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段時間,對南岸的古街古巷很感興趣,彈子石老街、下浩老街常去,也喜歡爬到塗山之巔的塗山寺,在悟道的蟬唱裏品茗。
野徑行無伴,僧房宿有期。塗山來去熟,唯是馬蹄知。
香山居士壹首五言絕句,便是我在這方清凈之地能夠閑坐半晌,嚼出些古意的原因。
在同樣的白雲藍天之下,那絲古老的意趣顯然並非塗山寺所獨有,我會想起巴南的天心寺,鐵山坪的僧官寺,北碚縉雲山中的縉雲寺,鬧市裏的羅漢寺?
心裏便有了絲執著的好奇:南岸除了塗山寺,還有其他寺院嗎?
便在塗山之下,有條路叫覺林寺街,似乎還該有座覺林寺。
從東水門大橋過長江,就是最近很火的南岸下浩老街。在過去幾年裏,我倒經常從這裏去南岸尋古獵奇。遠遠地便能看見壹座棗紅色的塔,甚為醒目。
報恩塔
也曾經專門去壹探究竟。但總是吃了閉門羹。這座塔封在壹個不大的院子裏,鐵將軍把門,門上青藤纏繞,壹看就是久不開放,有種遺世獨立的漠然。
通過翻閱資料,我知道它叫報恩塔,屬於不復存在的覺林寺的壹部分。
南岸下浩覺林寺,始建於南宋紹興年間。明朝末年,覺林寺毀於兵亂,清康熙二年,雪痕禪師將其重建。隨著歷史變遷,覺林寺早已不復存在,留下的僅有山門與壹座九級報恩塔。
這倒很像渝中區東華觀的現狀,那座原來規模弘大的道觀如今也只留存下壹座小小的藏經樓,堅守在凱旋路的壹個角落,同樣是?緊閉柴扉久不開?的冷淡。
但這裏的歷史印記更清晰壹些,因為整條馬路就叫覺林寺街,好像往事坍塌的磚瓦被左鄰右舍分潤占用,墊進了自家房舍之中。
目光裏,妳收獲的是現代的城市形象,感受裏卻總有絲說不清楚的古老情調。
最近即便到南岸,也不去下浩方向,閉門羹吃的次數多了,自然就有了自覺。便在這自覺的疏離中,又得到了報恩塔的消息。
修繕效果圖
報恩塔自年初開始進行修繕,如今已臻完工,它消除了安全隱患,恢復了白色塔身,所在的院落也修葺壹新。開放的具體時間我沒有確鑿消息,但大致時間還是知道:就在今年內。
到時候我可能會成為第壹批去瞻仰它的遊人。
記憶影像裏,報恩塔壹直是古樸典雅的棗色外觀,頗有古色古香的韻味,這次修繕卻完全改變了塔身顏色,塔身顏色為何有變?
這其實沒什麽特別含義,因為塔身顏色自古就是白色,這次修復不過是還原它的本來面目。
作為南岸清代佛教文化遺跡,報恩塔是清人在南岸山水格局中,因地制宜創造出的古代建築藝術,具有較高的宗教文化價值、建築藝術價值。
八方樓閣式九級空心磚塔,磚石混合的報恩塔,塔身從下到上,逐層收攏縮小,層周有外突觚棱翹角,設計精巧,造型優美,結構堅固,雄偉壯觀。
古老的報恩塔
如果走進報恩塔,沿盤旋而上的石階,可由底層直登塔頂。下六層每層正面有壹門,上三層則是四面有門,每層均有石廊翹檐環衛,其尖端是金屬鑄成的葫蘆寶頂。
這座古塔是重慶市難得壹見的古建精品,保存相當完整,它在未來成為南岸旅遊的又壹個亮點是可以預期的。
通過進壹步的了解,本次修繕刻意在材料與形制上仿古還古。比如施工中石質圍欄損壞較輕部分采用紗霧脫鹽,做好表面防風化處理。損壞嚴重部分,將用本地砂巖切割後替換。
對以前胡亂修護時抹上的水泥與內墻塗層均進行了拆除,還以石質材料,力求完美恢復古塔的原始風貌。
盡管這座古塔的修繕施工仍在收尾階段,我已經開始想象:也許就在這個夏天裏的某壹天,我可以坐在報恩寺下清幽雅靜的園子裏。
報恩寺園子
我可以泡壹杯明前龍井,或者峨眉雪芽,壹邊散熱氣,壹邊瞇縫著眼睛打量高高的塔頂。覺林寺消亡在歷史中,成為重慶的遺憾,好在報恩塔頑強矗立,並得到了保護性修復,實在讓大家感到欣慰。
可能,我還能在馨香裏,自然而然地默誦那首《遊子吟》。因為這座報恩塔為清代覺林寺和尚月江為報答親恩所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