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命名的理由
秦朝雄風,開啟揭陽二千二百余年的歷史;雙溪明月,美麗了嶺南水城的千年風韻。悠久的歷史和得天獨厚的自然稟賦,傑出的人物和增光嶺南的聲名,鑄就了揭陽閃亮的品牌。
揭陽壹名,是遠古文明的產物,百越初民的先聲。壹萬年前,啟扣山林的先民,在榕江、韓江和九龍江三江流域的莽原中,篳路襤褸,敲起生活的火光。三千年前,壹個以銅鼓為號、以青蛇為圖騰的王國,在榕江兩岸打造起自己的政治、經濟中心。桑浦山、虎頭埔與黃岐山遺址,是多元壹體的中華文化的壹個體系。浮濱文化的遺存,是揭陽古國的文化烙印。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在泱泱華夏的政區版圖上,揭陽首次以嶺南首邑的特有坐標,引起國人的矚目,成為兩廣地區最早的行政區域之壹。
古揭陽東至九龍江口與今之廈門相望,西至瘦牛嶺、南陽山與今之五華、陸豐交界,北以揭陽山下平和、平遠數縣為邊疆,南以惠來海岸與南海相接,廣袤綿遠。
自秦以降,揭陽之名頻見中華史冊。這就產生遲至唐宋時期,中原人士涉及南方這片神奇土地,腦際翺翔的總是關於揭陽記憶的現象。中唐的潮州刺史韓愈,寫下“我遷於揭陽,君先揭陽居”的詩句;北宋梅堯臣詩贈友人出任潮州知州,以“自昔揭陽郡,刺史推韓侯”為勉;王安石愈有“揭陽印象”,當朋友赴任遐方,他看到的是“呂君揭陽去,笑談面生春”的情景。至於鄭俠與徐璋,更曾深刻描述揭陽知名壹國的原因:“揭陽繁富州……豪家富廩庾,”“揭陽多士天下都,聲名藉藉南海隅。”
不但有悠久的文明歷史、豐腴的自然稟賦,揭陽也英才輩出。漢末曾夏聚眾自保家園,人心歸順;南朝區金起兵助建梁國,三代封侯;唐代陳元光蕩平潮寇,增辟漳州;宋代彭延年威懾儂智高來犯,免壹方生靈塗炭。陳希伋以卓越才華,獲“廣南夫子”之譽;元人金元祐勇殺蒙古悍將,加速了朱元璋推翻元朝的腳步;明朝鄭旻恩威並施,大治雲貴,樹立壹代循吏典範;清代卓興、林本等為保社稷,血戰閩粵贛三省,成為彪炳史冊的同光五總兵。
積澱深厚的揭陽文化,以包容、進取的特性和力量,推動了粵東社會發展的腳步,閃耀著史詩般的光華。與時俱進中培育升華的“自強自信,創業創新,和諧開放,感恩奉獻”的時代精神,更在現代建設中樹起壹桿旗幟,指引開創文明富裕的未來。
必須有壹個博大的載體來承載與張揚,讓後人在對古代瑰奇人文的瞻仰中,升溫復興雄風、再造輝煌的熱情,揭陽的持續發展,後勁才會強大而持久。以揭陽品牌冠名的揭陽樓,因此而奮然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