是用紐扣縫的,而是用縫在上面的帶子綁緊,把裙子裹緊。不僅外套有腰帶,褲子也有腰帶,連襪子鞋子都有腰帶。與今天的襪子不同,古代的襪子是用特殊的機器織成的,而是用布或絲或絹等織物手工縫制的。襪子有綁帶,從夏朝壹直保持到西漢。《傳》:“王生老漢,說‘我的襪子解開了’,顧說‘把我的襪子系上!’“放開它,跪著結束它。現在我有了,人們可能會讓王聲說,‘我為什麽要延遲侮辱張廷威,讓我的膝蓋綁襪子?’"
古代的襪子不像現在這麽流行。在古代,穿襪子是有錢官員的權利。窮人哪裏買得起布料和絲綢制成的襪子?《史記·滑稽列傳》:“東郭先生窮,衣開鞋不完。走在雪地裏,可以走在地上不下去。路上的人都笑了,東郭先生回答說:‘誰能在雪地裏表演?’它使人看見它,它的鞋在上面,它的鞋像人。“妳看,當年東郭先生就是這樣壹個代表,他的鞋子沒有鞋底,沒有穿襪子的條件,所以他的腳踩在雪地上,腳趾印得惟妙惟肖。
古代人冬天把光腳塞進鞋子裏。他們是如何度過寒冷冰凍的12月的?古人真的沒有更好的辦法解決這個問題。好在古人穿的衣服比現在的更寬更長,垂到地面,所以走路的時候連腳都很少露在外面,衣服其實起到了禦寒的作用。再想想冬天人的手都是露在外面的,又沒有特別的防寒措施,那麽人的腳有什麽資格受到比手高的待遇呢?所以古代人不穿襪子是很自然的。
曹植曾在《洛神賦》中寫道:“浪中微踏,襪中塵”。想必絲綢和緞子制成的襪子只有漢代才有。從後漢開始,關於襪子的文字記載越來越多。《淮南子說》、《後漢書·禮記》、《類篇》、《後漢書·李仲傳》、《蔡文姬傳》、《國史補遺》、《李娃傳》、《鬼錄》、《宋代禮記》和《珠上筆記》等史書中都有襪子的記載。
清代有長襪短襪之分,有紗織之別,有布縫之別。清朝後期,江南和上海的人們還在襪子上紋上各種圖案和花紋,以作裝飾和美化。在清朝,因為所有的人和女人都纏足,所以他們使用襪子船,襪子套和懸掛物。其形狀及穿著方法如下:“襪舟僅用下緣敷於足部。或者雲、船、領子也應用在襪子上,形狀更相似。”“纏足女加於行外,曰襪。封面纏線,有礙觀瞻,故以襪蓋之。”“纏足是用絲或布做的,女人用來裹腳。也叫纏足。”(均引自《清稗鈔》第十三卷《衣》)
光緒年間,天足會成立,小腳女人穿襪子真的成了問題。“那些壹時半會兒放大不了腳的,那襪子是棉的,叫假趾套。到木頭的底部,安裝在鞋跟處;今天的棉套子塞在腳趾前面。纏著它,免得鞋子大;今天輕松了,還擔心小鞋。”
65438年至0879年,歐洲各國向中國輸入針織品,外國的襪子、手套等針織品通過上海、天津、廣州等口岸傳入內地。受此影響,沿海主要進口口岸紛紛設立針織企業。中國針織工業的發展是從生產襪子開始的。
1886年,中國成立了第壹家襪子廠,名為張赟衫襪廠,由杭州人吳秀英創辦。最開始,棉襪是用手搖襪機織出來的。後因經營不善,於1902轉賣給廣東人,並更名為林靜衫襪廠(上海林靜針織廠前身)。1912天津武清縣壹個叫郭有恒的商人開了郭有恒襪廠。1914之後,各地開始出現大量的小襪廠,並逐漸發展出半自動襪機。抗日戰爭時期,除了日本人在中國壹些大城市設立的襪廠外,還有不少猶太人來到上海等地設立壹些小型針織廠,主要利用柯登機生產長襪,並開始用粘針手工編織羊毛襪和合股襪。
65438年至0949年解放前夕,襪廠是針織行業中分布最廣的。據統計,天津有200多家襪廠,上海、廣州估計更多。
建國後,通過公私合營,這些小廠逐漸兼並聯合,襪業走上了真正的發展和規模化的道路。十壹屆三中全會以後,在改革開放的指導下,襪業同其他針織行業壹樣,有了較大的發展和變化,在品種、設備、技術、產量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特別是自上世紀80年代引進國外先進襪機和先進技術以來,襪業企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以天津為例。當時天津有9家襪廠,職工5000多人,襪機2500臺(其中進口的近300臺),年產量4000萬雙。當時的產銷比是1:7,確實供不應求。
在國有集體企業萎縮的同時,壹批私營企業、鄉鎮企業和合資企業開始崛起並迅速發展。目前,這些企業是市場的主角,它們在品種、質量、設備、營銷和規模上都超過了國有企業。比如諸暨市的大塘鎮,已經成為全國著名的襪業之鄉,最典型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