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幽州臺歌⑴
前不見古人
後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
獨愴然而涕下。
讀音分段
前/不見/古人,
後/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
獨/愴然/而涕下。
註釋
幽州:古十二州之壹,現今北京市。
悠悠:渺遠的樣子。
愴然:悲傷淒涼。
註釋譯文
詞語註釋
⑴幽州臺:即黃金臺,又稱薊北樓,故址在今北京市大興。燕昭王為招納天下賢士而建。
⑵前:過去。
⑶古人、來者:那些能夠禮賢下士的賢明君主。指:燕昭王
⑷念:想到。
(5)悠悠:遼闊,遙遠
(6)愴(chuàng )然:悲傷淒惻的樣子。
(7)涕:古時指眼淚,此指流淚。涕下:流眼淚
作品譯文
直譯
見不到往昔招賢的明君,
看不到後世求才的明君。
想到歷史上的那些事無限渺遠,我深感人生無奈,
獨自憑吊,我眼淚縱橫淒惻悲愁!
意譯
回頭看看哪有古代賢明君主的蹤影,放眼望去也不見壹個禮賢下士的君主,我真是生不逢時啊。想到天悠悠而高遠、地悠悠而廣袤的天地之間,我獨自憂傷啊,讓人禁不住淚流滿面沾濕了衣襟!
2. 登幽州臺歌在形式上與其他唐詩宋詞有什麽區別近體詩:與古體詩相對的近體詩又稱今體詩,是唐代形成的壹種格律體詩,分為兩種,其字數、句數、平仄、用韻等都有嚴格規定。
①壹種稱“絕句”,每首四句,五言的簡稱五絕,七言的簡稱七絕。②壹種稱“律詩”,每首八句,五言的簡稱五律,七言的簡稱七律,超過八句的稱為排律(或長律)。
律詩格律極嚴,篇有定句(除排律外),句有定字,韻有定位(押韻位置固定),字有定聲(詩中各字的平仄聲調固定),聯有定對(律詩中間兩聯必須對仗)。例如,起源於南北朝、成熟於唐初的律詩,每首四聯八句,每句字數必須相同,可四韻或五韻,中間兩聯必須對仗,二、四、六、八句押韻,首句可押可不押。
如果在律詩定格基礎上加以鋪排延續到十句以上,則稱排律,除首末兩聯外,上下句都需對仗,也有隔句相對的,稱為“扇對”。再如,絕句僅為四句兩聯,又稱絕詩、截句、斷句,平仄、押韻、對偶都有壹定要求。
從上到下,分為首聯,頷聯,頸聯,尾聯。(3)詞:又稱為詩余、長短句、曲子、曲子詞、樂府等。
其特點:調有定格,句有定數,字有定聲。字數不同可分為長調(91字以上)、中調(59~90字)、小令(58字以內)。
詞有單調和雙調之分,雙調就是分兩大段,兩段的平仄、字數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單調只有壹段。詞的壹段叫壹闋或壹片,第壹段叫前闋、上闋、上片,第二段叫後闋、下闋、下片。
(4)曲:又稱為詞余、樂府。元曲包括散曲和雜劇。
散曲興起於金,興盛於元,體式與詞相近。特點:可以在字數定格外加襯字,較多使用口語。
散曲包括有小令、套數(套曲)兩種。套數是連貫成套的曲子,至少是兩曲,多則幾十曲。
每壹套數都以第壹首曲的曲牌作為全套的曲牌名,全套必須同壹宮調。它無賓白科介,只供清唱。
3. 唐·陳子昂《登幽州臺歌》是什麽意思登幽州臺歌
唐陳子昂
前不見古人,
後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
獨愴然而涕下。
譯文
前不見聖賢之君,後不見賢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無限,不覺悲傷地流下眼淚。
註釋:幽州臺:又稱燕臺,史傳為燕昭王為招攬人才所築的黃金臺,故址在今北京市大興縣。悠悠:無窮無盡的意思。愴然:悲痛傷感的樣子。涕:眼淚。
賞析 公元696年,契丹攻陷了營州,陳子昂奉命出征,帶兵的將領是個草包,接連打了幾次敗仗,陳子昂提了很多建議,也未被采納,眼看著報國的良策無法實現。有壹天他登上了幽州臺,想起了戰國時廣招天下的燕昭王,悲憤之極,寫下了這首《登幽州臺歌》。詩人俯仰古今,深感人生短暫,宇宙無限,不覺中流下熱淚。這是詩人空懷抱國為民之心不得施展的吶喊。細細讀來,悲壯蒼涼之氣油然而生,而長短不齊的句法,抑揚變化的音節,更增添了藝術感染力。
4. 賞析句子登幽州臺歌的名句“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
這裏的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夠禮賢下士的賢明君主。《薊丘覽古贈盧居士藏用》與《登幽州臺歌》是同時之作,其內容可資參證。
《薊丘覽古》七首,對戰國時代燕昭王禮遇樂毅、郭隗,燕太子丹禮遇田光等歷史事跡,表示無限欽慕。但是,像燕昭王那樣前代的賢君既不復可見,後來的賢明之主也來不及見到,自己真是生不逢時;當登臺遠眺時,只見茫茫宇宙,天長地久,不禁感到孤單寂寞,悲從中來,愴然流淚了。
因此以“山河依舊,人物不同”來抒發自己“生不逢辰”的哀嘆。這裏免不了有對時世的感傷,但也有詩人對詩壇汙濁的憎惡。
詩人看不見前古賢人,古人也沒來得及看見詩人;詩人看不見未來英傑,未來英傑同樣看不見詩人,詩人所能看見以及能看見詩人的,只有眼前這個時代。這首詩以慷慨悲涼的調子,表現了詩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悶的情懷。
這種悲哀常常為舊社會許多懷才不遇的人士所***有,因而獲得廣泛的***鳴。
5. 登幽州臺歌的名句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釋義:向前看不見古之賢君,向後望不見當今明主。
壹想到天地無窮無盡,我倍感淒涼獨自落淚。
擴展資料
文學賞析:這首詩沒有對幽州臺作壹字描寫,而只是登臺的感慨,卻成為千古名篇。詩篇風格明朗剛健,是具有“漢魏風骨”的唐代詩歌的先驅之作,對掃除齊梁浮艷纖弱的形式主義詩風具有拓疆開路之功。在藝術上,其意境雄渾,視野開闊,使得詩人的自我形象更加鮮亮感人。
全詩語言奔放,富有感染力,雖然只有短短四句,卻在人們面前展現了壹幅境界雄渾,浩瀚空曠的藝術畫面。
詩的前三句粗筆勾勒,以浩茫寬廣的宇宙天地和滄桑易變的古今人事作為深邃、壯美的背景加以襯托。第四句飽蘸感情,淩空壹筆,使抒情主人公——詩人慷慨悲壯的自我形象站到了畫面的主位上,畫面頓時神韻飛動,光彩照人。
從結構脈絡上說,前兩句是俯仰古今,寫出時間的綿長;第三句登樓眺望,寫空間的遼闊無限;第四句寫詩人孤單悲苦的心緒。這樣前後相互映照,格外動人。
6. 登幽州臺歌 中的名句及翻譯作品原文 登幽州⑴臺歌 唐·陳子昂前⑵不見古人,後⑶不見來者。
念⑷天地之悠悠,獨愴然⑸而涕下。[1] 編輯本段註釋譯文詞語註釋 ⑴幽州:古十二州之壹,現今北京市。
幽州臺:即黃金臺,又稱薊北樓,故址在今北京市大興,是燕昭王為招納天下賢士而建。 ⑵前:過去。
古人:古代那些能夠禮賢下士的聖君。 ⑶後:未來。
來者:後世那些重視人才的賢明君主。 ⑷念:想到。
悠悠:形容時間的久遠和空間的廣大。 ⑸愴(chuàng)然:悲傷淒涼的樣子。
涕:古時指眼淚,此指流淚。涕下:流眼淚。
[2-3] 白話譯文往前不見古代招賢的聖君,向後不見後世求才的明君。只有那蒼茫天地悠悠無限,止不住滿懷悲傷熱淚紛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