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清代秋瑾的《黃海舟中日人索句並見日俄戰爭地圖》
愛國抒懷 譯文及註釋譯文
千萬裏遠途我像騰雲駕霧壹樣去了又回,我獨自壹人穿越東海往返伴隨滾滾春雷。
不忍心看到祖國的地圖變成別國的領土,怎能讓錦繡江山被侵略者炮火化成飛灰。
那濁酒哪能排解我憂心國事所灑的熱淚,國家的救亡圖存依靠的是大家群策群力。
就算是需要拼上十萬將士拋頭顱灑熱血,我也必須把這顛倒的乾坤大地拼力挽回。
賞析、此詩開頭兩句寫自己胸懷壯誌,尋找救國救民的革命真理。接著四句轉入正題,就日俄戰爭圖抒發感慨。最後兩句表示詩人不惜犧牲生命,誓將用鮮血拯救祖國於水深火熱之中的決心。全詩篇幅不長,卻情辭激越,令人為之動容。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秋瑾在浙江紹興起義,失敗後不幸被捕,在紹興軒亭口英勇就義,她以自己的熱血履行了自己的誓言。
這是壹首七言律詩。首聯大氣磅礴,展現出意氣風發的詩人主體形象。頷聯點出觀圖之事,從而引發對日俄橫行東北的極大憤恨。幹寶《搜神記》說,漢武帝開鑿昆明池,挖到深處全是灰墨,問學識淵博的東方朔是怎麽回事,東方朔說要西域人才知道。到了東漢明帝時,西域有道人來,問道人,回答是:聖經上說,天地大劫將盡,著劫燒,灰墨便是劫燒的余灰。這裏借指戰火的灰燼,說豈能把大好河山給人作戰場,遭受戰火的破壞。這兩句寫憂國懷抱,渴望有救國的誌士能出現,也含有以出群之才自期的意思。頸聯兩句充分表現詩人的憂國之情,並由憂國而思濟世。尾聯表達願為祖國而拋頭顱灑熱血的崇高誌向。
創作背景 這首詩約作於清德宗光緒三十壹年(1905年)六月秋瑾第二次去日本的船上,是寫給日本銀瀾使者的。壹說作於此年十二月歸國途中。作者於光緒三十年(1904年)夏天東渡日本,同年冬(壹說次年春)因事返國;次年返回她在船上見到了《日俄戰爭地圖》寫了這首悲壯的詩。秋瑾(1875年11月8日-1907年7月15日),女,中國女權和女學思想的倡導者,近代民主革命誌士。第壹批為推翻滿清政權和數千年封建統治而犧牲的革命先驅,為辛亥革命做出了巨大貢獻;提倡女權女學,為婦女解放運動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1907年7月15日淩晨,秋瑾從容就義於紹興軒亭口,年僅32歲。秋瑾
十年愁眼淚巴巴。今日思家。明日思家。 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 紙灰飛作白蝴蝶,淚血染成紅杜鵑。 明妃留在兩眉愁,萬古春山顰不盡。 闌乾風冷雪漫漫,惆悵無人把釣竿。 醉後不知天在水,滿船清夢壓星河。 宿醉離愁慢髻鬟,六銖衣薄惹輕寒,慵紅悶翠掩青鸞。 羅袂從風輕舉,愁殺采蓮女! 西城楊柳弄春柔。動離憂。淚難收。 偷彈清淚寄煙波,見江頭故人,為言憔悴如許。 碧水浩浩雲茫茫,美人不來空斷腸。 不如歸去下簾鉤。心兒小,難著許多愁。 孤客傷逝湍,徒旅苦奔峭。 黃花本是無情物,也***先生晚節香。 上有愁思婦,悲嘆有余哀。