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傳下來的古琴中常見刻有琴名者,如“九霄環佩”、“春雷”、“雪夜鐘”和“蕤賓鐵”等。在琴面槽腹納音兩側也常見刻有(或書寫)制琴時的帝王年號年數、制琴者姓名籍貫及制作地點等字樣。這對於鑒別考證古琴的年代、制作工藝的發展提供了方便。除此以外還能見到琴的底面上刻有古代某名家壹兩行詩句的書法字跡,或壹段工整小楷行書的序題,或壹方印章。
舉例:
1.九霄環佩(伏羲式)
琴背池上方刻篆書“九霄環佩”4字,池下方刻篆文“包含”大印壹方,池右刻“超跡蒼霄,逍遙太極。庭堅”行書10字,左刻“泠然希太古,詩夢齋珍藏”行書10字及“詩夢齋印”壹方。
琴足上方刻“靄靄春風細,瑯瑯環佩音。垂簾新燕語,蒼海老龍吟。蘇軾記”楷書23字。鳳沼上方刻“三唐琴榭”橢圓印,下方刻“楚園藏琴”印壹方。腹內左側刻寸許楷書款“開元癸醜三年斫”7字。
以上銘刻中“九霄環佩”及“包含”印為同時舊刻,蘇、黃題跋及腹款均系後刻。琴首下壹雙護軫為紫檀木所作,據廣陵派古琴家徐祺《五知齋琴語》所述,當為清康熙年間所裝。“詩夢齋”為清末北京著名古琴家葉赫那拉佛尼音布的別號。“三唐琴謝”和“楚園”均為清末貴池劉世珩的別號。
2. 大聖遺音(伏羲式)
琴的圓池上刻草書“大聖遺音”四字,池內納音左右上下四隅分刻隸書“至德丙申”四字年款,至德丙申為唐肅宗元年(公元756年)中唐之始,池兩側刻隸書“嶧陽之桐,空桑之材,鳳鳴秋月,鶴舞瑤臺”十六字,池下有“困學”、“玉振”兩方印,以上除年款外皆髹金。
3. 太古遺音(仲尼式)
龍池兩側鐫有行草:“佩劍沖金聊暫據,匣琴流水自須彈。”字體似王羲之聖教序,頗具唐人筆意,且詞義豪拓,亦有唐人氣概。龍池下鐫有宋代理學大儒朱熹手書:“養君中和之正性,禁爾忿欲之邪心。乾坤無言物有則,我獨與子鉤其深” 紫陽琴銘壹則,落款為:“淳熙丁未新安朱熹書”,為傳世古琴所僅見者。雁足上方有陰文“玉振”印壹方,當為元代大收藏家鮮於樞之印,以象其金聲玉振之意。
4. 松石間意(宣和式)
琴腹池內右刻“宣和二年禦制”,左刻“康熙庚午王漢章重修”,先陰刻後書以朱筆。龍池之下以綠松石填刻隸書琴名“松石間意”。池上刻行書三行雲:“古錦囊韜龍門琴,朱弦久歇霹靂音。安得伯牙移情手,為余壹寫山水心” 。又小字壹行,雲:“乾隆壬戌禦賞並題” 。皆填以泥金。下落朱色白文圓章“見天心”壹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