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首律詩每兩句為壹聯,***四聯,第壹聯(第1,2句)稱“首聯”(或起聯),第二聯(第3,4句)稱“頷聯”,第三聯(第5,6句)稱“頸聯”,第四聯(第7,8句)稱“尾聯”(或結聯)。
如崔顥的黃鶴樓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首聯
黃鶴壹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頷聯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頸聯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尾聯
律詩的格律要求是多方面的。首先要求詩句字數整齊劃壹,每首分別為五言句、六言句或七言句,簡稱五律、六律、七律,其中六律較少見。其次對詩句數量有不同限制,通常的律詩規定每首八句。如果僅六句,則稱為小律或三韻律詩;超過八句,即在十句以上的律詩,稱排律或長律。第三是特定的對偶要求。通常以八句完篇的律詩,每兩句成壹聯,計四聯。按照舊時律詩寫作的起承轉合結構,習慣上稱第壹聯為破題,第二聯為頷聯,第三聯為頸聯,第四聯為結句。每首的中間兩聯,即頷聯、頸聯的上下句都必須是對偶句。排律則除首末兩聯不對外,中間各聯都必須上下句對偶。小律對偶要求較寬,或壹二兩聯,或二三兩聯,或僅二聯要求上下句對偶。第四便是聲韻格律的嚴密要求。 以常用的五律、七律為例,首先是押韻,律詩要求全首通押壹韻,限平聲韻;第二、四、六、八句押韻,首句可押可不押,五律首句多數不押韻,七律首句多數押韻。也有押仄聲韻的,有人認為押仄韻的應屬古體。其次是聲調。古代漢語分平上去入四聲。詩歌聲律以平聲字為壹類,以上去入三聲字為壹類,稱“仄聲”。律詩每句中用字平仄相間,上下句中的平仄相對,有“仄起”與“平起”兩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