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年,又在前明朝織造局的舊址上增建機房、染作、繡作等房屋89間,稱織造北府,蘇州人俗稱“北局”。(段本洛,張圻福著:《蘇州手工業史》)織造府專門為朝廷制作上至皇太後,下至文武各級官員的服飾,並由朝廷派京官督造,所耗經費非常驚人。康熙二十壹年(1682年),僅絲織、刺繡工料兩項支出白銀就達八萬余兩。運用蘇繡技藝制作的旗袍格外光彩照人。根據1966年內蒙古昭烏達盟巴林右旗十家子村考古發現,清康熙皇帝第三個女兒榮憲公主墓內隨葬品中有三件袍服。(現藏內蒙古自治區博物館)其中壹件是吉服龍袍,二件是常服蘇繡旗袍。這二件繡滿精美圖案的旗袍雖然陪葬二、三百年,卻依然光彩熠熠,亮麗如新。其款式與現代的旗袍差別很大;除了右衽用的紐扣相同外,其款式象是上狹下寬的連衫裙。旗袍刺繡圖案內容十分豐富。其中1件的前身及兩袖頭繡花瓶、鳥、壺、寶鼎等;胸前繡寶鼎、煙壺、果盤,間有螃蟹;下緣繡爵、鼎、如意、寶劍等。後身下緣繡獅子、如意、鼎、書畫等,壹軸畫上繡花卉,並用黑色絲線繡“夏日畫”三字,另壹軸畫上則繡著“春城無處不飛花”的詩句,並繡有書畫收藏戳記三枚。另壹件旗袍款通身繡的是蝴蝶;五彩繽紛的蝴蝶競相飛舞,其間以花卉、彩雲點綴,下緣繡山水,山水間又繡有吉祥寶物。胸前及背後各有兩只大蝶相向飛舞,形成直徑26厘米的圓形圖案。(王維堤著《衣冠古國》)這兩件旗袍充分顯示了榮憲公主的尊貴氣派,同時也反映了當時康熙女兒的生活情趣與審美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