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寒食了,又是壹年春。?——?顧太清《臨江仙·清明前壹日種海棠》
譯文:壹年以後,又將是壹番摸樣了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禦柳斜。?——?韓翃《寒食 》
譯文:春天的長安城中,熱鬧繁華,處處飛花,寒食節東風吹拂著禦柳。
燕子來時新社,梨花落後清明。?——?晏殊《破陣子·春景》
譯文:燕子飛來正趕上社祭之時,清明節後梨花紛飛。
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韓翃《寒食 》
譯文:,“五侯”壹般指東漢時,同日封侯的五個宦官。這裏借漢喻唐,暗指中唐以來受皇帝寵幸、專權跋扈的宦官。這兩句是說:“寒食節這天家家都不能生火點燈,但皇宮卻例外,天還沒黑,宮裏就忙著分送蠟燭,除了皇宮,貴近寵臣也可得到這份恩典”。寒食禁火,是我國沿襲已久的習俗,但權貴大臣們卻可以破例地點蠟燭。詩人對這種腐敗的政治現象做出委婉的諷刺。
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霧中看。?——?杜甫《小寒食舟中作》
譯文:杜甫寫這首詩時已經年邁,老眼昏蒙,又是坐在船上看江畔之花,就象隔著霧壹樣,所以說“老年花似霧中看”。
淡蕩春光寒食天。?——?李清照《浣溪沙·淡蕩春光寒食天》
譯文:清明時節,春光滿地,熏風洋洋
梨花風起正清明,遊子尋春半出城。?——?吳惟信《蘇堤清明即事》
譯文:梨花風吹的時候正是清明時節,遊人們為了尋找春意大多都出了城。(梨花風,古代認為從小寒至谷雨有二十四番應花期而來的風。梨花風為第十七番花信風。梨花風後不久即是清明。)
滿眼遊絲兼落絮,紅杏開時,壹霎清明雨。?——?馮延巳《鵲踏枝·清明》
譯文:只幾天時間,已是物換景遷:迎風飄揚的柳絲籠罩在漫天飛舞的落絮中;紅艷艷的杏花,也經不住清明時節的紛紛細雨,眨眼間便萎謝雕零。
無花無酒過清明,興味蕭然似野僧。?——?王禹偁《清明》
譯文:有花沒有酒,冷冷清清的過清明節,看著別人過寒食節自己卻興趣索然,就像個野僧壹樣
(經典詩句賞析) ?《清明》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的首句“清明時節雨紛紛 ”,點明詩人所置身的時間、氣象等自然條件。清明節為唐代的大節日之壹 ,這壹天 ,或合家團聚,或上墳掃墓,或郊遊踏青,活動多樣。但是杜牧在池州所過的清明節卻不見陽光,只是“天街小雨潤如酥”,細雨紛紛。
第二句“路上行人欲斷魂 ”,由寫客觀轉入狀摹主觀,著重寫詩人的感情世界。他看見路上行人吊念逝去親人,傷心欲絕,悲思愁緒。
“借問酒家何處有”壹句 。詩人融景傷懷至極,而又要冒雨趕路,雨濕衣衫、春寒料峭。詩人希冀借酒消愁。於是,他便向人問路了。
結句“牧童遙指杏花村 ”,點明了上句詩人問路的對象 ,“牧童遙指”把讀者帶入了壹個與前面哀愁悲慘迥異的煥然壹新的境界,小牧童熱心甜潤的聲音,遠處杏花似錦,春意鬧枝,村頭酒旗飄飄,真有“柳暗花明又壹村”的韻致詩的前兩句創造了壹幅淒迷感傷的藝術畫面,後兩句則創造了壹幅鮮明生動的畫面,前抑後揚,對比交錯,相映成趣。與詩人的感情脈搏壹致。?
(關於“清明節”);清明節又叫踏青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後的第108天。是中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壹,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 。中華民族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
清明最早只是壹種節氣的名稱,其變成紀念祖先的節日與寒食節有關。晉文公把寒食節的後壹天定為清明節。在山西大部分地區是在清明節前壹天過寒食節;榆社縣等地是在清明節前兩天過寒食節;垣曲縣還講究清明節前壹天為寒食節,前二天為小寒食。
清明節是中國重要的“時年八節”之壹,壹般是在公歷4月5號前後,節期很長,有10日前8日後及10日前10日後兩種說法,這近20天內均屬清明節。清明節原是指春分後十五天,1935年中華民國政府明定4月5日為國定假日清明節,也叫做民族掃墓節。
《歷書》:“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丁,為清明,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顯,因此得名。”清明壹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種瓜點豆”之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