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殊
油壁香車不再逢,峽雲無跡任西東。
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風。
幾日寂寥傷酒後,壹番蕭索禁煙中。
魚書欲寄何由達,水遠山長處處同。
這首晏殊的《寓意》被我收錄在《古詩詞趣讀與寫作啟蒙課》教材的“疊詞篇“裏,主要是教孩子們在寫作中多運用些疊詞。詩歌本身的含義並未作深度解讀,但這首詩的隱喻手法之高妙,讓蘇老師忍不住要來"爭鳴"壹下。
這是首“別後的相思戀情詩”,頭兩句“油壁香車不再逢,峽雲無跡任西東”中的“油壁香車”和”峽雲“,壹個用女子坐的交通工具借指所寫女子,壹個用景物借指傳說中的巫山神女來比喻所寫女子如神女般行蹤不定,都是通過“物”來暗喻“人”。接下來兩句“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風”通常就被解釋為描寫詩人作這首詩時所處的場景,也有少數解釋說是晏殊回憶起兩人以前的約會之地,而我卻覺得大謬不然!
還是從總體結構上來分析壹下吧,這是首七言八句詩。壹般而言,八句詩的前後各四句就如同我們現在寫文章分段落壹樣,從內容上是可以分成兩段的。這樣結構的詩俯拾皆是,但幾乎沒有前兩句與後六句能進行分段的。恕蘇老師才疏學淺,不曾“熟讀唐詩三百首”且壹向反對在不理解的基礎上去“背詩”,如有這樣的詩,希望各位精通古詩詞者及各位能熟背古詩詞者不吝賜教!
如果按現在對這首詩的主流解釋,就是這樣的結構:前兩句寫女子失去芳蹤,後面六句寫詩人在家裏自怨自艾。首先在結構上已經有違常規了,再者題目是《寓意》。所謂“寓意”,自然是有“深意”隱藏在詩中。又有壹說此詩原本“無題”,“無題”要麽意味著無題可名,要麽其中真意不願為外人道,如同李商隱那首《無題》(蓬山此去無多路是指“無路可通”?——蘇老師詩詞新解)。
既然前面兩句已經用“物”來形容“人”了,後面那兩句為何不是在“如法炮制”呢?因此,“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風“無疑還是用景色來形容這位曾經邂逅的“美麗女子”!前壹句的“梨花”與“溶溶月”(如水的月光)都有“潔白”的***同點,十有八九是誇贊女子“膚白貌美”;後壹句的“柳絮池塘淡淡風”呢?梨花、柳絮意味著春天,那麽“淡淡風”自然就是春天的微風,或許就是在贊美女子氣質溫柔,讓人如沐春風。這兩句裏的“溶溶”和“淡淡”兩個疊詞,巧妙地體現出了壹種霧裏看花,似有若無的朦朧美感。也唯有這樣的女子才能讓詩人在“驚鴻壹瞥”之後再難相忘,從而朝思暮想、魂縈夢繞。否則前兩句只是描繪了美女的車和行蹤,而最主要的女子容貌卻無只語片字,豈不怪哉?之後詩人相思入骨、借酒澆愁豈不是少了壹些說服力?
前四句都是明寫景物實則暗寫女子,後四句寫詩人的行為及感受,完全符合八句詩的常規結構又契合題目。而且以我之見,這女子絕不是晏殊曾經相處過的“情人”,只是某次山行途中的“艷遇”(驚艷偶遇)罷了,是“前世的五百次回眸換得今生的壹次擦肩而過”!正是那香車上女子偶然的掀簾壹刻,才讓晏殊得以壹睹芳容,壹見傾心,也正因為時間過短,所以這驚艷壹瞥也只能留下這種“朦朧美”!
再也遇不到她坐的美麗車子了,行蹤仿佛巫山神女壹樣不知去處。她像映照在院中梨花上如水的月光般美麗,像吹起池塘邊柳絮的微風般溫柔。相遇後的這幾天,我只好借酒澆愁度過寂寞時光(好悔恨沒有詢問她的芳名和住址),現在又逢寒食節禁生煙火,周圍壹片蕭瑟的氣氛(更添傷感)。想寄封情書給她,但又能送到哪裏呢?山長水遠的地方處處都很相似。(心中只想著“女神”,忘了到底哪座山哪條河附近遇見的了)
細細體味壹下晏殊形容女子的高妙手法吧,這樣的比喻句才是高級的。這首詩充分說明了“人生若只如初見”有多美好,當真是“初初見妳,人群中獨自美麗,我是真的愛妳”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