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中名勝古跡。東湖在漢中市的東南角。占地面積6358平方米。相傳漢王劉邦曾在此飲馬,俗稱飲馬池。有壹塊石刻寫著“龍能造雨,飲馬常使赤帝風”。東湖地勢低窪,每到秋雨,對百姓來說都是相當的災難。清朝嘉慶、光緒年間,曾兩次翻修。2.漢臺位於漢中市東南角。占地4萬多平方米,高9米。相傳建於公元前206年,是劉邦封漢王時宮殿的基址。舞臺俯瞰整個城市和漢江。戲臺各處建有亭臺樓閣,樓閣繪於雲間,邊界優美。後來由於年久失修,破敗廢棄,只剩下清代修建的望江樓。建國後又恢復漢臺風格。3.景明寺塔在漢中市東關。它是壹座方磚砌的塔,有密集的屋檐。高度15米,樓層* * 11。每側中間各有壹個券龕,龕的兩側用磚塊隱藏著壹個單層的小方塔。建築特別簡潔,造型美觀雄偉。“東塔西影”是“漢中八景”之壹。第四,拜臺在漢中城南。南北布置兩個方形高平臺,各有壹個高度。南臺上豎立著“漢將韓信”的紀念碑。北站臺上有壹個亭子。兩套周長100多步,面積7840平方米。劉邦采用韓信“東三秦”的策略來爭取天下,最終滅秦滅楚,從而完成了統壹西漢的大業。相傳漢王劉邦對韓信十分禮遇,說“擇良辰吉日,齋戒而設壇以禮”,拜韓信為將軍,這是過去供奉的壇。5.包斜路石門及其摩崖石刻位於漢中市以北17公裏的包河水庫。這裏曾經是壹條250公裏長的峽谷,其南口名為“包谷”,北口名為顧頡,就在梅縣境內,因此得名包斜谷,谷中棧道名為包斜路。石門位於峽谷棧道南端的壹段隧道內,自漢魏以來在包河兩岸的東西壁和峭壁上刻有大量銘文,俗稱“漢魏十三品”。1970年,石門所在的山谷修建了水庫,於是石門洞及其附近的主要石刻被移至漢中博物館保存。6.何山大壩位於漢中市以北17公裏的包河故城內的包河河畔。據《漢中縣誌》記載,“何山壩為漢國蕭何所建,曹參所成。”何山大壩曾經灌溉寶成縣和南鄭縣的部分農田,現在包惠運河基本上是沿著何山大壩的老線修建的。歷代都有修繕擴建。它對漢中農業生產的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7.留壩縣張亮寺張亮寺位於留壩縣廟臺子鎮西部,白子東南麓。也被稱為留侯寺。相傳西漢末年,張亮隱居。建築和遺跡都是明清時期的。有六個院落,150多間房子。門楣磚上刻著“張寒留侯寺”的橫幅。壹進大門,就是連接兩扇門的長長的木橋——金縷橋。第二個大門的額頭上掛著壹塊木牌,上面寫著“安全觀”。大廳走廊上鑲嵌著明清名人留下的40多幅題詞。授書樓用大理石和南洋玉建造,建在100多米高的假山上。爬樓的時候要爬上爬下,1公裏長。隨處可見,綠油油的,點綴著九棟紅色建築。漢張留侯廟,俗稱張亮廟,是供奉漢高祖劉邦的開國謀士張亮(字子房)的廟宇。因曾被封為留城侯,故稱“留侯寺”。相傳為漢朝始祖劉邦所建,在隨後的朝代都有改建擴建,以隋唐兩朝最為興盛。張亮寺現存的古建築群是在清朝康熙年間重建的,歷經數百年才形成規模。它是中國所有供奉張亮的寺廟中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古代遺跡。有156座樓、堂、閣、廊、亭,現存碑刻39處,摩崖石刻51處,匾額50余幅,楹聯40余幅,古樹14200株,面積14200。該寺建築技藝精湛,布局獨特,與優美的自然風光相映成趣,相得益彰。庭院裏,泉水竹影,趣味盎然;古柏和勁松,千姿百態;奇花異草,濃郁芬芳;石頭字畫,各有精彩;石徑巖梯,千回百轉;文物典故妙趣橫生。參觀大大小小的九個院落,院落風格各異,身臨其境,如墜神仙世界。鎮巴縣八。班超十壹碑九。張飛綁馬陵x . Xi固鎮城固縣蒿坪寺。張騫墓位於城固縣城西4公裏李河村西。墓室南北長13米,東西寬8米,高5米,略呈橢圓形。原墓地南北長170米,東西長80米。有幾座清乾隆、光緒年間豎立的墓碑,壹對石虎,頭像殘缺不全,但可以看出西漢雕刻藝術的風格。張倩(?——前114)漢武帝封博,望侯。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奉命派遣使節到大嶽家迎擊匈奴。元朔三年(前126)歸漢,相隔十三年。途中被匈奴扣留十壹年。元壽四年(前119),遣使至烏孫,遣使至大灣、康居、大夏、安息等地。他兩次出使西域。1990年9月,張騫紀念館成立。張騫紀念館張騫是西漢時期著名的外交家和探險家,是“絲綢之路”的開拓者。他的家鄉是漢中城固縣以南2公裏的漢江岸邊的王波村。墓地位於縣城以西2.3公裏的饒家營村。現為張騫紀念館,屬於1956陜西省人民政府公布的第壹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張騫墓坐北朝南,南北長35.6米,東西寬20米,高5米。四周翠柏參天,竹影搖曳。墓前壹對漢代石虎雕工粗獷、雄偉、大方。人們緬懷張騫,賦予石虎神話色彩:相傳是天宮織女的壹對撐石,是張騫盤磨時得來的。解放前,這對石虎壹直是當地人民祈求疾病、繼承人和雨水的神靈。陵園整體以敬獻堂為中軸線對稱分布。殿內有著名畫家張重光繪制的大型壁畫《張騫出使西域》、《鏤空》。東西附館為展室,分別呈現“張騫壹生豐功偉績”展覽和陜南特色鮮明的民間藝術展覽。闕式大門青磚管瓦,古樸典雅,兩闕相對,飛檐鬥拱,再現了漢代宮殿的建築特色。12.吳門堰在城固縣城北15km許家廟街東南。相傳建於新漢王莽時期。元至正元年(1335-1340),城固縣令普雍重修為石渠,底部五孔,東二孔,西三孔,可開閉控制水量,故名。明朝弘治、萬歷年間,陸續擴建,吳門堰水利工程全部完成。有36個支洞,灌溉農田面積5萬多畝。南鄭縣十三。大佛洞在南鄭縣小南海西南約1.5 km處。巖壁突然開了壹個洞,洞寬約3米,可容納數千人。洞內的鐘乳石和石筍奇形怪狀,十分壯觀。洞內有佛寺,極深。14.小南海在南鄭縣城南約35公裏的牟家壩南山。兩座山峰聳立在墻上,陡峭地懸掛著。在山麓的交匯處,開了壹個洞,水從這裏流出,形成壹個巨大的水池,因此而得名。洞內鐘乳石參差不齊,可以帶蠟燭進洞觀光。洞外有兩座虹橋牌坊,其上建有觀音堂。這裏山高林密,是避暑勝地。15.水笙寺位於南鄭縣馬家嘴鄉。因寺內外有青、白、黃、黑、黑五個龍泉,故名水笙寺,寓意“五龍持聖”。寺廟的院子裏有壹棵古桂花樹,可以四五個人合抱。相傳為西漢初年宰相蕭何所植,故名“漢桂”。它有5-7片花瓣盛開,與3-4片花瓣盛開的不同。寺廟背靠大山,面向漢水。寺後山松滿山,殿前翠柏參天,春暖花開,秋來漢桂飄香。所以,每到中秋節,都有無數遊客來廣西遊玩。洋縣十六,明凱寺塔就在洋縣城內。是壹座方形單層磚塔,檐密,塔北正中有券門,內有方室。塔***13層,塔高22米。二層以上塔的四面有52個佛龕和100平方的單層佛塔,龕內大部分石佛造像已被破壞。該塔最初建於明凱寺,現已廢棄。根據塔的形狀和建築技術,它似乎是南宋時期的建築。17.馬良寺位於洋縣城西20公裏的水鄉龐家店村外。建於元中二年(1261)。寺內原有的建築已被附近的幾次洪水和士兵嚴重破壞,只有大雄寶殿,也被稱為黃覺殿仍然存在。大雄寶殿寬五間,深四間,歇息於山頂。這座古建築的細節與宋代的相似。西尖之間的後檐壁上至今還保留著壹幅繪有佛教故事的巨幅壁畫。構圖、用筆、用色與山西永吉縣永樂宮保存的元代壁畫相似。18.誌國寺位於洋縣城西約15km處。今天是洋縣誌國中學的教學樓。該寺以收藏明代皇後頒賜的大量經書而聞名,如永樂、正統、萬歷等。寺廟的規模相當寬敞。大雄寶殿為元三年(1332)僧人所建,藏經樓為明萬歷十四年(1586)所建,共有五殿。藏經樓坐北朝南,兩層,單檐,歇山頂。長21.7米,寬18.3米,高約15米。它雄偉壯麗。這兩座建築雖經歷代修繕,但基本保持了原有的建築風格,是陜西不可多得的木質古建築。19.蔡倫墓在洋縣龍亭鋪街南。蔡倫(?-121),東漢桂陽人(縣今湖南郴州市)。傳說他是中國造紙術的發明者。墓室坐北朝南,南北長30米,東西寬17米,高10米。墓前有三塊石碑:明代萬歷元年蔡倫墓(1603),萬歷元年新建祠內的牌位和清代乾隆元年蔡公倫墓(1776)。墓南約30米處有蔡倫寺,有大殿、正殿和東西廂房。院子裏有19株古柏。寧強縣20、漢江源王宇碑21、金牛路武定關22、陽平關23、紫龍山24、龍洞古鎮青木川古鎮青木川“秦凱蜀道故裏金牛,漢水童淵劉興漢”。李白的作品描寫了古代金牛的景觀。古代的金牛比現在的好。據劍門蜀道東端,寧強是古今秦蜀咽喉,漢水之源,嘉陵之水。山青林茂的崔偉,為秦巴風光做好了準備,也滿足了南北風情。奇峰秀水,雄關聳立境內。潘琪關、西夏關、鑒真關、武定關、巖茶關、鐵鎖關、陽平關、青木川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諸葛亮從陽平關北上,唐出關入蜀。青木川位於寧強西端,毗鄰川、甘、索鍵三省,山川連綿,山川公路,清溪碧灣,飛流濺珠。青木川,隸屬於陜西漢中寧強縣,位於陜西西南角,陜、甘、川三省交界處。因四川路壹古青木川而得名,以微福堂和古建築聞名。青木川起源於明朝中葉,形成於清朝中後期,興盛於民國時期。先後被稱為草場壩、回龍觀、回龍場、永寧裏、鳳凰鄉、青木川。青木川離縣城比較遠,地處偏僻。雖然是堡壘,但壹直處於上鎖狀態。有幾條彎彎曲曲的石板路連接相鄰的省縣,供山民出行。青木古鎮遠近聞名。周三的時候,村民們壹起來來往往,扛著肩膀,交換貨物,交換需要的貨物。杜甫在過境時曾說:“楊淩棧道薄,遠眺江面樹木。僻靜處無網,水清魚多。好鳥不白飛,野人半巢。我喜歡看簡單的風俗,我很平靜,很舒服。”雖然轉瞬即逝,但世界的面貌日新月異,青木川的中先秦遺風猶存,青山的風貌依舊。青木川風景秀麗,自然生態優美,民風淳樸。壹條古老的“回龍場”街從南到北貫穿全鎮,兩邊的明清民居錯落有致地拼湊在壹起:四合院式、船屋式、中西合璧式...在古街的中央,壹座有著華麗屋頂的“封飛橋”橫跨金溪兩岸。整條古街呈現出“扁頭凳、雕花門窗、集中院落、四河倒灌”的格局。還有幾棟中西合璧的老式豪宅,回廊天井,寬敞舒展。土改時分發給當地居民,至今仍住在許多家庭。民國時期的衛福堂是這壹帶的傳奇人物。當時青木川很繁華,洋行、商人、茶店、酒店等等。由於地理位置的原因,它位於陜西、甘肅和四川三省的交界處,是三省商人聚集進行商業交易的地方。農民安於種植,商人忙於交易,井然有序,宛如亂世世外桃源,渾然不知戰爭的存在。許多逃離戰爭的人在青木川定居下來,並以此為家。目前這裏的老壹輩有四川人,湖北人,湖南人等。,而且他們還能從揮之不去的地方口音中找到壹絲痕跡。佛坪縣25、佛坪大熊貓自然保護區勉縣26、馬超寺墓在勉縣諸葛武侯廟以東約0.5公裏處。馬超(176-222),本名孟奇,三國扶風茂陵人。出生於涼州豪強之家,成為蜀漢劉備手下的壹名將軍。馬超寺內有三個大殿,作品呈之字形排列,殿內有壹尊馬超泥塑像。寺前立有“西漢將軍馬超之墓”墓碑,寺內另有壹碑,上書“天下威名以漢,廢墟痛恨曹”,為馮玉祥所立。墓地在寺廟後面的壹座小山後面,正對著定軍山。這座墓大約有3米高。二十七、天蕩山在勉縣北部,與定軍山遙遙相對。洞內有壹座天燈寺,周圍是參天古樹,寺旁有壹座噴泉,常年噴水。廟前有壹塊巨石,相傳是黃忠斬了夏後,馬回營時的踏腳石。據勉縣誌記載,黃忠曾在此安營紮寨。28.定軍山在勉縣城南約5公裏處。它沿漢江起伏,東西綿延約5公裏,統稱為定軍山。山上有十二座主峰,與城北天蕩山隔江相望。從武侯坪向南望去,東西兩峰聳立。其中,還有壹個小峰,俗稱二龍戲珠。西側山峰上有壹個鍋底狀凹陷,方圓約2公裏,就是當時駐紮著壹萬士兵的田陽老巢。山腳下平坦的地方叫武後坪,是黃忠和夏激戰的戰場。29.武侯墓位於勉縣城南1公裏的定軍山腳下。三國時期,蜀國宰相諸葛亮葬定軍山,因為這座山是墳墓。墓園古木幽靜,有正殿、寢殿等古建築。牌匾、對聯懸掛,襯以石碑,更顯莊嚴肅穆。30.武侯祠在勉縣老城東0.5公裏,新城西3公裏。寺廟裏有56個大廳,走廊和房子。祠堂朝北,前有雷峰關,後有漢水環繞。寺廟南北長200米,東西寬120米。院中古樹參天,郁郁蔥蔥的叢林在遠處。大雄寶殿裏有壹尊泥塑的諸葛亮像,壹條黑色的絲巾和壹把羽扇,還有壹尊關興和張苞的像。歷代名人,如桓溫、李白、蘇軾、王安石、陸遊、顧等。,都在廟裏留下了墨跡和刻石。現在有漢、晉、唐、宋、元、明等40多種碑刻。西鄉縣三十壹,五子山在西鄉縣城東南15公裏巖口鎮旁邊。山上有幾座原始寺廟,分為上、中、下三觀,統稱為午觀。午時的概念,是漢代戚跡入香焚輪的地方。五子山有三大殿,六十壹間房屋,其中明代銅佛兩尊,鐵佛像1尊。乾隆年間(1736-1795),殿內鑄造了壹口大鐵鐘,並繪有多幅壁畫。五子山山清水秀,山坡上1000多畝白皮松尤為珍貴,被譽為“陜南小華山”。32.蘆嶺寺在西鄉縣城西北1公裏處。這是壹座穆斯林清真寺。阿雲齊景毅,回族,甘肅賀州(今甘肅臨夏東北)人。他在老師的命令下,於清朝康熙年間來到西鄉傳教。康熙五十八年(1719),卒於西鄉,遺囑弟子建廬陵寺。寺內現存磚雕壹座,高10米,長11米。正中有牡丹纏枝雙龍搶寶磚雕,兩側有蓮子荷花雙龍戲雲。廟門呈拱形,四柱三室,就在殿頂,額上掛著“廬陵殿”的匾額。大門內是正殿前院,東西磚墻上有磚雕。正殿為安息峰,寬3間,大殿東側庭院為伊瑪目住所。自清康熙五十八年建寺以來,信奉此教的回族、維吾爾族、東鄉族、保安族等信眾來自陜西、甘肅、寧夏、青海、新疆、雲南、四川、黑各省,距離萬裏不遠。三十三、略陽縣靈巖寺靈巖寺在略陽縣城南約3公裏的嘉陵江上。寺廟在壹個天然的洞穴上,形似虎口,兩座山相對,河水沸騰,空中有瀑布。創建於唐開元(713-741)。寺廟分為兩個洞。前洞高約25米,寬50米,深60米。洞的左、右、前都有建築。後洞內有多尊涅槃佛、羅漢像,天然鐘乳石形成白色石柱,形似單手撐天。在兩個洞之間,有壹個木制的十字框架,被稱為奈何橋,或飛橋。爬懸崖過橋很驚險。寺內有石碑118,分為兩類,壹類是寺內碑文,壹類是寺內建築沿革。三十四、略陽江寺
略陽縣環城西路嘉陵江邊,有壹處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江神廟,又名“王葉廟”、“龍王廟”。江身寺塔東西走向,東西深約65米,南北寬約30米,面積近2000平方米。建築整體布局利用地形落差,采用中國傳統大宅布局,形成上中下三步院落,由西向東依次由劇場、廳堂、前堂、後堂組成,布局合理緊湊。群體建築的外觀是壹個封閉的空間,有實體的墻,形成壹個外面看得見墻,裏面看不見木的封閉空間。劇院有三個房間寬,四個房間深。底層是江神廟的人口。二樓的舞臺和更衣室用木板隔開。欄桿和屋檐雕刻精美。前堂後堂五間,全是穿鬥木架。江神廟的所有建築細節都以木雕和板畫為主,外觀華麗,富有地方和民族特色。擋風玻璃廣泛用於檐口,以覆蓋檐口內的梁結構。劇場翼角帶斜撐的木柱為金色雕花木虎,與人物造型融為壹體,為建築增添了威嚴和獨特的風格。劇場隔板的木雕題材豐富,有獸首圖案畫、羌族人物、浮雕故事形象等。獸首圖案畫多為熊、豬、猴等動物。全寺有近300幅這樣的畫。羌族的人物很奇怪,他們的衣服與漢族的衣服有很大的不同。再往東,是壹個院子,兩邊的大廳分上下兩層。底層墻上掛著略陽民歌情歌,二樓掛著略陽民間人物的故事傳說。然後,上樓梯向東,穿過壹座小巧玲瓏的大理石橋,即至江神寺前殿,龍繞柱飛,江神壹手抓龍角坐在龍上,壹手指天。古時候,前廳兩邊各有兩個小廂房。江神廟是我國長江流域保存最完好的古代石墻戲場建築群,具有很高的歷史文化研究和考古價值。為了加強對這壹珍貴文物建築群的保護,2000年建立了江神廟民俗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